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國 張紅云 賀朝全
(畢節市第一人民醫院 貴州 畢節 551700)
為了使更多的人認識到關節鏡手術對該病的治療優勢,促進關節鏡的臨床應用率,本研究中心對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并分別采取保守非手術療法和關節鏡手術治療的共240例患者進行調查,觀察不同治療模式對該病預后療效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40例膝關節骨關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院后經醫護人員溝通協調對治療方案進行告知,結合患者自身意愿將其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20例患者。兩組基本情況如下:對照組男性71例,女性49例,年齡跨度48-79歲,年齡中位數(63.87±4.52)歲,病程3-8年,平均(5.2±1.6)年;實驗組中男性69例、女性51例,年齡跨度46-77歲,年齡中位數(62.79±4.49)歲,病程2-9年,平均(4.7±1.9)年。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組間差異較小,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癥狀及體征符合臨床對膝關節骨關節疾病的描述特點;(2)本研究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權,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3)患者認知功能正常,能與人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能自述軀體感受并能全程配合調查;(4)臨床資料完整,詳實的患者。
排除標準:(1)因急性感染和意外傷害如車禍、砸傷等造成的膝關節損壞;(2)膝關節骨折患者;(3)對治療所涉及的藥物及手術手法不耐受的患者;(4)合并嚴重感染、凝血機制紊亂、機體重大組織器官功能異常患者;(5)孕婦及哺乳期婦女;(6)同時參與其他醫學研究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本組患者接受保守治療。由我科資深醫生首先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綜合評估,然后按照嚴重程度給予提供傳統西醫治療。通常來說,臨床用于該病治療主要的藥物種類有抗生素和透明質酸鈉注射液。本研究中,為患者提供的治療藥物為布洛芬環視膠囊、硫酸氨基葡萄糖片、透明質酸。用法及用量分別為:布洛芬緩釋膠囊口服,1粒/次,2次/d,硫酸氨基葡萄糖片口服,2片/次,3次/d,透明質酸鈉注射液關節靜脈注射,2ml/次,1次/d,連續治療一個月。
1.3.2 實驗組
本組患者接受關節鏡手術治療,麻醉路徑選擇硬膜外麻醉,選取膝關節外側以前內標準入口進入膝關節內部,行關節鏡探查,仔細觀察患者膝關節內部的具體病灶位置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然后對內部突出的骨贅和炎性滑膜組織進行清除,再以加溫后的生理鹽水對關節腔進行灌洗,然后后向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留置引流管后閉合手術切口并行加壓包扎。術后24h后醫護人員協助患者在床上行被動功能訓練,72h后指導患者主動訓練,如如何爭取進行屈曲運動等,同時嚴密把控訓練強度和時間,遵從由少到多,由弱到強的、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既要促進患者關節功能恢復,同時也要注意與術后康復需求相結合。術后7d可鼓勵患者在家屬的攙扶下短時間的進行病床旁站,或短距離的挪步、行走,根據患者的康復狀態適度增加訓練內容和訓練強度,促進關節功能恢復,幫助患者盡快回歸正常工作。
治療期滿1個月后,對兩組患者進行各項治療指標的測評。
1.4 觀察指標
采用國際公認的評估疼痛程度的量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對兩組患者的膝關節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其將疼痛程度分成0-10級,0分代表無痛感,10分代表疼痛劇烈,患者可根據視覺量尺刻度對機體疼痛程度進行自我評價,根據患者VAS疼痛評分量表得分情況,可分為四個等級。(1)患者自我評價分值介于0-1分,且機體無任何疼痛感覺歸集為無痛;(2)患者自我評價分值介于2-4分,機體有輕微疼痛感,但對一般活動未造成影響的視為輕痛;(3)患者自我評價分值介于5-7分,機體疼痛明顯但還能進行部分活動的視為中痛;(4)患者自我評價分值介于8-10分,機體疼痛劇烈已對日常活動造成嚴重限制。
采用骨關節炎指數評分量表(WOMAC)對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價,該量表共包含24項條目,評估內容概括為三大維度,即膝關節疼痛程度、僵硬程度、膝關節功能障礙。其中評估關節疼痛程度的條目有5項,每項0-10分,共計50分,僵硬程度評估條目有2項每項0-10分,共計20分,膝關節功能障礙評估條目17項,每項0-10分,共計170分,單項分值越高說明患者對應的癥狀越嚴重。
記錄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腹瀉、便秘、惡心、腹脹等不良軀體反應的人數,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
1.5 療效評價標準
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范圍有多大,學習語文的范圍就有多大。我們常常說的“生活即語文”正是這樣的道理。
治愈:治療后,患者VAS量表和WOMAC量表減分率超過70%,膝關節疼痛完全消失;顯效:治療后,患者VAS量表和WOMAC量表減分率介于51%-70%,膝關節疼痛基本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VAS、WOMAC量表減分率介于31%-50%,膝關節疼痛癥狀有明顯改善,發作明顯頻率減低、每次持續時間明顯縮短;無效:治療后患者膝關節疼痛癥狀基本無變化。除無效病例外,其余均可計入到總治療有效率的計算中。
1.6 統計學分析

2.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AS量表評分情況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量表評分相當,組間數據差異甚微,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VAS評分顯著較對照組低,兩組數據存在較大的組間差異,統計學意義凸顯(P<0.05)。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對比分)
2.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WOMAC量表評分情況對比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WOMAC量表評分情況對比分)
2.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對照組總治療有效率為72.5%,明顯較實驗組的95%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對比中,實驗組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備較為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效果對比[n(%)]
2.4 不良反應發生率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7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25%,兩組患者發生的不良反應人數具備較為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而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事業的不斷發展,加之人口老齡化的日趨嚴重,臨床上該病的發生幾率逐漸增多,該病的發生無論從對個人社會功能、家庭成長空間還是社會發展都帶來了極其負面的影響,因此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而在疾病早期階段通過仔細的檢查和明確的診斷結果,選擇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是避免疾病惡化,降低疾病不良影響的重要舉措。
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和探索,臨床針對該病總結出了較為豐富的應對方案,其中應用最多的治療模式即“藥物為主、理療為輔”的保守治療法,但由于該病的影響因素眾多,且膝關節又是人體進行軀體運動時最重要的關節之一,使得癥狀常反復出現并呈進行性發展,而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中,大量的藥物代謝累積也使得其對疾病治療的局限性和缺點逐漸顯露,如對患者造成一定的毒副左右而使患者出現一系列軀體不良癥狀,不僅影響治療效果,同時也不利于患者的整體健康。而近幾年,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關節鏡手術成了臨床治療該病的首選。在關節鏡的輔助下醫生可清晰的觀察到患者膝關節的內部解剖結構,從而準確、徹底的清除病灶組織,且手術簡單易行,對患者造成的應激創傷較小,更利于術后恢復。將其應用到膝關節骨關節疾病的臨床治療中能夠顯著改善臨床癥狀,促進關節功能恢復,而本次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關節鏡手術的上述療效特點。
結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關節鏡手術之所以較非手術治療對膝關節骨關節疾病更具治療優勢,主要是因為其可以清楚的查明病變位置、范圍和大小,從而能夠有效、徹底的清除病灶組織,促進手術的順利進行,而在術后輔以功能訓練則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幫助患者恢復關節功能。因此,筆者建議,醫院在收治膝關節骨關節疾病患者時,應大力普及關節鏡手術的治療原理、目的和臨床療效,正確得到更多患者的認可,從而提高該病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