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山,梁志輝,林偉松,黃曉聲,張楚媛,李明洋,蘇駿騰,江雨穎,李雪雁,劉文利,王廣軍
(1.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 中山 528402;2.中山市龍之泉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廣東 中山 528476;3.中山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廣東 中山 528403;4.珠江水產研究所,廣東 廣州 510385)
稻漁共作模式是指在一塊稻田同時收獲水稻和水產品,這種模式可大量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稻蝦共作是稻漁共作模式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以實現“田面種稻,水體養蝦,蝦糞肥田,稻蝦共生”的目的。目前關于稻蝦共作的報道較多,綜合種養技術也比較成熟。
紅螯螯蝦(Cherax quadricarinatus),又稱澳洲淡水龍蝦,原產于澳大利亞,是淡水蝦中個體較大的種類之一,具有食性雜、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強、含肉率高、肉質好等特點。相比小龍蝦與水稻共作,紅螯螯蝦與水稻共作的報道較少,其綜合種養技術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不同于小龍蝦,紅螯螯蝦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稻環溝內,這就需要探索合適的蝦苗投放量,以實現效益最大化。此外,紅螯螯蝦的營養成分、合適的施肥方式和水質環境變化對經濟效益的影響等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然而,目前稻蝦共作研究大多只圍繞在某一方面,很少見有對上述問題的綜合報道。
本試驗在紅螯螯蝦與水稻綜合種養的模式下,探索合適的施肥方式與紅螯螯蝦投放密度,對稻蝦共作模式下水質條件和紅螯螯蝦營養成分進行分析,以期為紅螯螯蝦大面積推廣提供基礎數據。
稻蝦共作的試驗在廣東省中山市陸泉沙生態農場2塊稻田內進行。2塊稻田在水稻秧苗移栽前分別采取2種施肥方式。第1種施肥方式的稻田(50 OPS):每667 m施加有機肥(50 kg)+磷肥(20 kg)+土壤改良劑(25 kg);第2種施肥方式的稻田(100 OPS):每667 m施加有機肥(100 kg)+磷肥(20 kg)+土壤改良劑(25 kg)。有機肥為中山市沙溪鎮白鶴嘴種雞場發酵的腐熟雞糞,磷肥為商用的普通過磷酸鈣,土壤改良劑則是以園林綠化廢棄物為原料經過堆肥腐熟生產的物料。稻蝦共作試驗田包括環溝和稻田。50 OPS稻田面積5 936.3 m,其中環溝面積533.6 m;100 OPS稻田面積3 535.1 m;其中環溝面積266.8 m。水稻整個生育期只在整地時施用1次底肥。水稻使用當地主推品種“美香占2號”。2021年3月4日浸種,經過催芽后于3月8日播種,4月5日移栽農場水稻大田,7月20日收割水稻。
分別于2021年9月6日與8月30日在50 OPS與100 OPS稻田投放紅螯螯蝦幼蝦,分別投放7 750尾與7 840尾。幼蝦投放規格均為3~5 cm。紅螯螯蝦于2021年12月31日用地籠捕撈。
使用電子游標卡尺對紅螯螯蝦的身長、胸長、胸寬及腹寬進行測定。紅螯螯蝦身長是指蝦的眼睛至第五腹節的末端;胸長是指蝦的眼睛至頭胸甲的末端;胸寬是指頭胸甲的直徑最大處;腹寬是指第一腹節的最寬處。將紅螯螯蝦洗干凈,在蒸鍋內蒸15 min,取出單個蒸熟的紅螯螯蝦,用電子天平稱蝦總質量,隨后去除頭、足及蝦殼,稱蝦肉質量。出肉率(%)=蝦肉質量/蝦總質量×100%。
樣1017與樣1112分別代表于2021年10月17日和11月12日采集的稻田水樣,采用5點法取水樣,混合均勻后測定相關指標。銨態氮(NH-N)質量濃度使用凱氏定氮方法測定。亞硝酸鹽氮(NO-N)質量濃度使用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電導率(EC)值和pH值分別使用上海雷磁型便攜式電導率儀(DDB303A)和雷磁pH計(pHs-3c)測量。紅螯螯蝦肉營養含量由廣東省質量監督食品檢驗站進行檢測。
試驗數據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與SPSS 19.0軟件進行計算與分析。
紅螯螯蝦形態性狀見表1。由表1可見,在稻蝦綜合種養模式下,雄性紅螯螯蝦身長、胸長、腹長、胸寬及體質量等指數均顯著大于雌性蝦。

表1 紅螯螯蝦形態性狀(平均值±標準差)
紅螯螯蝦外觀性狀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體質量與身長、胸長、腹長、胸寬及腹寬呈正相關,其與身長和胸長相關系數分別為0.953與0.955。身長與胸長、腹長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52與0.968。

表2 紅螯螯蝦形態性狀相關性分析
在稻蝦共作模式下,紅螯螯蝦與水稻的產量見表3。由表3可見,100 OPS紅螯螯蝦產量、水稻產量和投苗量均顯著高于50 OPS,而捕撈出的平均蝦質量沒有差別。

表3 不同施肥條件下每667 m2紅螯螯蝦和水稻產量①
100 OPS總計投苗7 840尾,按照常規80%存活率、平均蝦質量65 g/尾計算,紅螯螯蝦每667 m產量為76.9 kg。按照目前市場價110元/kg計算,紅螯鰲蝦每667 m收入為8 459元。由此可見,稻蝦共作條件下,紅螯鰲蝦綜合種養具有較豐厚的經濟效益,值得大力推廣。
本試驗中,測定的紅螯螯蝦出肉率為43.2%。營養分析表明,紅螯螯蝦肉含有16種氨基酸,總量為14.0%,蛋白質含量15.6 %,脂肪含量9.3%,碳水化合物含量1.2%。紅螯螯蝦肉也富含鉀、鐵、鎂、銅、鋅等微量元素,營養豐富,氟含量4.0 mg/kg,硒含量0.163 mg/kg。根據《富硒含硒食品硒含量分類標準》(T/XJBZFX-001-2020),紅螯螯蝦也屬于富硒食品。
稻蝦共作模式下,不同時期稻田EC值、pH值、NH-N及NO-N質量濃度分析結果見表4。由表4可見,在2種施肥方式下,樣1112的EC值、pH值、NH-N及NO-N質量濃度均顯著高于樣1017。

表4 稻蝦共作模式下稻田水質理化性質動態分析
從水稻產量角度考慮,充足的肥料是保證水稻高產的重要前提;而從蝦產量考慮,應減少施肥,以確保更好的水質。因此,在稻蝦共作模式下,施肥量和種類要適宜。本試驗中,每667 m有機肥施用量從50 kg增加到100 kg,紅螯鰲蝦與水稻產量仍在增加,表明100 kg有機肥施用量不會影響紅螯鰲蝦生長和養殖水質,有機肥施用量還可增加。通過后期稻田試驗結果,建議本地適宜有機肥施用量為200 kg。
試驗結果表明,隨著稻蝦共作時間與有機肥施用量的增加,水質中NH-N和NO-N的質量濃度逐漸增加。由于紅螯鰲蝦白天基本待在環溝中,環溝內蝦糞便量和NO-N質量濃度高于稻田水體,應加強稻田水體與環溝水體交換。
紅螯鰲蝦的生活習性是白天待在環溝里,夜里在稻田中活動。因此,在投放蝦苗時候,可根據整個稻田面積決定幼蝦投放量。有研究指出,稻蝦共作模式中每667 m蝦投放量為3 000~4 000尾。結合本試驗結果,推薦每667 m稻蝦田投放2 500尾紅螯鰲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