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農業發展——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合作社發展研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合作社發展研究》
作者:丁俊華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ISBN:9787509796788
農業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為工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糧食等基本生活資料,不僅是維持勞動力再生產的首要條件,還是國民經濟不斷發展的物質保障。為了實現農業的振興,只有在各個方面實現共同振興,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為農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撐力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丁俊華編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合作社發展研究》一書,以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社理論為指導,研究新時期中國農業合作社問題,并提出了現階段農業合作社的發展策略,即生產合作、流通合作并重,以土地股份合作社為主,多種農業經濟合作形式并存的建議,給農業發展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合作社發展研究》全書共包括七章內容。第一章主要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合作社發展研究背景與意義、國內外研究成果評述、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創新和不足之處,第二章主要闡述了農業合作社有關概念,第三章主要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合作社的理論指導,第四章主要介紹國外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及其啟示,第五章主要介紹改革開放前我國農業合作社的發展歷程,第六章主要介紹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業合作社的新發展,第七章主要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合作社的發展策略。
自改革開放以來,各行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生產效益大幅提高,農民收益也不斷增加。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是提供其他產業繼續發展的基礎條件。目前,其農業基礎地位仍然比較脆弱,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其一,我國農業生產科技應用率較低,其機械化水平和勞動生產效率不高,基礎設施薄弱。其二,農產品供給雖處于供求平衡,但是由于耕地少、人口多,農產品供求處于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
實現中國現代化離不開城市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以新發展理念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將新理念與農業現代化發展進行高度融合,從而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
第一,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加大對農業各方面的投入,推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而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是新時期農業現代化必由之路。首先,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各地政府堅持貫徹發展新理念,全面做好農業工作,并不斷完善強農惠農富農興農政策,引領鄉村振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其次,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實現現代化發展,其前提是發展農業科技,不斷創新,將創新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加大農業科技的投入為實現現代化建設創造條件,對于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最后,加大資金投入。農業發展需要政府加大資金的投入。央行全面推動農業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工作,讓農業金融服務于強農惠農、農業產業化發展和城鎮化發展。但是政府資金投入有限,還需引導社會資本源源不斷投向農業現代化建設中,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為了農業更好的發展,需要把千家萬戶農業生產改造成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的社會化大生產,以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促使農業現代化發展。加快鄉鎮企業發展,對于全面振興農村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合理安排城鎮和農村勞力,加快城鎮建設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鄉鎮企業是農業的基礎,也是農業致富的必由之路,還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鄉鎮企業穩定發展有利于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時,尤其需要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因龍頭企業不僅擁有技術和資金條件,還容易獲得金融機構的貸款甚至在證券市場融資,具有增加農業投入的便捷條件。
第三,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農業信息化可以為農業生產、供應、銷售以及管理和服務提供信息支持,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業化經營管理效益。農業領域全面發展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對傳統農業的改造,不僅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水平與生產效率,還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使其更符合市場的需求,增加農民的收益,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給農業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提供信息支持,以滿足農戶、企業的信息需求,提高農戶和企業的經濟收益,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馮甫,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基礎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