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世萍 王曉燕
(重慶市永川區人民醫院 重慶 402160)
臨床上將復發性或慢性胃腸道綜合征統稱為功能性腸胃病,其包括咽喉、食管、胃部、腸道、膽道以及肛門[1],且該種癥狀經臨床檢查后提示無生理病理或生物化學異常。該種疾病時消化科門診常見的病癥之一,臨床數據顯示消化科門診40%~50%為功能性腸胃病患者[2];相關研究表明心理與社會因素、生理過程異常、腸腦神經系統等因素均與其發病有密切關聯[3]。老年群體因其年齡較大,基礎疾病多于其他群體,且機體各個器官功能均有所衰退,因此很容易出現功能性腸胃病;大部分老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發病后患者常常失眠、焦慮、抑郁,導致生存質量較差[4]。臨床數據顯示對于存在情緒障礙的老年功能性腸胃病患者實施相關癥狀對癥治療效果一般,無法有效緩解臨床癥狀;而在對癥治療中增加抗抑郁抗焦慮治療后,患者的腹痛、吞咽困難等癥狀緩解較為明顯[5],為此本院開展了此項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1.1.1一般資料
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此次88例研究對象劃分為研究組(44例)與參照組(44例),88例研究對象來自我院接診的老年功能性腸胃病患者中,接診時間在2019.05~2020.05。數據經比對可得出,結果不具有差異性(P>0.05)。

表1 兩組一般資料
1.1.2納入標準
①臨床表現為反酸、惡心、腹痛、噯氣、嘔吐、食欲差等癥狀的患者;②相關檢查提示胃腸道無器質性病變或其他疾病的患者;③年齡在60~80歲之間的老年患者;④存在焦慮、抑郁不良心理的患者;⑤詳細閱讀、了解研究內容并自愿參與的患者。
1.1.3排除標準
①胃腸道存在炎癥、潰瘍、腫瘤等疾病的患者;②處于備孕、哺乳或妊娠期的女性患者;③對此次研究藥物過敏或存在傳染病的患者;④依從性差或認知存在障礙的患者。
1.2方法
1.2.1常規治療(參照組、研究組)
給予患者復發消化酶、痛瀉寧顆粒,對患者腹痛、腹脹、腹瀉等癥狀進行針對性治療,同時對患者的血壓、日常飲食進行調整、控制。
復發消化酶藥物信息:國藥準字H20051951,常州千紅生化制藥股份有限公司,20粒/盒;使用方法:一日三次,每次一粒。
痛瀉寧顆粒藥物信息:國藥準字Z23020241,哈爾濱中藥六廠有限公司,15g*6袋/盒;使用方法:一日三次,每次15g沖服。
1.2.2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治療(研究組)
藥物信息:國藥準字H20153014,四川海思科制藥有限公司,10.5mg*28片/盒。
使用方法:每天早晚一次,一次口服10.5mg(1片),連續服用30天;部分患者病情嚴重按照醫生要求劑量服用。
1.3判定指標
(1)統計2組患者用藥后灼燒感、疼痛感、早飽、飽脹不適感的積分,分別用0分、1分、2分、3分表示無癥狀、癥狀較為輕微、癥狀明顯、癥狀十分明顯。
(2)統計并比對用藥后2組患者便秘與腹瀉、惡心與嘔吐、噯氣、胸痛、吞咽困難的消失時間。
(3)從顯著有效、有效、無效三種判定標準對用藥后2組患者的療效進行判定,其臨床表現分別為癥狀總積分減少75%、癥狀總積分減少20%~74%、癥狀總積分減少<20%。
(4)對2組患者用藥后的焦慮、抑郁情況進行評分,評分量表為漢密爾頓焦慮及抑郁兩種量表,前者評分標準為顯效(<7分),緩解(7~21分),無效(≥21分),后者評分標準為顯著有效(<7分),緩解(7~24分),無效(≥24分),并比較2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改善率。
1.4統計學分析
2.1分析2組用藥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研究組用藥后患者的四項癥狀積分均低于參照組,P<0.05,差異較為明顯;用藥前,2組癥狀積分相比差異較小,P值>0.05,見表2。

表2 分析2組用藥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分)
2.2分析2組患者用藥后臨床癥狀消失所用時間
研究組用藥后患者癥狀消失時間少于參照組,P<0.05,差異較為明顯,見表2。

表3 分析2組患者用藥后臨床癥狀消失所用時間分)
2.3比較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研究組治療效率高于參照組,兩組分別為95.45%、75.00%,P<0.05,差異較為明顯,見表4。

表4 分析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例(%)]
2.4比較2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的改善情況
研究組焦慮(95.45%)、抑郁(93.18%)改善率均高于參照組(77.27%、79.54%),P<0.05,差異較為明顯,見表5。

表5 分析2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改善情況[例(%)]
功能性腸胃病臨床表現主要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腸易激綜合征兩大方面,前者包括腹脹、惡心、嘔吐、腹痛、食欲不振、餐后不適等,后者包括便秘、腹痛、排便窘迫感或不凈感、腹瀉等[6]。該種疾病具有持續性、慢性、易反復的特點,該類患者的生存質量較差,易產生負性情緒如焦慮、抑郁等,但該種疾病對生命一般不會構成威脅[7]。有數據調查顯示存在情緒障礙的群體更易發生功能性腸胃病,且合并焦慮、抑郁癥的該類患者生存質量及單純對癥藥物療效均較低[8];對于癥狀不明顯且發病時間較短的患者,一般可以通過調整生活及飲食方式來改善,而對于癥狀反復發作的患者,臨床通常以提高生命質量、緩解癥狀、減少復發為原則進行藥物治療[9]。有研究者提出對老年功能性腸胃病患者治療時應增加抗焦慮、抗抑郁治療,有助于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療效果,提高其生命質量。
本次研究數據中,參照組老年患者經實施常規對癥藥物治療,其臨床癥狀積分、癥狀消失時間均高于研究組,而研究組治療效果及負性情緒改善情況均優于參照組,P<0.05,差異較為明顯;數據說明研究組整體治療效果更佳,該組老年患者的腹脹、腹瀉等癥狀均有顯著改善,其生命質量更高。老年群體的腸胃功能及其他器官功能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不斷下降,比其他年齡群體更容易患病;患病后更加容易反復,且老年患者易出現情緒障礙,情緒障礙會加重病情,因此對老年患者實施心理治療十分必要。研究組患者采用了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作為心理治療藥物,該種藥物對輕度、重度焦慮及抑郁患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美利曲辛與氟哌噻噸是其主要組成成分,均有抗焦慮抗抑郁的作用[10];相關研究提出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對單胺類遞質水平和多巴胺之間有提高作用,從而達到抗抑郁抗焦慮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老年功能性腸胃病常規治療基礎上,應用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效果顯著,有助于改善臨床癥狀,減少焦慮、抑郁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