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新 張盈利
(北京市密云區醫院/普外科二病區 北京 101500)
【關鍵字】術前護理;結直腸造口;自我護理;影響
前言
從臨床試劑發展來看,目前針對部分腸道疾病患者,包括直腸癌以及潰性結腸炎等,均會采取結直腸造口術控制病情發展,該種治療方式主要是將腹壁部位作為開口處,讓一段腸管暴露在開口部位,然后實施翻轉腹壁縫合操作,從而形成結腸造口[1]。進行結直腸造口操作,主要是為了讓患者可以從造口部位進行排便,實現人為改道糞便出口處,讓醫務人員可以通過陰肛門開展直腸疾病治療工作,既能對患者結直腸疾病進行治療,同時也不會對其消化功能造成較大的影響[2-3]。結直腸造口在臨床應用十分廣泛,拯救了許多患者的生命,但它也給患者帶來了諸多的并發癥,對患者正常生活造成嚴重不良影響[4-5]。為此,需要在結直腸造口手術前對患者實施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以期將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水平提升到新高度,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水平,文中對院內直腸造口患者中強化術前護理干預工作的價值作用進行了討論,并分析了其對患者影響,具體如下:
1.1 研究對象
將2018年10月到2021年10月期間院內的80例結直腸造口患者納入研究范圍,采用計算機隨機抽取方式設置為對照組、實驗組,兩組患者比例為40:40。對照組有男性患者26例,占比為65.00%,女性患者14例,占比為35.00%,患者最大年齡86歲,最小年齡56歲,平均年齡(68.69±5.63)歲;實驗組中有男性患者27例,占比為67.50%,女性患者13例,占比為32.50%,患者最大年齡85歲,最小年齡54歲,平均年齡(68.64±5.85)歲。將兩組患者各項基礎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后,結果P>0.05,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各個患者均清楚此次研究活動,并在相關知情同意文件中簽署了姓名。(2)各個患者檢查結果與手術治療指征一致。(3)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無合并其他器官嚴重障礙。(4)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完整。(5)所有患者精神正常,溝通順暢,有自主行為能力。
排除標準:(1)排除基礎資料存在缺陷者。(2)排除合并有其他嚴重內外科疾病的患者。(3)排除同時合并其他全身系統性疾病者。(4)排除認知水平達不到常規標準,意識模糊者。
1.2 研究方法
1.2.1對照組
采取常規模式開展對照組護理工作,即術前健康宣教,使患者意識到只要做好造口護理,對以后的生活質量是沒有問題的,如正常洗澡,運動,但前提是做好造口護理,不出現造口并發癥的,引導患者術前樹立相應的造口護理安全意識,術前就關注造口的護理方法,了解相關的造口附件產品,鼓勵患者術前上網查閱一些相關資料,做好充分的準備,以至于術后面對造口沒有那么緊張和焦慮,可以保持穩定、平和的心態對待手術,并主動配合醫務人員完成手術操作與護理工作。
1.2.2實驗組
采取常規模式(與對照組一致)、激勵式護理開展實驗組護理工作,具體為:
(1)準備工作:①體檢方面:按照標準要求輔助并指導患者完成各項檢查工作,觀察并記錄采集血標本化驗結果、常規心電圖變化情況、胸片結果等。②腸道準備方面:術前一天改流質飲食,手術當天早晨禁飲食。③營養方面:按照患者實際情況采取相關措施,幫助患者有效糾正貧血,并遵醫囑實施靜脈補液操作。④準備好手術所需器械及藥品,做好手術室護理,提前對手術室器械進行消毒殺菌。
(2)健康宣教:對患者實施綜合評估,按照評估結果綜合利用幻燈片播放方式、短視頻播放方式、圖冊講解方式、模型講解方式,并通過面對面、一對一形式實施健康宣教護理,確保患者對術前各項注意事項、整體手術流程等均有一定了解,并對患者提出的顧慮與疑問進行耐心、詳細解答,獲取患者、家屬信任感,讓患者主動參與到臨床護理與治療中。
(3)心理護理:部分患者由于對疾病和手術都缺少足夠的了解,在治療前會對手術效果產生擔心和憂慮,進而產生強烈的不良情緒,對手術效果產生不良的影響,為此,需要在術前階段通過患者語言語氣、肢體動作、面色神態等進行分析,并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合理評估,與患者保持良好溝通與交流,合理運用音樂療法、聊天方式、深呼吸訓練方式等幫助患者分散自身注意力,并引導患者合理發泄不良情緒,可為患者講解以往治療成功病例,引導患者樹立治療信心,也可將同時期恢復較好患者作為榜樣,讓患者了解護理工作對自身康復重要性,對患者進行激勵。
(4)語言激勵:對患者進行科學、合理評估后,為患者安排對應的語言激勵方案,在完成某部分護理操作后需要及時對患者進行肯定、表揚,可以讓家屬共同參與到護理工作中,讓家屬多給予患者陪伴與鼓勵,幫助患者獲取社會支持。在實際護理過程中,還需要注意觀察并記錄患者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的變化,且確保語言激勵的有效性與合理性,避免語言過于夸張,在最大程度上發揮語言激勵的價值。
1.3 觀察指標
收集并整理不同組別患者接受不同護理干預前、干預后相關信息,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相關數據信息。
自我護理能力評估按照醫院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量表進行,評價內容涵蓋自護知識掌握程度、自護責任意識、自護操作能力等項目,每個項目均為1-50分,總計15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自護能力水平越高。
生活質量狀態評估按照生活質量評定量表進行,涵蓋軀體功能方面、心理功能方面、社會功能方面、物質生活狀態方面,四個維度的滿分均為25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2.1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護理前后自我護理能力對比
2.1.1實施護理前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對比
對比可知,實施護理前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接近,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實施護理前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
2.1.2實施護理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對比
實施護理后實驗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數據信息明顯比對照組更具優勢,明顯提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實施護理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
2.2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2.2.1實施護理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生活質量對比
實施護理前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接近,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實施護理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生活質量對比
2.2.2實施護理后實驗組和對照組生活質量對比
實施護理后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數據信息明顯比對照組更具優勢,得到明顯提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實施護理后實驗組和對照組生活質量對比
在臨床上,結腸炎、直腸癌等疾病均為常見、高發的消化系統疾病,其發病原因與生活方式、遺傳、大腸腺瘤等關系密切,同時,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結直腸癌等消化道疾病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并且此類消化道疾病的發病年齡趨老年化,男女之比為1.65:1[6-7]。常規的護理干預即指導患者實施術前體檢,通過觀察和記錄患者身體指標來分析和判斷患者身體狀況,確保患者身體狀況符合手術治療指征,通過多種新型手段增強口頭健康教育效果,讓患者對手術流程、手術方法、主治醫生以及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和術后注意事項等有全面了解,使患者提前了解到手術相關事宜,同時還要提示患者術前注意事項,包括禁飲禁食等。但在臨床治療中,采取常規模式開展護理工作不能有效提升患者術后自我護理能力水平,難以滿足臨床需求,因此,還需再尋求更為有效的護理措施。經研究,發現激勵式護理可對患者心態、情緒等產生顯著的積極作用。經過研究,結果顯示,實施護理后,實驗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術前護理可顯著改善結直腸造口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