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廷發,卜林剛,江波,王延富
(1.吳起縣鄉村振興服務中心,陜西 延安 717600;2.陜西省水產研究與技術推廣總站,陜西 西安 710086)
根據2022年陜西省漁業局統計數據,2021年,陜西省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在5.3萬hm,水產品總產量17.1萬t,漁民人均純收入1.6萬元。除傳統的池塘養殖外,還形成了一大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養殖模式,其中,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1.0萬hm,大水面生態養殖面積達到3.4萬hm,冷水魚養殖面積達到800.0 hm。特色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對加快陜西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步伐以及改變過去粗放、低效、高排的養殖方式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F對陜西省2021年4種主要養殖模式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提出發展對策。
陜西省現有池塘養殖面積1.0萬hm,主要分布于關中沿黃河、沿渭河流域和陜南漢丹江流域,年產水產品11.0萬t?!笆濉逼陂g,全省共升級改造池塘面積約3 333.0 hm,結合華山至府谷的沿黃河旅游公路建設,在渭南、韓城打造了沿黃河6 666.7 hm池塘生態養殖觀光區,建設了一批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推廣基地、用藥減量模式示范點、省級水產品種試驗推廣基地和池塘養殖尾水處理示范點。
陜西全省共有稻田約10.5萬hm,其中適合開展稻漁綜合種養的有4.0萬hm,實際種養面積1.0萬hm,形成了以陜北無定河灘涂型、漢中盆地型、安康山區型和關中休閑農莊型為主的4種發展類型。其中,漢中市探索實施了漁業保險政策措施,2021年稻蝦、稻鰍、稻鱉綜合種養面積已突破3 333.3 hm,呈現出“魚米之鄉”的美景;陜北榆林無定河流域形成3 333.3 hm集中連片稻蟹綜合種養區,河蟹大眼幼體2年養成商品蟹技術成熟,培育的扣蟹返銷遼寧;在關中黃河灘成功試種水稻,建立了100.0 hm稻蝦綜合種養示范區,初步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的田間工程建設、生產經營管理和產業發展支撐體系。
根據陜西省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9—2030年),陜西省大水面約3.4萬hm,其中湖泊0.8萬hm,水產品年產量8 630.0 t;水庫1 125座,約2.6萬hm,水產品年產量4.5萬t。按照地理及氣候條件,水庫主要分為三大區域:一是陜南安康、漢中、商洛三市的山區峽谷型水庫,庫區總面積約1.3萬hm;二是陜北黃土臺塬區域的庫壩群養殖,主要分布于靖邊、吳起、志丹等縣區,總面積約0.7萬hm;三是關中地區的中小型灌溉水庫高產精養類型,總面積約0.5萬hm,單個水庫面積一般0.6~6.7 hm,養殖方式與高產精養池塘類似,最高可達600.0 kg,養殖經濟效益較好。
全省建設大水面生態漁業、凈水漁業示范點30個。安康花鰱和安康錢魚(多鱗白甲魚)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在安康市示范了政府引導、協會主導的“漢水魚”品牌營銷新模式,創設“全魚宴”,建立“品鑒店”,花鰱全年單價約6元/kg,明顯高于市場價,品牌效益初步顯現。
陜西冷水魚養殖除大鯢之外,虹鱒、金鱒、鱘為主要品種,秦嶺水域冷水魚養殖占陜西省冷水魚養殖半壁江山。資料記載,秦嶺水域有160多種魚類,陜西省境內大約110種,其中大鯢、秦嶺細鱗鮭、川陜哲羅鮭、多鱗鏟頜魚等省級以上重點保護水生動物26種。根據2022年陜西省漁業局統計數據,目前,陜西省冷水魚養殖面積超0.08萬hm,產量約5 000.0 t,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區和秦嶺南北麓,關中和渭北高原也有一定規模養殖,養殖品種主要為鮭鱒和鱘。多鱗白甲魚和齊口裂腹魚在人工繁育技術上有了很大突破,但還沒有形成產業化、規?;B殖。
按照《陜西省“十四五”漁業發展規劃》,加快構建漁業發展藍圖,開展生態健康養殖、尾水治理、用藥減量和種業質量提升等行動,緊扣漁業提質增效和水產品穩產保供主題,守牢生態和發展底線,加快發展節水漁業和生態漁業,不斷完善資源養護制度,推動黃河流域漁業高質量發展。
進一步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轉型升級,在宜漁稻田面積較大的漢中、榆林等地,實施一批特色產業、三產融合、苗種繁育、稻漁綜合種養提升改造等重點工程,通過建設特色小鎮、產業園區、示范基地、種苗保障、三產融合和改造提升等系統工程,推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按照陜西省《關于進一步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科學謀劃產業發展。以水域環境承載力為基礎,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統籌協調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與水生態環境、魚類生殖洄游和野生動物棲息地及遷徙通道等方面功能,打造生態凈水型、綠色環保型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模式。重點扶持配套苗種繁育和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持續開展大水面生態漁業科技創新、產業融合、水域環境監測、漁業資源調查評估、新型漁業環保設施建設、政策性保險試點等工作,著力構建陜西大水面生態漁業特色發展格局。
持續推進冷水魚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在良種繁育、設施技術、資源養護、生態保護等方面加大投入,在基礎性研究上求突破,在保護與開發利用上出成效。一是重點培植已有的漁業生產企業,大力支持建設冷水魚標準化養殖基地,推進特色土著品種養殖和優良品種繁育。二是積極發展冷水魚餐飲業和冷鏈物流基地建設,推動冷水魚產業向休閑、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創新產業技術服務體系,利用現有科研和推廣隊伍,建立專業技術服務團隊,完善咨詢服務渠道。
充分利用各地資源稟賦發展特色漁業,可加快漁業產業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是拓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增美的新途徑。同時,培育專業型技術人才,完善咨詢服務渠道,做好魚種供應、飼料保障、漁藥推介、魚病防治、信息發布等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把養殖者關心的問題放在心坎上,以農民增收為核心,突出優質高效,實現“穩糧增收、提質增效、三產融合、綠色發展”的目標,促進漁業高質量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