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飛歌
(博興縣人民醫院/骨關節外科 山東 博興 256500)
骨關節炎是逐漸進展的慢性疾病。此病的發病原因臨床尚未完全明確,其病因并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般認為與損傷、年齡、遺傳、肥胖有一定的聯系[1]。中老年人是骨關節炎的高發群體,是關節活動量及負重較多的患者,也可出現退行性變化,臨床表現為:關節腫脹或畸形、關節疼痛、僵硬等,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與生活[2]。手術是治療骨關節炎的首選方式,但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阻礙了患者康復進度。因此,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措施,對改善其預后有積極的意義[3]。故本研究探討了骨關節炎手術患者應用延續性護理干預的效果,為臨床提供參考,現作如下報道: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94例骨關節炎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骨關節炎的相關診斷標準;②有手術指征者;③患者知情且簽署參與書。排除標準:①同時參與其他研究的患者;②不能主動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③肝腎功能嚴重障礙的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7例。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27例,年齡55至74歲,平均年齡(64.50±3.10)歲;受傷部位:19例左膝,28例右膝。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26例,年齡55至75歲,平均年齡(65.00±3.18)歲;受傷部位:18例左膝,29例右膝。研究在本院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下進行,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給予患者健康知識教育、常規飲食及心理護理,院后功能訓練指導等。
觀察組接受延續性護理干預:①出院指導:綜合評估患者的基本情況,并制定個性化的延續性護理方法,耐心答疑。講解術后可能存在的不良反應與并發癥,以及延續性護理的重要,告知其若出現不適,應及時到院檢查。在患者出院前,建立電子檔案,記錄其個人信息及恢復進度;②延續性心理護理:骨關節炎患者術后需進行長期的康復治療,在此期間,患者極易滋生悲觀情緒,對其預后康復十分不利。故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鼓勵其傾訴內心真實想法,及時疏導患者的負性情緒,并講解積極配合治療的重要性,以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③飲食護理:針對患者的飲食喜好、身體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告知其多攝入新鮮的蔬菜及水果,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禁止使用辛辣刺激的食物;④日常生活護理:講解良好生活習慣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指導其保持正確的睡姿與坐姿,保證室內適宜的溫度與濕度;⑤延續性功能護理:手術前后,護理人員需持續指導患者進行踝泵鍛煉與股四頭肌鍛煉,1天訓練3至5次,單次時間30分鐘。訓練時間與強度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遵循循序漸進的鍛煉原則,其他關節強化鍛煉方式在本院康復師的指導下進行;⑥隨訪護理:電話隨訪為每周1次,上門隨訪為每月1次,以掌握患者的恢復情況,并督促患者定期到院復診。
兩組均行6個月的隨訪干預。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的康復情況,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神經功能與運動功能、生活質量,統計并發癥發生率。
評分標準[4-6]:①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價,分數在4至15分,分數越高,則患者神經功能障礙程度越嚴重;②運動功能:采用Fugl- Meyer 運動量評價,其中總分<50為重度運動功能障礙;總分50~84為明顯運動功能障礙;總分85~95為中度運動功能障礙;總分96~100為輕度運動功能障礙;③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價,包括情感職能、社會職能、健康狀況等維度,單項總分100分,分數與患者的生活質量呈正比。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分析。以[n/%]描述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并用X2檢驗;以均數±標準差描述患者的康復情況、神經功能與運動功能、生活質量,并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顯著。
2.1兩組康復情況比較:觀察組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情況比較:
2.2兩組神經功能與運動功能比較:干預前,兩組神經功能與運動功能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神經功能與運動功能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功能與運動功能比較:分)
2.3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
2.4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13%)低于對照組(14.89%),差異顯著(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骨關節炎好發于中老年人群,65歲以上的人群50%以上都患有此病,且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此病的發生還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據有關調查顯示,我國華北地區的發病率為5.4%,較西南地區的13.7%低[7]。骨關節炎是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的慢性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肌肉周圍的神經系統以及肌肉功能會發生退化,致使神經與肌肉的反應協調性明顯變差,極易對關節造成損傷。目前,臨床以復位、固定、康復訓練為骨關節炎的治療原則,雖然能使患者的癥狀得到明顯的緩解,使其關節活動得以恢復,但術后恢復時間較長且并發癥較多,不利于患者的預后[8]。
骨關節炎患者在出院后,需進行長期的康復鍛煉,但常規護理干預缺乏正確的指導,致使患者在術后的恢復效果不佳。延續性護理干預屬于新型護理手段,集信息、管理、關系于一體,將院內護理措施在院后延續,使患者能得到持續有效的護理指導,對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有重要影響[9]。宋小雯[10]等報道指出,延續性護理能促進骨關節炎手術后患者的康復進程,改善其神經功能與運動功能。本研究數據證實,觀察組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較短,且其神經功能與運動功能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在于:延續性護理從心理護理、日常生活護理、功能護理、出院指導及院后隨訪等方面進行干預,能使患者以樂觀的態度進行康復訓練,有利于護理效果的提升。同時,延續性的踝泵鍛煉與股四頭肌鍛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經與運動功能。
王蕊[11]等研究提出,延續性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骨性關節炎患者術后需長期休養,加上排便紊亂,不能自由下床活動等原因,極易使其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明顯降低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也影響其術后恢復。在延續性護理中,通過與患者的交流,掌握其心態變化,予以其及時的心理疏導,能有效消除患者的負性情緒;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為機體的康復提供營養支持;講解良好生活習慣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讓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對治療效果的提升有關鍵性的作用[12]。此外,延續性康復訓練,不僅能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使積累的代謝物盡早排除,還可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本研究中,觀察組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表明延續性護理的應用價值較為顯著。
綜上所述,在骨關節炎手術患者中應用延續性護理干預,能使其神經與運動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加速患者的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且并發癥少,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