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坦 吳姍姍
(濟寧市第三人民醫院/濟寧市兗州區人民醫院 山東 濟寧 272100)
肺癌是威脅人類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高發性惡性腫瘤,可進一步分為多種類型,而其中小細胞肺癌(SCLC)與肺鱗癌均為中央性肺癌病理類型[1]。以上兩種類型肺癌在發病群體、癥狀表現上具有諸多相似點,為此臨床鑒別診斷難度較高[2]。影像學技術是診斷肺癌及不同類型病癥鑒別的有效手段,其中多層螺旋CT(MSCT)近年來應用廣泛[3]。而本研究中對院內15例SCLC與25例肺腺癌進行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旨在進一步探究MSCT的鑒別診斷價值。
1.1一般資料
對2021年4月~2022年2月院內40例肺癌患者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以病理類型分為SCLC組15例,肺鱗癌組25例。組間基線資料見表1,對比無差異性,可對比研究。

表1 患者基線資料
1.2方法
以256排螺旋CT機(美國GE Revolution CT)監測,指導患者仰臥位,雙手上舉為抱頭狀,深吸氣后屏氣。參數:電壓120kV,自動重建0.625mm,電流150mA,層距5mm,層厚5mm,螺距1,矩陣512×512。自肺尖掃描到肺底或髂嵴處或恥骨聯合位置。平掃后增強掃描,周靜脈注射非離子型對比劑80-100ml,3.0-4.0ml/s速度注射。告知患者胸腹部屏氣,靜脈期與動脈期一次性增強掃描,
60s后門靜脈期腹腔與肝臟動脈期、靜脈期掃描。調節重建圖像層距與層厚1-1.25mm。掃描圖像傳送到工作站,重組處理。2名專業醫師閱片并提供報告。
1.3觀察指標
對比SCLC組、肺鱗癌組兩組患者的影像學特征,包括密度、形狀、強化形式等。
1.4統計學處理
基于影像特征觀察,兩組患者在密度、形狀、強化形式、支氣管形態、阻塞性改變、淋巴結融合、淋巴結腫大、大血管侵襲之間對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組間遠處轉移、胸膜轉移、心包積液構成比無差異性(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MSCT掃描結果(n,%)
肺癌基于早期缺乏特異性表現,且生長部位、影像特征具有多樣化特征,為此容易發生誤診與漏診問題[4]。而不同類型肺癌在癥狀表現及常規影像檢測結果上也存在一定相似之處,導致鑒別診斷難度較高。其中小細胞肺癌與肺鱗癌的鑒別診斷較為受到關注,也是本研究主要方向。肺癌作為支氣管上皮細胞惡性增生形成的實體腫瘤,鱗癌為常見類型,在肺癌病例中發生率可達到45%左右,且以男性居多。小細胞肺癌為肺癌特殊類型,為惡性程度較高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在肺癌病例中發生率為20%左右。在兩種疾病的發病機制方面,均與吸煙行為存在密切關聯,患者多具有多年吸煙史。但兩種疾病在治療方案上有所不同,為避免延誤治療時機或發生治療不當問題,有必要積極探究有效鑒別方法。
經本研究顯示,基于影像特征觀察,兩組患者在密度、形狀、強化形式、支氣管形態、阻塞性改變、淋巴結融合、淋巴結腫大、大血管侵襲之間對比存在顯著差異,組間遠處轉移、胸膜轉移、心包積液構成比無差異性。張唐世采用多層螺旋CT進行小細胞肺癌與肺鱗癌檢測,顯示兩組患者在形態、形狀等影像學表現上均存在顯著差異。此結果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提示兩種疾病通過MSCT檢測可顯示出影像學特征的顯著差異,有助于疾病鑒別診斷。參照常規CT,MSCT的優勢體現在分辨率較高、精準度較高,可基于多平面重建技術實現多方位與多層掃描,有助于探查患者肺部病變情況。經掃描可清晰顯示腫瘤密度、形態、腫瘤部位、與鄰近組織關系等情況,為不同類型肺癌疾病鑒別診斷提供豐富參考資料。
在影像學特征方面,小細胞肺癌多見均勻密度影,形狀以不規則形為主,均勻強化。在支氣管形態方面多見狹窄通暢,阻塞性改變鮮少發生,多存在淋巴結融合且多伴隨淋巴結腫大。在淋巴結轉移特征方面,小細胞肺癌多見肺門淋巴結腫大,腫大范圍廣泛,肺門與縱膈大部分脂肪間隙消失,導致肺門與縱膈固定,表現為冰凍狀。少數患者可發生頸部、腹腔、盆腔遠端轉移。血型轉移特征方面,可發生肝轉移,多見于肝內多發類圓形病灶,密度均勻,無典型環形強化。
肺鱗癌的主要特征為胸膜、胸壁、縱隔直接侵犯。鄰近縱隔腫瘤可直接向縱隔內浸潤生長,于縱隔內形成組織腫塊,縱隔內結構常見為大血管與食管侵犯。肺鱗癌多見不均勻密度影,呈圓形,不均勻強化。支氣管形態多見截斷,阻塞性改變常見,較少發生淋巴結融合。鱗癌除腫塊自身出現壞死區不均勻強化外,可引發轉移淋巴結變性與壞死,增強掃描表現為不均勻強化或典型環形強化征象。
綜上所述,小細胞肺癌與肺鱗癌患者在MSCT影像特征上存在顯著差異,能夠為鑒別診斷提供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