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梅
(茌平區人民醫院 山東 聊城 252100)
急性心肌梗死在心血管內科中的發病率較高,屬于較為常見的心內科疾病之一,該病的發病特點為發病急、病情危重。而臨床中常采用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進行治療,但由于部分患者的血管病變情況較為復雜,在治療期間患者容易發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1]。盡管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的治療效果較為顯著,但就急性心肌梗死本身的致死率較高,而提高醫護人員的心理干預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心理護理干預依據患者的需求和實際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進而才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負面心理,預防其它并發癥的發生,幫助患者及早恢復[2]。本次研究主要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后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并依據隨機數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性占29例,女性占21例,年齡為37~81歲,平均年齡為(55.21±3.12)歲;研究組患者中男性占30例,女性占20例,年齡為37~80歲,平均年齡為(54.86±3.16)歲;所有患者及家屬需在知情下同意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試驗前,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為首次接受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的單支血管疾病;(2)治療后患者的體征均較為穩定,未出現精神障礙,可交流,其格拉斯哥(GCS)評分為912分;排除標準:(1)患者不同意的情況下不可入選;(2)術后生命體征不太穩定,并發生心源性休克疾病的患者;(3)伴有嚴重精神障礙和語言障礙疾病;(4)腫瘤疾病患者。
1.3護理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包括向患者講述手術流程和治療目的,術前,告知患者如何正確手術,如屏氣的方法、深呼吸、咳嗽等,術中觀察患者的體征是否存在異常,并監測患者的呼吸、血壓、心率是否處于正常狀態,并檢查患者的足背動脈是否有搏動,觀察兩側股動脈的情況。
給予研究組患者在傳統護理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并做針對性心理干預,及時與患者進行交流,具體護理內容包括:(1)健康宣教:向患者講述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的作用和重要性,讓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并告知醫護人員理解患者;(2)用藥護理:向患者講述藥物的正確使用方式,并叮囑患者要嚴格按照醫囑用藥,不可私自添加或減少藥物的劑量;(3)環境護理:患者在入院后,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院內環境,減少患者對院內的陌生感,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4)心理護理:多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內心狀態,若患者的負面心理較為嚴重,可通過講述以往治愈案例,并講述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先進治療方式,建立患者治療自信,并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5)家庭支持: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屬建立友好溝通,并告知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發特點,并講述治療流程和術后相關注意事項,讓家屬鼓勵患者,提高患者的治療自信。
1.4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SAS),術后24h和護理干預1周對患者進行SAS評分,評分依據可采用Zung氏指定的焦慮狀態自評量表,評分越高則表示患者的焦慮心理越嚴重;SAS評分低于50分則表示正常;評分50~60分則表示未輕度焦慮;評分在60~70分則表示為中度焦慮;評分大于70分為嚴重焦慮。觀察患者的漢密爾頓焦慮他評量表(HAMA)評分,主要針對患者在術后24h和心理干預1周后對比患者的HAMA 分值,其中HAMA 評分為0分,則表示為無焦慮;HAMA評分為7~14分,則表示患者可能患者焦慮;HAMA評分14~21分則表示患者存在輕微焦慮;HAMA評分21~29分,則表示患者存在明顯焦慮;HAMA評分大于29分,則表示患者伴有嚴重焦慮。
1.5療效評定
依據HAMA自評量表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定,其中HAMA量表減分率=入住時評分-結束時評分,減分率低于25%則為無效;減分率為25%~75%為有效;減分率高于75%則為顯效。總療效=顯效+有效。
1.6統計學方法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對照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干預后其顯效人數占28例,無效人數占10例,而研究組患者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后其顯效人數占29例,無效人數占3例,對比兩組的總有效率發現,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4.0%顯著高于對照組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n(%)]
2.2兩組患者術前實施護理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
對照組和研究組患者分別在實施干預前,對比SAS評分發現,兩組之間并無顯著差異(P>0.05),分別實施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均得到明顯降低,對比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在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后其SAS評分的降低程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術前實施護理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
2.3兩組患者術前實施護理后HAMA評分比較
對照組和研究組患者分別在實施干預前,對比HAMA評分發現,兩組之間并無顯著差異(P>0.05),分別實施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HAMA評分均得到明顯降低,對比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在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后其HAMA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患者術前實施護理干預前后HAMA評分比較
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中的發病率較高,由于該疾病的發病速度較快,其致死率也普遍較高,患者在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時其主要表現為胸悶、有較強的窒息感、瀕死感較強、面目蒼白、心前區疼痛劇烈等[3]。該病發作期間會顯著增加心肌耗氧量,心率速度變快,進而導致患者容易產生恐懼心理[4]。經相關研究表明,擬行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時患者常感到心情低落、恐懼等心理,加上患者的各種繁雜操作和檢查,住院時的陌生環境,都是造成焦慮心理的主要因素,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康復,患者的壓力過大的情況下會導致患者出現意外情況,不利于病情[5]。
術后影響冠心病的原因主要由于血管出現狹窄,而近年來,介入治療的技術越來越成熟,多數患者在治療中受益良多,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后對患者的器質性病變癥狀有明顯緩解,通過跟蹤調查和復查結果發現,大多數患者的支架均較為通暢,同時其它癥狀也明顯增多,如血管再次狹窄,側支循環的形成,患者的恐懼心理較為嚴重都是導致患者術后病發的主要因素[6]。部分患者因心理因素而住院的,其器質性病變情況并不顯著,為此心理干預措施的實施是極有必要的,不僅能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在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之前,由于患者對導管室介入治療的恐懼和臨床癥狀帶來的痛苦,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患者在巨大壓力下其心理會存在明顯的焦慮情緒,特別在進行除顫治療時,突發的心臟驟停更是導致患者焦慮的重要因素[7]。為此,護理人員在及早向患者講述治療的流程和治療意義,囑托患者在術前術后做好心理準備,讓患者清楚明白什么是冠狀動脈介入術,并了解治療的意義,鼓勵患者積極治療。在進行醫療操作時告知醫務人員嚴格按照流程操作,讓患者積極配合醫療工作的實施,保證手術順利完成,爭取為患者延長生存質量[8]。術后要展開CCU病房,對患者進行封閉治療,尤其要注重焦慮恐懼心理的患者,同時,但由于監護機器的各種聲音會導致患者出現睡眠障礙,導致患者的心理問題加重。術后,護理人員還要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并及時進行用藥指導,在生活上要合理指導患者,滿足患者的生活需求,密切監測患者的一切情況。通過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實施心理干預后的臨床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其干預后的SAS評分和HAMA評分與傳統護理相比較低,由此表明,心理護理干預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臨床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性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后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可明顯提高患者治療效果,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較為明顯,對改善患者焦慮抑郁心理較好,臨床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