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俠
(豐縣中醫醫院/神經內科 江蘇 豐縣 221700)
前言
腦卒中屬于臨床常見神經系統病變,目前多種現代化醫療手段雖能夠保證腦卒中患者渡過危險期,但神經系統病變所導致的肢體神經功能異常會破壞正常運動傳導及肢體活動,其中不乏部分患者受到以上情況影響而繼發偏癱[1]。此類患者仍需后期配合針對性康復訓練及護理干預對失常的運動傳導功能進行糾正,促使大腦能夠接收正常的運動信息,最終讓患者重建運動傳導功能。良肢位擺放是通過合理的體位管理來保護腦卒中患者患側關節,并誘發分離運動以促進運動功能恢復、改善血液循環[2]。護士作為這一項康復運動的主要實施者,應掌握良肢位擺放的正確方法以改善患者預后。品管圈質量控制活動由工作性質相近的醫護人員發起,這一活動能夠緊密圍繞某個主題,運用品管手段自上而下全面提高護理質量[3];將這一質控模式應用于腦卒中偏癱良肢位擺放中,有助于嚴格把控良肢位擺放質量,避免人為、環境因素引發失誤,從而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神經內科2021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78例腦卒中偏癱住院患者就品管圈質量控制對患者良肢位擺放正確率的影響進行分析,總結后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神經內科2021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78例腦卒中偏癱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于2021年4月開始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情況實施品管圈質量控制,將實施品管圈質量控制前收治的39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將實施后收治的39例患者納入觀察組。對照組男24例,女15例;年齡56~79歲,平均年齡(67.50±8.25)歲;病理分型:29例為腦梗死,10例為腦出血。觀察組男26例,女13例;年齡54~79,平均年齡(67.10±8.32)歲;病理分型:32例為腦梗死,7例為腦出血。組間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78例患者及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院科教科已審核批準此次研究開展。納入標準:經臨床影像學、專科檢查確診為腦卒中,出現肢體麻木、口齒不清、眩暈等偏癱典型癥狀。排除標準:①腦卒中病情處于急性發作期,病情不穩定;②活動實施期間陷入昏迷。
1.2實施過程
1.2.1主題選擇
首先,由圈員每人基于腦卒中偏癱體位護理現狀提出1個活動主題,接著由全部組員根據醫院政策以及活動的可行性、急迫性、圈能力、實施意義對各個主題進行評分。綜合分析各主題后認為“提高腦卒中偏癱良肢位擺放正確率”是最符合各項評估指標要求的主題,后續圍繞該主題實施品管圈質量控制。
1.2.2現狀把握
參考良肢位擺放考核評價標準制定腦卒中偏癱仰臥、患側或健側臥位、半坐臥位、床坐位、輪椅坐位等良肢位擺放合格標準,統計2021年1月-2021年3月期間護士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良肢位擺放時的出錯次數。經統計發現,2021年1月-2021年3月神經內科腦卒中偏癱患者39例,良肢位擺放合格例數17例,合格率為43.59%。
1.2.3目標設定
本次擬將腦卒中偏癱良肢位擺放正確率提升至71.20%。
1.2.4原因分析
采用頭腦風暴及集中投票法,就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不正確的原因進行探討,并將主要原因及影響因素有效整合后繪制為魚骨圖。
經集中分析后發現,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正確率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護士的工作質量、體位擺放相關物品的儲備情況、相關的培訓力度、病區環境、患者個人因素。①護士工作質量低下會導致良肢位擺放不正確,而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與護士工作經驗不足、能力不夠、積極性差、缺乏責任心等有關。②良肢位擺放過程中必需的護理用具缺乏、種類單一會導致擺放效果欠佳,這一情況的出現與醫院經濟能力、物品分配不均、床單位平整度不符合標準及其他環境因素有關。③相關培訓力度不足會導致護士難以開展全面的腦卒中偏癱良肢位擺放知識宣教,且無法正確擺放良肢位,容易受到環境因素、患者情緒等因素影響進而導致良肢位擺放質量欠佳。④病區環境的整潔度、噪音等均會影響患者良肢位擺放配合度。⑤患者對于良肢位擺放必要性的了解程度會影響其接受體位擺放護理時的心態,若患者在不了解良肢位擺放必要性的情況下接受護理,可能會出現抵觸情緒,影響治療依從性。
1.2.5對策的制定及實施
從護士的工作質量、體位擺放相關物品的儲備情況、相關的培訓力度、醫療環境、患者個人因素入手制定腦卒中偏癱良肢位擺放護理方案并積極組織實施:
①增強護士責任心,提高工作質量:首先,完善科室三級管理機制,將各項職責落實至個人,同時確保評優評先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可適當發揮模范護士的帶頭作用。不定期檢查每位患者的良肢位擺放情況,根據良肢位擺放合格標準制定護士獎懲制度,將個人獎懲情況與月考核成績掛鉤。其次,引導護士換位思考,可適當模擬腦卒中偏癱患者活動模式,感受患者日常生活中的不便,進而基于自己所感受到的不便以及患者主訴來開展良肢位擺放宣教,主要為患者講解良肢位擺放的必要性、對舒適度的影響、體位擺放不當的危害等。
②靈活利用多種用具:各種良肢位擺放效果會受到患者軀體彎曲度、依從性影響,部分體位管理難度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借助多個護理器具來輔助良肢位擺放。在醫院經濟實力及器具儲備量充足的情況下,可適當購入一些不同規格、形狀、軟硬度的墊枕以便護士靈活根據患者所持良肢位合理選擇墊枕。此外,為避免患者持輪椅坐位時因軀體難以長期保持直立而下滑,可購入不同厚度、長度的硬板作為協助;同時,可購入一些圓柱形物體作為關節屈曲角度調節器具,購入丁字鞋防止患者足部壓瘡。
③加強實踐及理論培訓:首先,基于偏癱患者單側癱瘓特征就良肢位更換時間間隔進行培訓,指導護士根據評估結果以及患者主訴來調節良肢位姿勢更換時間。其次,講解仰臥、患側或健側臥位、半坐臥位、床坐位、輪椅坐位等各類良肢位擺放方法時,可邀請康復科醫師現場指導良肢位擺放方法,將理論與實踐訓練相結合。培訓期間隨機邀請護士現場展示學習成果,將每位護士的良肢位擺放理論、實踐培訓納入科室考核內容中。
④強化病區環境管理:定期清潔病房并對常用物品、通風設備進行充分消毒,可囑咐患者家屬在病房內放置一些患者住院前常閱讀的書籍或家里擺放的小物件,降低患者不安感。同時,加強對于病房的巡視,保持病室整潔,安靜,避免患者因打翻食物弄臟衣物或地面、日間光線過亮等情況出現不適感。
⑤加強醫患溝通:常與患者交流近期感受,建立良好交流機制后,利用微信文章分享、相關視頻播放等多種宣教方式與患者及家屬交流良肢位擺放的重要性,同時講解良肢位擺放中各個關節合理曲展的方式。可于病房內張貼與良肢位擺放的科普墻報。在護士監督下讓患者現場開展良肢位擺放實踐,護士針對擺放中出現的錯誤進行針對性宣教;護士對患者進行良肢位擺放時,各個關節屈曲度、協助器具與肢體的貼合度及整體軀體擺放的和諧度進行重點講述。將良肢位擺放過程中出現的不良情況及整改方法詳細記錄下來,并分別記錄下患者在良肢位擺放正確、不當時的生理感受,從而能夠更好地基于患者主訴調整良肢位的擺放姿勢。
1.3觀察指標
對比品管圈質量控制措施實施前后的良肢位擺放正確率,品管圈質控活動開展后的目標達成率及進步率。目標達標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標值-改善前)×100% ,進步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
1.4統計學分析
2.1兩組良肢位擺放正確率比較
觀察組良肢位擺放合格率82.05%高于對照組的43.59%,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良肢位擺放正確率比較[例(%)]
2.2有形成果
目標達標率=(82.05%-43.59%)/(71.20%-43.59%)×100%=106.19% ;
進步率=(82.05%-43.59%)/43.59%×100%=88.23%。
腦卒中以神經元損傷為主要特征,而此類損傷所導致的肌張力減退是腦卒中偏癱的重要誘發因素。良肢位擺放能夠基于重塑神經系統功能、提升肌張力等目的,對患者受損神經系統進行良性刺激,同時避免過度運動對患肢肌肉產生被動性損傷。此項康復訓練對患者關節屈曲及軀體直立度、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均有較高要求,若良肢位擺放不當反而會增加患者肌肉、關節活動負擔。為促進良肢位擺放活動順利開展,應結合一定的質量管控措施以確保良肢位擺放質量。
本研究就品管圈質量控制對腦卒中偏癱良肢位擺放正確率的影響進行分析后發現,觀察組良肢位擺放合格率82.05%高于對照組的43.59%,差異顯著(P<0.05);品管圈目標達標率106.19%,進步率88.23%。本次實施的品管圈活動取得圓滿成功,最終數值已達到并超過目標值,腦卒中偏癱良肢位擺放正確率顯著提高,提示品管圈質量控制活動的開展對腦卒中偏癱良肢位擺放質量的提升具有積極影響。由成因分析結果可見,腦卒中偏癱良肢位擺放正確率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護患雙方個人因素、環境因素、設備因素。首先,護患雙方個人因素可細分為護士的工作質量及良肢位擺放能力、患者的依從性。本次品管圈活動分別針對以上成因實施了全方位的質量控制,不僅利用多層管理機制及獎懲制度、全面的理論及實踐培訓規范了護理人員的良肢位擺放行為,還積極引導護患建立優質的溝通關系,確保護患雙方均在心理狀態良好的情況下接受標準化的良肢位擺放相關護理。就各單項因素來看,護士的工作質量是良肢位擺放正確率最直接的影響因素,而增強護士的責任心、積極性及其對于工作的認同感是促進其工作質量提升的關鍵。規范院內評優機制、引導護士換位思考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日常感受,可激勵護士努力學習良肢位擺放方法進而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同時促使護士認識到護理人員的重要性以及正確實施良肢位擺放的必要性,協助患者進行正確的良肢位擺放。為其開展良肢位擺放理論、實踐培訓,模擬多種情況下的良肢位擺放場景,可為其正確擺放良肢位提供客觀依據,提高護士實際操作技能;配合不定期考核可進一步控制良肢位擺放質量,緊密結合患者主訴對個性化良肢位擺放護理進行調整,提高護理質量。患者個人因素方面,保證其依從性是促進良肢位擺放順利進行的關鍵。于病房內放置患者家中的小物件、多與患者交流心情,均有助于建立良好護患關系,通過為患者建立充滿親切感的醫療環境來增強患者對于護士的信任感,從而提高其良肢位擺放期間的配合度。在郭玥,等的研究中,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擺放實施品管圈后,目標達標率97.16%,進步率60.52%,與本次研究結果相近。
其次,病區環境、設備因素同樣會影響良肢位擺放正確率,缺乏必要的協助器具會導致患者擺放良肢位期間部分關節難以獲得有效支撐,繼而增加體位管理難度,病區環境差會影響患者的依從性。合理購入不同規格、形狀、軟硬度的墊枕及不同尺寸的硬板,有利于護士靈活根據患者良肢位擺放需求來施以協助,為良肢位擺放正確率的提升提供充分的物質支持。同時,加強對于病房衛生環境的監管,可保證患者在舒適的環境下接受護理,提高其依從性。
綜上所述,在品管圈活動對良肢位擺放的各項因素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后,腦卒中偏癱患者能夠獲得正確且細致的良肢位擺放護理,且擺放合格率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