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琦
(青島市第五人民醫院 山東 青島 266000)
醫院是為大眾提供醫療服務的場所,每日都有著極高的人流量,住院部內患者和陪護人員眾多,因此從微生物環境較為復雜,是感染高風險區域。因此醫院管理工作中歷來將醫院感染控制作為工作的關鍵環節[1]。現階段,雖然有眾多法律法規對醫院感染控制工作進行規范控制,為工作開展提供有力保障。對臨床感染發生情況進行研究和總結發現,微生物是引起臨床感染的主要病原體,且大部分是對多種抗生素均不敏感的多重耐藥菌,這也就導致病原體耐藥性高,一旦發生感染后治療難度較大,需要予以重視。雖然現階段我國醫療事業持續穩定發展,臨床中廣泛應用各類新技術和新設備,護理工作積極進行改革和完善,但是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醫院臨床感染發生率仍持續提升,不但會影響患者、照護人員和醫患人員健康及安全,甚至會影響治療效果及預后情況,同時還容易引發醫療糾紛,影響醫院口碑和信譽度,對醫院發展形成制約[2-3]。對醫院管理工作進行總計分析后,為了進一步提升醫院感染控制工作總體質量,本院將微生物檢驗技術應用到感染控制工作中[1]。并收集應用前后各階段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微生物檢驗對醫院感染控制的影響。詳情匯報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納入病例總數為200,均為本院住院治療患者,收集起止時間為2019年6月-2020年6月。依據收集階段是否實施微生物檢驗作為分組依據,各100例。將院內感染控制中實施常規管理階段(2019年6月-12月)收集100例病例納入對照組,后期對工作進行分析及總結,將微生物檢驗應用于醫院感染控制中,將本階段(2020年1月-6月)收集患者納入觀察組。對照組,女性及男性分別為42例、58例,年齡最低值23歲,最高值64歲,中間值(46.78±2.44)歲;住院時間為5-28d,均值(10.13±1.23);觀察組,女性及男性分別為44例、56例,年齡最低值24歲,最高值67歲,中間值(47.10±2.39)歲,住院時間為5-26d,均值(10.25±1.31)d。以上不同組別患者基線資料具有同質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收集階段醫院實施常規管理控制:(1)嚴格依據相關管理規定,建立完善的臨床感染控制管理方案,并要求人員嚴格執行;(2)要求每日定期對各區域進行消毒處理,護理人員保持衣帽整潔,保持良好手部衛生,避免交叉感染;依據科室規定加強日常消毒處理,嚴格堅持無菌操作;在開展護理工作時堅持無菌處理,堅持佩戴口罩;日常加強巡視,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必要指導和糾正;合理控制探視時間,特殊階段需要固定照護人,避免增加感染風險,ICU患者禁止探視并詳細說明具體原因,可利用視頻方式探視;密切關注患者是否發生感染,針對發生患者,及時告知醫師,醫師綜合考慮臨床癥狀和表現給予藥物治療,必要時接受細菌檢驗提升用藥合理性,保證治療效果減低感染影響。
觀察組收集階段除了規范開展常規臨床感染控制管理外,將微生物檢驗應用于管理工作中,具體方法為:(1)加強工作環境和使用物品檢驗:護理人員需要定期對進行醫療器械、器具和各類物品進行微生物檢驗,并應用熒光檢測儀判斷微生物種類,從而能夠進一步明確細菌耐藥性及臨床表現,并結合觀測結果和細菌學知識判斷細菌感染源,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有效控制環境和物品細菌感染,盡可能從源頭控制感染發生;重視監測院內空氣及環境質量,加強清潔和消毒力度,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2)入院時需要評價患者感染風險,依據評價結果制定護理方案,對于易感人群需要重點關注,可以進行單獨護理,縮短探視時間,固定照護人員;發生院內感染后,需要進行微生物檢驗,具體方法為在感染部位獲取樣本并接受細菌培養,提純菌種后進行測定,明確致病菌類型;實施藥敏試驗,能夠為提升用藥合理性及準確性,確保感染盡早得到控制,避免產生耐藥性或是誘發嚴重感染。
1.3 指標觀察
統計不同階段患者感染發生情況,并依據衛生部制定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判斷其嚴重程度,具體評價標準為:感染癥狀較輕,不會對患者治療和生活產生影響提示為輕度,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階段性治療,對生活和質量存在一定影響提示為中度,感染導致病情加重或是危及生命安全提示為重度[4]。
匯總兩個階段醫患糾紛發生情況,統計發生率并進行組間比較。
評價患者家屬對護理工作滿意程度,評價工具為WHO提供的住院精神衛生服務滿意程度量表(病人版本和家屬版本),總計100分。80分以上提示滿意,60-80分提示一般滿意,60分以下提示不滿意,計算滿意度。
1.4 統計學分析
2.1臨床感染發生情況分析
兩組在感染發生率上進行比較差異顯著,觀察組相對較低(P<0.05)。見表1。

表1 臨床感染發生率組間比較[n(%)]
2.2不同組別患者感染情況細致分析
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輕度和重度感染發生率較低,兩項組間對比存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不同組別患者感染程度組間比較 [n(%)]
2.3護理糾紛發生情況及患者對工作滿意度分析
兩組在護理糾紛發生情況及患者對工作滿意度組間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觀察組工作滿意度評分更高,醫療糾紛發生率更低,優勢明顯(P<0.05)。見表3。

表3 護理糾紛發生情況及患者對工作滿意度評
隨著近年來流行疾病爆發加之老齡化社會進程的加快,特別是醫保服務的進步,導致醫院住院患者激增,對醫療行業服務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調查數據顯示,受多種因素影響,院內感染發生率顯著提升,特別是住院免疫力低下患者感染情況更為嚴重[5-6]。住院患者發生醫院感關鍵環節包括三方面,主要為感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感染源方面,醫院環境潮濕,為病原菌存在提供了便利條件。另外患者數量多,疾病類型多,極易發生交叉感染[7]。從傳播途徑來看,醫護人員和照護人容易在某些特定區域內重疊接觸,從而為病原菌的傳播提供便利條件。此外,入侵性操作更加頻繁地使用,會增加感染發生率。從易感人群方面分析,住院患者免疫力降低,致病微生物會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后極難清除,會引發感染[8]。此外,住院期間還會發生經水、空氣、醫療器械、其它物品等引起的間接感染[9]。而一旦發生院內感染,不僅會加重患者癥狀表現,同時也會增加合并癥的發生概率,提升臨床治療難度,以及加重就醫者醫療費用支出,進而不利于和諧醫患關系的建立,以及維持醫院的穩定發展[10]。
以往針對臨床感染的控制,常以加強臨床感染管理的方法進行干預。主要方法為重視加強院內環境管理,配備最新消毒儀器,保持環境良好;強化醫護人員安全意識,要求規范自身行為,堅持無菌操作,避免導致細菌傳播;完善消毒供應室工作流程,合理劃分院內區域等方式進行院內感染的控制;加強巡視,盡早發現感染發生情況,并及時匯報,遵醫囑使用抗生素藥物。上述管理措施的實施,盡管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面對越來越復雜的醫療環境和就診人群,總體效果欠佳[11]。
隨著對院內感染控制與預防工作研究的深入,有學者提出將微生物檢驗技術應用到院內感染的控制中,可起到較好的臨床成效。微生物檢驗是醫學檢驗專業中的主要項目之一,其可以通過患者的血液、體液、排泄物等物質為臨床疾病治療、診斷、預防提供參考依據。然后在通過藥敏試驗,及時地排除部分抗菌類過敏藥物,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同時還可以根據病原菌的敏感性,為抗生素的選擇指明方向,進而顯著提升抗感染治療效果,減少抗生素濫用而引起的不良反應。
此外,還需要加強院內環境和設備進行微生物檢測,特別是病房、手術室、換藥室、消毒除菌室等風險較高的科室,依據監測結果對各項工作進行指導。一方面能夠合理選擇消毒液或是消毒手段,保持環境無菌。另一方面,能夠確保頻繁使用的醫療設備無菌,確保使用安全,能夠從源頭上控制感染的傳播,降低感染影響。同時,入院后需要判斷感染風險等級,并針對高危患者加強監控和管理。將營養不良患者、高齡患者、嬰幼兒和合并免疫疾病患者、手術治療患者或是住院時間較長患者作為重點監控人群,加強日常防護,降低感染發生率,利用微生物檢測,能夠確保其合理用藥,也能控制感染嚴重程度。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院內感染率低于對照組,且本組內輕度及中度感染例數均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醫療糾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對臨床感染控制管理工作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將微生物檢驗應用到醫院感染,能夠顯著提升工作質量,提升感染預防控制效果和質量,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有效預防重度院內感染的發生。工作總體效果理想,可提升患者和家屬對醫院工作滿意程度。
綜上可知,醫院感染控制中推行微生物檢驗效果顯著,能夠提升醫院感染控制工作效果和質量,提升大眾對醫院服務滿意度,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