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森 劉潤奇 林偉強
乳腺癌作為一種常見的女性疾病,對于女性健康產生了嚴重威脅,最近幾年內,有數據表示,乳腺癌發病率正在逐年攀升[1]。醫療行業不斷發展,促進了醫療技術進步,早期乳腺癌的檢出率得到了提升,治療方法相較于以往也得到了改進,現在臨床上對于早期乳腺癌的治療方法主要依靠于手術方法,其中改良根治術和保乳手術應用較多,它們都有各自的優勢,可以起到有效的治療效果,但是改良根治術對患者的外表影響較大,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保乳手術可以在保留乳房的同時起到治療作用。接下來,本文將就改良根治術與保乳手術兩種不同手術的效果作出對比研究,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從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于本院治療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抽取94 例作為試驗樣本,所有試驗樣本皆為單側乳腺癌。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47 例。對照組年齡23~54 歲,平均年齡(38.50±5.17)歲;左側乳腺癌24 例,右側乳腺癌23 例。試驗組年齡24~53 歲,平均年齡(38.50±4.83)歲;左側乳腺癌23 例,右側乳腺癌24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其家屬對試驗知情并同意;②患者通過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組織活檢以及乳腺癌腫瘤標志物檢查診斷為早期乳腺癌;③患者可以順利配合試驗,配合度符合試驗標準;④入院前未接受其他治療方法。排除標準:①患者具全身傳染性疾病;②患者與家屬配合度不符合試驗標準;③患者存在認知障礙,對結果會產生影響;④患者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本試驗已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改良根治術治療。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作為手術依據,結合依據判斷切口位置,做橫月牙形或縱梭狀切口,注意保持切口與腫瘤邊緣的距離,避免切到腫瘤,采用電刀游離皮瓣,將乳腺以及胸大肌筋膜一同切割,隨后清掃淋巴結以及淋巴組織,注意過程中不要損傷胸肌神經以及周圍血管,在完成后沖洗手術創面,連接引流裝置,定期觀察引流情況,每天定期包扎胸帶,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觀察傷口恢復情況。
試驗組:給予保乳手術治療。在術前告知患者手術流程,確定患者符合手術要求,使患者保持仰臥位,將患側上肢進行外展,使乳房充分保留,隨后進行常規麻醉,確保患者處于麻醉狀態,以影像學檢查結果作為主要依據,判斷腫瘤情況以及具體位置,從而確定手術位置,切口形狀由腫瘤位置而定,若處于乳頭周邊位置,那么將以乳頭為中心點,做弧形切口,保證切口距離腫瘤>30 mm,保證病變組織完整度,隨后清掃淋巴結,具體清掃位置從腋靜脈到背闊肌,為了確保乳房美觀度盡量符合患者心中預期,整個切除過程應當注意保護周圍神經,手術順利完成后清潔創面,實施加壓包扎,固定引流裝置,確保引流管通暢,定期檢測患者傷口以及血壓、體溫等體征。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并發癥發生情況、乳房美觀度、預后情況及手術前后生活質量、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SAS 與SDS 評分。
1.3.1手術相關指標 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以及住院時間。
1.3.2并發癥發生情況 包括傷口積液、出血、上肢水腫。
1.3.3生活質量 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對患者生活質量作出評估以便分析手術干預效果,評估主要包括軀體功能、社會功能以及情感功能。100 分為滿分,分值越接近滿分則代表著患者生活質量越好,獨立性越強,依賴性越小。
1.3.4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 對比兩組患者CEA、CA153 水平。
1.3.5乳房美觀度 判定標準:優:雙側乳房呈現完全對稱,乳頭水平差別在2 cm 以內,表面皮膚正常,無凹陷,顏色正常;良:雙側乳房呈現大致對稱,乳頭水平差別在3 cm 以內,表面皮膚基本正常,顏色略微變淺;差:雙側乳房完全不對稱,乳頭水平差別超過3 cm,表面皮膚出現異常,皮膚增厚。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3.6預后情況 對比兩組患者局部復發率、遠處轉移率以及3 年生存率。
1.3.7SAS 與SDS 評分 采用SAS 和SDS 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分。SAS 評分標準:正常:<50 分;輕度:50~59 分;中度:60~69 分;重度:≥70 分。SDS 評分標準:正常:<53 分;輕度:53~62 分;中度:63~72 分;重度:>72 分。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8.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試驗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切口長度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6.38%低于對照組的23.4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2.3兩組手術前后生活質量對比 手術前,兩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情感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兩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情感功能評分均高于本組手術前,且試驗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情感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3 兩組手術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注:與本組手術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手術后對比,bP<0.05
2.4兩組手術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 手術前,兩組CEA、CA153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兩組CEA、CA153 水平均低于本組手術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兩組CEA、CA153 水平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手術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

表4 兩組手術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
注:與本組手術前對比,aP<0.05
2.5兩組乳房美觀度對比 試驗組乳房優良率91.49%高于對照組的65.9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乳房美觀度對比[n(%)]
2.6兩組局部復發率、遠處轉移率以及3 年生存率對比 兩組局部復發率、遠處轉移率和3 年生存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局部復發率、遠處轉移率以及3 年生存率對比[n(%)]
2.7兩組手術前后SAS 和SDS 評分對比 手術前,兩組SAS 評分、SD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兩組SAS 評分、SDS 評分均低于本組手術前,且試驗組SAS 評分、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7。
表7 兩組手術前后SAS 和SDS 評分對比(,分)

表7 兩組手術前后SAS 和SDS 評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手術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手術后對比,bP<0.05
乳腺癌在女性所有惡性腫瘤中發病率最高,死亡率與之成正比[2]。發病機制是乳腺上皮細胞因致癌因子作用產生增殖失控,主要癥狀為乳房腫塊、乳房皮膚發生改變、腋窩淋巴結腫大、乳頭以及乳暈異常改變等,由于癥狀不具有特異性,往往會被患者忽略[3]。乳房腫塊是最常見的癥狀之一,患者在早期發病時,會感受到腫塊出現在乳腺的外上區域,觸摸會感覺到邊緣呈不規則狀,質地較硬,并且不容易被推動,大部分患者不會感覺到疼痛,少部分患者會隱隱作痛[4]。乳房腫塊的存在會影響到周圍組織,會根據所侵犯組織的不同,出現各自不同的表現,若侵犯腺體與皮膚之間,將會導致局部出現凹陷,這種表現因為形似酒窩,又被稱為“酒窩征”;如果入侵了淋巴管,導致堵塞,將會使淋巴產生水腫,乳腺皮膚將會如橘子皮一般改變,因此又叫做“橘皮征”,嚴重影響了乳腺外表的美觀度,為患者帶來了一定的困擾,乳頭和乳暈發生異常變化,表現為乳頭凹陷,發生偏向,甚至還會回縮。如不及時確診進行治療將會發生癌轉移,從而引起其他器官癌變,導致器官衰竭,嚴重會導致患者死亡,產生不可挽回的后果[5-7]。
乳腺癌的形成因素主要與以下幾點有關:①年齡:隨著女性年齡上升,患乳腺癌的幾率也隨之上升。根據研究顯示,45~50 歲是乳腺癌患病高發年齡段[8]。②基因改變:BRCA1、BRCA2 等基因變化會使乳腺癌患病風險提升[9]。③乳腺癌家族史:如果直系家屬有患乳腺癌的患者,那么患病風險會比其他人更高[10]。④生育史:晚生育的婦女乳腺癌患病風險高于早生育女性[11]。⑤肥胖:體重超標的女性發病幾率會遠遠高于正常女性[12]。可通過乳腺鉬靶、核磁共振、組織活檢以及檢查腫瘤標志物等方法確診,乳腺鉬靶主要應用于乳腺癌篩查當中,可以通過一些細小鈣化灶進行判斷[13]。核磁共振成像主要應用于乳腺癌分期評估當中。組織活檢可通過獲取乳腺組織或腫塊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判斷是否患有乳腺癌。乳腺癌腫瘤標志物檢查主要是通過檢查血清CA15-3、CEA、糖類抗原125(CA125)等,為乳腺癌診斷提供相應的依據,并且可以對術后復發以及轉移情況作出監測。這幾種方法都可以針對乳腺癌進行專業診斷,為后續治療提供依據[14]。
隨著醫療技術逐漸發展,乳腺癌在早期時可以通過多種醫療方法進行治療,目前已經成為治療效果最好的實體腫瘤之一[15]。其中手術方法是最為有效的治療手段之一,其中主要包括經典根治術、單純乳房切除術、乳段部分切除術以及保乳手術等,根據它們在臨床上的治療效果以及預后效果,經典根治術、單純乳房切除術、乳段部分切除術被逐漸放棄,改良根治術和保乳手術成為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改良根治術是通過手術方法將乳腺組織以及腋窩淋巴結進行清除,達到治療目的,這種方法的手術創傷較大,不利于患者術后更快恢復,雖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但是失去乳房會導致患者外表發生缺陷,喪失生理功能,從而產生痛苦的心理狀態,因此保乳手術被廣泛應用,保乳手術可以在保留乳房的基礎上切除病變組織,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比之改良根治術的手術創傷更小,對患側上肢影響較小,治療效果更好[16]。
為了探究以上兩種手術方法在實際中應用的臨床效果,本試驗從本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抽取了94 例,分為兩組,分別用改良根治術(對照組)和保乳手術(試驗組)進行治療,試驗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切口長度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于試驗組創傷口更小,術中出血量更少和住院時間更短,所以整體恢復得更快。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乳房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兩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情感功能評分均高于本組手術前,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兩組SAS 評分、SDS 評分均低于本組手術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于保乳手術可以在治療疾病的基礎上保留患者的乳房,使患者不會受到乳房缺失的困擾,在外表上與其他健康女性并無太大區別,因此,患者可以盡快恢復日常生活,社會功能得到了恢復,并且軀體以及情感功能皆得到了提升,整體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改善情況較對照組更好。手術后,兩組CEA、CA153 水平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局部復發率、遠處轉移率和3 年生存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從本文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兩種手術方法對早期乳腺癌均有治療效果,保乳手術對于患者的生理狀態影響較小,生活質量改善程度較大,更適合應用于早期乳腺癌治療當中,相信在未來通過不斷深入研究,這種治療方法會發展的更加完善。
綜上所述,在早期乳腺癌中應用保乳手術的臨床效果更好,有效幫助患者更快的恢復正常生活,預后效果好,適合在臨床上進行大范圍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