馬 莉
(豐縣中醫醫院/急診科 江蘇 豐縣 221700)
前言
顱腦外傷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外傷之一,主要包括腦損傷、頭部損傷、顱骨損傷三種,具有明顯的發病速度快、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若患者未能及時得到有效治療,不僅會引發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和多器官的衰竭,還有可能導致患者出現休克等情況,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給顱腦外傷患者提供急診救治的關鍵在于如何實行高效、便捷的急救護理干預。以往傳統的急救護理缺乏針對性,受患者損傷程度、多發傷、低血壓等因素的影響較大,無法為患者贏得更多搶救時間,預后效果并不理想[2]。一體化鏈式急救護理作為一種新型的急救護理模式,給患者提供更快速、更便捷的急救護理干預。為進一步探討一體化鏈式創傷急救護理干預對急診顱腦外傷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本文選取了60例患者進行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我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間收治的60例急診顱腦外傷患者。納入標準:①顱腦外傷需急救患者;②年齡在18~68歲之間;③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在2~8分之間。排除標準:①有嚴重意識障礙的患者;②有嚴重臟器功能疾病的患者;③合并惡性腫瘤的患者;④過往顱內病史的患者;⑤有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根據其采用的護理方式進行分組,采用傳統急救護理的患者列入對照組(30例),采用一體化鏈式創傷急救護理的患者列入對照組(30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22~64歲,平均年齡(42.21±10.38)歲,其中,車禍致傷12例,高空墜落致傷10例,暴力致傷8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2.34±10.43)歲,其中,車禍致傷13例,高空墜落致傷10例,暴力致傷7例。采用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的性別比例、年齡、致傷原因進行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急救護理,讓所有護士輪流上急救車外出接診,未安排的護理人員則按照正常班次在院內做好常規的急救護理工作,如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配合主治醫生開通靜脈通道、給呼吸困難患者提供氣管插管及吸氧護理等。
觀察組患者給予一體化鏈式創傷急救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成立一體化鏈式創傷急救護理小組,明確小組成員的工作職責,叮囑成員其主要的工作內容是協助醫院的急診部門進行急救工作,定期增強對護理小組成員的急救護理培訓;建立科學護理的急救護理體系,配備急救護理人員、救護車、搶救室、急救設備等,確保急救護理小組能及時和院內的急救中心取得聯系,院內的急救指揮中心需實施確認救護車的行車路線,并將救護車上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及時告知院內搶救室的醫護人員,保證院內各科室的醫護人員能快速制定搶救方案;②院外搶救,外出急救的醫護人員抵達現場后,需初步評估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并及時反饋給院內的急救中心;在現場開通患者的靜脈通道,確保患者機體能進行有效循環,給患者補充適當的生理鹽水維持其身體機能,并根據需求給予患者吸氧;清理、消毒患者的傷口,并進行簡單的包扎,確保在轉運過程中不會出現大出血、二次感染等不良情況;③院內搶救,院內護理人員隨時做好檢查、急救的準備,待患者抵達醫院后,組長分配好各小組的護理工作,即:體征監測組的護理人員負責在急救過程中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循環支持組的護理人員負責建立及維持患者的靜脈通道、按照醫囑給藥;呼吸支持組的護理人員需給患者提供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確保患者在呼吸暢通的情況下接受急救;處置組的護理人員負責給患者止血、包扎傷口、評估患者傷情;聯絡組負責在急救室外安撫患者家屬的情緒,傳達急救情況,與各科室之間保持聯系;根據患者的CT、X光、B超等檢查結果,將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快速轉進對應科室進行急救,轉運前需將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急救需要的設備等告知相關科室的急救人員,轉運過程中需打開綠色搶救通道,并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確保抵達相關急救室后能快速進入搶救環節;急救護理小組成員全程參與患者的院內急救護理工作,陪同患者進行檢查,填寫患者的搶救護理記錄單,協助患者完成轉運,做好轉運的交接工作等。
1.3評價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搶救時間,主要包括急診搶救時間、多科會診時間、輔助檢查時間、急診到手術室時間和有效救治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若患者救治成功,且生命體征平穩,則為治愈;若患者救治成功,但仍需密切觀察其生命體征變化,則為好轉;若患者首次手術救治失敗,需要進行二次手術,則為未愈;若患者手術失敗,且失去生命體征,則為死亡;搶救成功率=(治愈+好轉)/例數×100%;③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神經功能情況,使用卒中量表(NIHSS)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神經功能情況進行評估,NIHSS量表主要包括11個評估項目,評分范圍為0-42分;NIHSS評分越低表示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越好。
1.4統計學分析

2.1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搶救時間
觀察組患者的急診搶救時間、多科會診時間、輔助檢查時間、急診到手術室時間和有效救治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搶救時間
2.2比較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n(%)]
2.3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神經功能情況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神經功能情況分)
大部分的顱腦外傷患者在救治過程中會出現血管斷裂、大出血等不良情況,若未能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將會導致患者的直接死亡。一體化鏈式急救護理能通過院外、院內共享患者病情信息和整合各個急救階段的方式,實現院外、院內的無縫隙急救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院外急救不到位、轉運過程中突發休克等不良事件的發生幾率。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急診搶救時間、多科會診時間、輔助檢查時間、急診到手術室時間和有效救治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且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一體化鏈式急救護理能有效縮短急診顱腦外傷患者的救治時間,進而提高搶救成功率。和傳統的急救模式相比,一體化鏈式急救護理主要強調明確各小組的工作職責,分工明確,提高各小組各科室之間的工作協調性,不僅可以最大程度地縮短各項搶救時間,還可以有效提高搶救效率[3]。一體化鏈式急救護理可以通過整合院外搶救、院內急救、專科治療等多項搶救環節的方式,提高院內醫療資源的利用率,快速為患者建立綠色救治通道;確保與院內各科室之間保持暢通的聯系,有利于各科室的醫護人員在第一時間內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能有效避免臨床出現誤診、漏診等不良情況,既能明顯縮短各項搶救時間,給患者的后續搶救提供更多寶貴的時間,又能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快速制定科學合理的搶救方法,進而提高搶救的成功率[4]。除此之外,一體化鏈式急救護理要求急救護理小組的成員全程參與患者的院內急救護理功能,協助完成患者的院內轉運交接工作,既能有效減少在轉運過程中出現術前準備工作不完全、急救護理干預不到位等不良情況的出現,又能增加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進而提升患者對搶救方案的依從性,有利于主治醫生在搶救過程中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搶救效率,改善預后[5]。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一體化鏈式急救護理能減少顱腦外傷患者神經功能的損傷。一體化鏈式急救護理著重強調各科室之間時刻保持密切、有效的溝通,提高科室之間的工作協調性,有利于顱腦外傷患者到院后及時得到有效、準確的救治,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情況。除此之外,一體化鏈式急救護理成立針對性較強、工作職責清晰的急救護理小組,通過加強小組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培訓的方式,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提升小組成員在搶救過程中與主治醫生的配合度,既能明顯縮短各項搶救時間,又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發展速度,減少患者神經功能的損傷[6]。在搶救過程中,急救護理小組中的聯絡組護理人員始終保持與院內各科室的醫護人員保持密切聯系,有利于搶救過程中出現休克等突發事件時,對應科室的醫護人員能快速做出反應,及時到達搶救室進行聯合搶救,進而降低搶救過程中突發事件對患者神經功能造成的二次損傷。
綜上所述,一體化鏈式急救護理在縮短急診顱腦外傷患者的急診搶救時間、多科會診時間、輔助檢查時間、急診到手術室時間和有效救治時間上均有顯著作用,且搶救成功率顯著提高,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程度,值得臨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