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鋼
這里我想對比兩種思維模式,也可以叫作兩種心態。
第一種,只想做“對”的事,我們可以稱之為“優等生思維”。例如學校里的那些好學生,希望每一門功課都取得好成績,害怕有短板。持有這種心態的人做10件事,盡管他已經把其中至少9件做得很好,但還是會因為沒做好那一件而道歉。
生活中的確有大量工作需要擁有優等生心態的人去做。如果你是客機飛行員,你必須把每一趟航班都飛好,不容有失;如果你是老師,你得把每堂課都講好,善待每一個學生;如果你是廚師,你得盡量在每道菜上都體現出高水平。
優等生思維其實是職員思維,抱著這種心態工作,做的都是提前安排好的或必須干好的事。
那如果現在你不知道該做哪件事,不知道做每一件事的后果會怎樣,比如你是一個企業家、投資人或者領導者,你得從一大堆可能有好處的事情中挑選幾件,這時候用職員思維就行不通了。你需要換一個系統,把職員思維換成我說的第二種思維——尋寶者思維。
做投資的人都知道,投資組合有強烈的“長尾效應”,往往你投的項目大部分不成功,但有少數會極其成功。幾乎你所有的收益,都來自那些極其成功的項目。這個效應就是投資中的“二八法則”。而且這里說的“投資”是廣義的,并不限于股票交易。

比如藝術品,你可能覺得那些靠買賣藝術品賺了大錢的人,其成功的關鍵是眼光好,知道哪個藝術家將來會紅,專門買他的藝術品撿漏兒。其實不是。藝術品投資的關鍵不是撿漏兒,而是走“量”。
你得在畢加索這樣的人還沒有那么出名、作品還沒有那么值錢的時候就買入,等到其作品特別值錢的時候再賣出。可是既然當時畢加索還沒有那么出名,你又怎么知道他能不能出名呢?你只能多買。你的策略是把看著差不多、感覺有前途的作品都買下來——歷史會證明,這些作品大部分不會成為什么經典之作,但只要其中有那么幾個名揚天下,對你來說就足夠了。
尋寶者思維的關鍵,就是要廣撒網。你估計這一片礦山中可能有寶石,但你能只探索其中你感覺有寶石的那個地方嗎?你能只買你感覺有寶石的那個坑嗎?你必須把這一大片地方都開采了才行。足球學校、明星經紀、版權代理、IP改編,這些行業用的都是這種思路。
你可能早就明白這個道理,但我敢打賭,你一定低估了這個效應有多強烈。比如風險投資,我們假設你投了100個項目,你能不能估計一下,其中成功和失敗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合作基金會的合伙人、專欄作家摩根·豪澤爾在《金錢心理學》一書中列舉了一項研究,統計了從2004年至2014年的2.1萬個風險投資項目,結果發現:65%的項目是賠錢的;2.5%的項目增長了10~20倍;1%的項目增長超過20倍;而有0.5%的項目,也就是說2.1萬個項目中有大約100個,最后賺了超過50倍。
這才是風投的真實情況。你想抓一個能賺10倍及以上的項目,概率只有4%。萬一你運氣不好,正好錯過了那幾個特別成功的項目,你的風投事業就會慘敗。當你看到別人一個項目賺了幾十倍的時候,你得知道,他別的項目可能都賠了。
那你說,風投的風險太大,不投創業公司,只投那些成熟的、已經上市的公司,行不行?情況其實差不多。成功上市并不能讓一個公司從此長治久安,該失敗還是會失敗。J.P.摩根資產管理公司選了3000家優秀公司,做了個“羅素3000指數”,統計從1980年到2014年這些公司的表現,結果是:其中40%的公司市值下跌超過70%,而且再也沒有緩過來,等于徹底失敗了;幾乎全部羅素3000指數的收益,來自其中7%的公司。這是同樣的故事:極少數特別成功的公司,給你帶來所有的收入;其余的要么不掙錢,要么賠錢。請注意,這3000家公司都是優選出來的,卻仍有這么高的失敗率。這個高失敗率可不僅限于新興行業,高科技公司的失敗率是57%,電信公司的失敗率是51%……就連那些最穩定的,從事電力、供水、交通的公用事業公司,也有13%的失敗率。
失敗是普遍的,成功是罕見的。巴菲特絕對是選股高手,他在2013年的股東大會上說,他一生中擁有過400~500只股票,而他的大部分錢是從其中10只股票中賺的。查理·芒格馬上補充了一句:“如果你把伯克希爾最成功的幾筆投資拿掉,其投資成績是非常平庸的。”
“眼光”是有上限的,最終你還是得靠放量取勝。
即使在那些已經是優中選優、最成功的公司內部,也有很多不成功的項目,成功的項目只是極少數。在標準普爾500指數的500家公司之中,亞馬遜公司一家貢獻了整個指數6%的回報率,蘋果公司則貢獻了7%。那是不是亞馬遜公司和蘋果公司的大部分項目都是成功的呢?不是,它們的大部分項目都不成功。蘋果公司的收入大頭來自蘋果手機這一個項目;亞馬遜公司的收入大頭來自付費會員服務和網絡服務這兩個項目。
再比如迪士尼。迪士尼公司早期是非常艱難的,其創始人華特·迪士尼對電影的品質非常講究,喜歡搞大投資、大制作,結果他制作的絕大部分電影都賠錢。20世紀30年代,迪士尼公司拍了超過400部動畫片,絕大多數失敗了。
但是,其中有一部大獲成功,那就是《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這一部動畫片,在1938年的上半年,給迪士尼帶來800萬美元的收入。這些錢不僅足夠挽回前面所有的損失,而且讓公司大賺一筆,并升級擴容。
現在我們固然可以說華特·迪士尼是個天才,他的理念是對的,正因為他堅持這種大制作的理念,公司才大獲成功。
可是,華特·迪士尼也許不敢想象,如果沒有《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他的公司會是什么樣子。
一部。成敗就是這一部之差。
這是一個“好東西”分布非常不均勻的世界。在你的一生中,對你影響最深的可能就是幾本書,決定你前途的可能就是一兩項技能,改變你命運的可能就是那么幾件事,對你最重要的也許只有幾個人。
錯過了這些,你要承擔巨大損失——只是你非常容易錯過。那你應該怎么辦呢?
你當然要提高判斷力和把事情做好的能力。你首先得能選出那些潛在的好東西,并且努力去把事情做好。為了提高平均成功率,你需要學習和模仿,需要請高手給你推薦。但這些作用都是有限的,世界上并沒有挑選好東西的固定算法,這就是為什么巴菲特選股也大多選不對。而且,就算別人說好,那也不一定適合你。你是獨一無二的,只能自己做選擇。
百貨業之父約翰·沃納梅克有一句名言:“我知道在廣告上的投資有一半是無用的,但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套用這句話,我們大約可以說,在你面對的所有選擇中,也許只有1%是最好、最適合你的,但你不知道是哪1%。
所以你必須放量,別指望奇跡,沒有量就沒有一切。查理·芒格為什么一天到晚都在看報表?他沒辦法。他絕大多數時候只看不買,他得看很多很多,才能選中一個。那些最成功的科學家為什么有特別重大的發現?并不一定是因為他們有多聰明,更主要的是因為他們嘗試得足夠多。
那些特別善于創新的人,為什么那么有創造性呢?2015年的一項研究,考察了這類人大腦的思考方式,發現最關鍵的是他們的想法多。因為想得多,所以才容易想到最有創造性的那一個。是量變,帶來了質變。這其實也是演化思維。所謂失敗,其實應該叫嘗試。
你就得廣撒網,多嘗試,擴大搜索范圍,不怕浪費時間和金錢,才能確保找到最好的那幾個。如果你只想做對的事,做被歷史證明可行的事,你的路會越走越窄。
要抓住好東西,往往還意味著出手要快。有時候不能想太多,不能指望謀定而后動,而應該“有棗沒棗,打一竿子再說”。你不能等著好東西來找你,你得主動去找它們才行。就像打游戲,玩家到任何地方都要先搜索一番,看看有沒有寶物。
這不僅僅是投資的事兒。一部小說好不好看、一個游戲好不好玩兒,有時候就取決于其中有沒有寶物。真正的寶物往往不是一分錢一分貨買來的,而是你搜尋出來的。
(晨 月摘自新星出版社《佛畏系統:用系統思維全面提升你的決策力》一書,劉 宏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