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明
(沂水縣人民醫院 山東 臨沂 276400)
功能性消化不良屬于一種胃腸功能病癥,發病率較高,主要指確診前半年內至少3個月患者存在腹痛、腹脹以及餐后飽脹等癥狀,程度不一,并且臨床排除器質性病變[1]。因為受到病情因素的影響,多數患者伴隨程度不一的負性情緒,如焦慮、抑郁、恐懼等,存在不良心理狀態極易導致患者病情加重,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2]。因此對患者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對于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具有重要意義。分級心理護理干預模式是在心理護理層次劃分理論發展形成的一種心理護理,可分為三級,結合患者情況采取針對性心理干預,效果確切[3]。基于此,本研究對分級心理護理干預模式的應用價值展開分析。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9.10-2020.10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根據就診順序編號,均分為2組,各40例,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男、女例數分別為22例和18例,年齡區間42-73歲,平均(53.61±5.83)歲;病程1-5年,平均(3.02±0.81)年;觀察組男、女例數分別為23例和17例,年齡區間43-73歲,平均(53.87±5.19)歲;病程1-5年,平均(3.14±0.28)年。兩組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可用于比較研究。納入標準:(1)均經臨床確診為功能性消化不良;(2)知曉本研究內容,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惡性病癥患者;(2)具有嚴重精神、意識障礙患者。
1.2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內容為常規健康教育、心理干預、康復訓練指導、環境干預等基礎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在以上基礎上接受分級心理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包括:(1)建立專門的護理小組。組員包括消化科醫生、科室護理人員,建立培訓機制,幫助護理人員掌握心理干預方法及相關知識。每周組織會議,總結患者情況,對分級心理護理患者的內容進行補充和完善。根據相關量表評估結果對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2)三級心理干預。主要為患者SAS、SDS評分低于40分,PSQI評分低于7分,不存在明顯的負性情緒和睡眠障礙情況。護理人員需要加強共性護理,每周與患者通過微信聯系,了解其心理情況,每周進行1次隨訪。使患者認識到情緒管理的重要性,提高管理能力,囑咐其日常多參與運動鍛煉和社會活動,減少不良情緒發生,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加強與患者家屬的交流,得到家屬的支持。(3)二級心理干預。主要指患者負性情緒評分為40-60分,PSQI評分為7-15分,存在一定的負面情緒和睡眠質量問題。基于對患者心理狀態的全面評估,結合量表結果,了解導致患者存在負性情緒的原因,及時進行干預。每周進行2次干預,幫助患者掌握緩解壓力的方法。幫助其掌握放松訓練的要點,使患者可以正視自己的角色,鼓勵其多參加一些活動,幫助其培養愛好或者學習新事物。分析導致患者睡眠質量下降的相關因素,制定改善睡眠的措施,如果干預效果不理想,需要輔助藥物進行干預。囑咐患者每周進行1次復查,必要情況需要預約心理醫生進行診治。(4)一級心理干預。主要指患者負性情緒評分超過60分,PSQI評分超過15分,患者存在明顯的負性情緒,失眠嚴重。需要定期安排心理專家糾正,對患者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處理,如果患者存在自殺傾向,護理人員和心理醫生需要做好與患者的交流、溝通工作,同家屬共同干預,避免發生意外。每日同患者通過電話交流,多傾聽患者,使用積極性語言,告知患者疾病能夠治療,每日為患者分享有意義的事情。囑咐家屬多關注患者行為舉止,給予患者家庭支持,盡量避免患者獨處,對干預效果進行及時評估,如果干預化解可采取二級心理干預。
1.3觀察指標 (1)護理干預前后通過SAS、SDS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的負性心理狀態,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負面情緒程度越嚴重。(2)護理干預前后通過PSQI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睡眠質量,滿分為21分,分數與睡眠質量呈反相關關系。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1.0對本次研究收集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使用(x±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t進行檢驗,使用%表示計數資料,使用x2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干預前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對比 (x±s,分)
2.2干預前后兩組患者PSQI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PSQI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2所示。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PSQI評分對比 (x±s,分)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受到病情影響,極易出現不良情緒,該疾病屬于一種常見的胃腸病,同時也是一種身心病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健康造成較大影響,發病人數呈逐年增加的趨勢。相關臨床研究顯示,患者的精神心理情況和該疾病的癥狀、嚴重程度以及就醫模式關系密切[4-5]。所以醫護人員需要關注患者的心理問題,做好相關評估和干預工作。
心理護理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但是常規心理護理缺乏針對性,護理人員多依靠個人經驗采取心理疏導措施,整體效果不理想。分級心理護理能夠對患者心理狀態和癥狀情況進行評估下實施不同級別的心理干預措施。在臨床心理護理干預過程中采取分級心理護理干預有助于緩解和消除患者的負面心理狀態,定期有針對性地對不同患者實施不同的心理干預措施,可以幫助患者掌握情緒管理方法,改善其睡眠質量,對于緩解臨床癥狀也具有積極作用,提高臨床療效,進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6]。根據本次研究結果可知,經過護理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PSQ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該結果說明對患者實施分級心理干預效果理想,能夠改善其心理狀態和睡眠質量。分級心理干預模式的側重點在于評估患者心理問題以及分析,其主要目的為促進患者康復。同時還需要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使其能夠全面掌握分級護理干預的要點和方法,這樣才能保證在實際護理干預過程中對患者實施針對性、個性化的心理干預措施,保證護理的有效性,提高整體護理質量[7]。綜上所述,分級心理護理干預效果確切,對于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不良情緒及睡眠質量具有積極作用,值得臨床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