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江
( 威海市立第三醫院 山東 威海 264200)
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又被稱之為老年性強制性脊柱炎,或Forestier病,在臨床中較為多見,但常被低估,極易與血清學陰性脊柱關節病、強直性脊柱炎或骨關節炎等相混淆,造成出現不適宜的影像學治療和診斷干預[1-2]。盡早明確患者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尤為必要,能為后續臨床治療措施的制定和開展提供可靠依據,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臨床針對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常用X線診斷,能較好的明確骨質增生性質,確定骨質增生部位,但受照射劑量明顯較高。隨著醫療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CT檢查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診斷方式,不僅有利于提高總體診斷效果,還能顯著降低受照射劑量,促進總體診斷安全性的提升[3-4]。對此,本研究收集肋骨CT檢查患者病例展開研究,對其影像學特征表現進行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基本資料
從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抽取600例肋骨CT檢查患者展開研究。對其中400例肋骨檢查重建胸椎矢狀位發現胸椎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共50例,其中有40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最高88歲,最低40歲,年齡平均值為(60.30±9.86)歲。余下200例DR檢查發現胸椎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共7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齡最高85歲,最低59歲,年齡平均值(69.00±8.27)歲。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
1.2方法
CT檢查:選用西門子64排128層螺旋CT掃描儀,協助患者取平臥位,設置參數:層距5mm,層厚5mm,管電壓為120kV,掃描矩陣為512×512,對患者骨窗、縱膈窗、肺窗進行逐層掃描,對可疑病灶進行詳細探查,明確具體部位后重點進行掃描,同時重建胸椎矢狀位,攝取清晰CT圖像并進行分析。
X線檢查:選用直接數字化X射線攝影系統為患者進行檢查,指導患者保持放松狀態,取站立體位,自由呼吸后達到平靜,屏氣。對患者拍攝兩個部位X線片,先拍攝頸椎側位片,后拍攝胸腰椎正側位片。
1.3觀察指標
對比不同檢查方法的具體表現結果和影像學特征,診斷標準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①骶骼關節、錐弓關節無骨性強直;②患椎有基本正常的椎間隙寬度;③椎體前外側緣骨化或鈣化,對相鄰椎體有4個以上的累及,可能伴隨椎間盤和椎體交界部位骨贅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將SPSS 27.0作為本組調查研究處理工具,計量資料的對比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的對比用卡方檢驗,以[n(%)]表示,組間數據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則:P<0.05。
2.1比較不同檢查方式的頸椎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表現
頸椎病變大多位于第4-第7椎體,主要以椎體前緣大量唇樣骨質增生為表現,有骨橋形成,累及相鄰椎體超過4個,后縱韌帶骨化或鈣化情況少見,常規X線檢查不易被發現,通過CT檢查則易發現,組間對比顯示χ2=3.990,P=0.045,具備統計學差異性。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CT檢查前縱韌帶鈣化顯示,椎體后方有斑塊狀高密度影或不同程度線狀高密度影表現,通過CT檢查還能將椎體后緣增生致密影表現出來,以后緣骨皮質增厚為主要表現。詳見表1。

表1 頸椎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不同檢查方式的
2.2比較不同檢查方式的胸腰椎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表現
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胸腰椎病變高發于腰椎上段和胸椎下段,韌帶骨化或鈣化表現以右側韌帶和前縱韌帶多見。經CT檢查和X線檢查所見左側韌帶的骨化或鈣化情況較少,主要是由于降主動脈走行偏向脊柱左側,CT發現右側韌帶和前縱韌帶骨化或鈣化情況較X線明顯更優,經檢驗χ2=3.875,P=0.049,具備統計學差異性。詳見表2。

表2 胸腰椎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不同檢查方式的
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發生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涉及到患者機體全身功能損傷情況,可能造成神經系統癥狀或肌骨癥狀等,是中老年患者以肌腱附著點骨化或鈣化等為特征表現的疾病類型,其中脊柱病變較為常見[5]。高發于中老年群體,多見于男性,疾病的發生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而明顯增加,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疾病的發生與退行性改變、代謝紊亂、外傷、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關。有文獻報告提出,相較于正常人群,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發生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的概率更高,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的誘因與椎體局部缺血相關[6-7]。
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屬于全身性疾病的一種,以軸線外和椎體結構骨質增生為典型特征表現,即附麗病,有沿椎體前外側面韌帶骨化情況,在肌腱和韌帶附著部位形成骨贅,有骨質增生表現[8]。脊柱病變在其中最為常見,好發于胸椎,其次是腰椎和頸椎。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的早期主要是在脊椎前縱韌帶表層有鈣鹽的沉積,鏡下可見前縱韌帶內部有骨化或灶性鈣化表現,逐漸發展到縱深處,最終可能累及前縱韌帶,在椎體附著部位可能形成不規則骨贅[9-10]。除椎體外,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還可能累及骨盆,主要包括韌帶鈣化、骨質增生、骨贅形成等,患病后大多表現為肌腱炎、壓痛、疼痛等,類似退行性骨關節并、強直性脊柱炎或炎癥性脊柱炎等[11]。極少數情況可能出現頸椎部位骨贅對食管或氣管造成壓迫而出現的吞咽困難情況。同時部分患者胸椎骨贅出現活動受限情況,可能造成肺部纖維化或復發性肺炎等。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在肢體方面可能造成全身僵硬或關節疼痛等情況,出現末端鈣化引起的韌帶斷裂或腱鞘破裂等情況,其中最易受累部位為肩關節和膝關節,尤其是起止點滑膜炎情況,即附麗病[12-13]。
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脊柱病變特征表現為前縱韌帶廣泛鈣化情況,韌帶部位椎體前有骨質增生表現,形成骨贅。右側方韌帶及前縱韌帶骨化情況,可能延續至超過4個椎體,左側韌帶骨化和鈣化的情況較為少見,可能與降主動脈不停搏動,且走行略偏左,不利于骨化或鈣化等有關[14-15]。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前韌帶鈣化的主要表現在于I型連續波浪狀致密影,有與正常無異的椎間隙,不伴有椎間盤前外側突出表現,或表現為Ⅱ型斷續狀高密度影,合并有椎間盤前外側突出及纖維環退變表現,在椎間隙水平鈣化前縱韌帶由于椎間盤突入可能有切割斷續狀表現形成,現階段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仍主要通過X線診斷,具有操作簡便、價格經濟等優勢特點,但受到骨骼重疊影響,存在較高的漏診率,早期診斷相對較為困難[16-17]。從本組研究結果來看,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頸椎病變常規X線檢查不易被發現,通過CT檢查則易發現,組間對比P<0.05,有統計學差異性,CT檢查后縱韌帶鈣化提示椎體后方有斑塊狀高密度影或不同程度線狀高密度影、椎體后緣增生致密影等表現;胸腰椎病變經CT檢查發現右側韌帶和前縱韌帶骨化或鈣化情況較X線明顯更高,經檢驗P<0.05,有統計學差異性。
綜上所述,診斷彌漫性特發性骨質增生癥應用CT相較于X線能提高對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診斷能力,能為臨床診療措施的制定和實施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