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張羽

1 全景圖

日清設計
2001 年成立于上海,始終秉承“刪繁就簡,溯本清源”的建筑哲學,創始人宋照青以la cime(法語“高峰”之意)命名公司,立足本土并以創造一流建筑為目標。
擅長研究城市如何能夠吸引人的獨特文化以及其親民性特質。這基于城市的更新與改造、城市場景設計和性格定位的實際轉化案例。從設計上來說,日清設計是一個單獨以建筑學專業為主導專業的設計事務所,未摻雜其他專業,但是有跟結構、機電設計公司進行合作。單專業的設計公司是一種發展趨勢,有助于提升建筑設計的水平。同時希望通過培養中國本土化人才和整合精英設計團隊,創造出真正符合地域環境的建筑。

宋照青
日清設計創始人、總建筑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設計碩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客座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建筑學會理事、上海市建筑學會常務理事。

2 場地一層平面圖

3 場地剖面圖
項目位置:上海市普陀區
設計單位:上海日清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總建筑師:宋照清
設計總監:王藝
設計團隊:魏文淵、聶際昌、李一弘、李少洪、初子圓、王曉晨、張雪沁
設計顧問:于衛東
主要材料:紫點金麻花崗巖、鋁板、low-e 玻璃、陽極氧化鋁板、陶土磚、馬賽瓦
建筑面積:108 898 m2
設計時間:2015 . 12
竣工時間:2021 . 12
委 托 方:上海安居房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業主團隊:錢培林、蔣開兵、胡嘯、魏峰、黃釔霖、戴敏祥、郭宸麟、羅茜、陸佳琦
景觀設計:上海日清景觀設計有限公司
室內設計:上海樂尚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圖設計:上海市房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
幕墻施工單位:江陰市華德幕墻有限公司
攝影:行知攝影、許真理
圖美:席蒙迪、余瑤
作者:王藝、魏文淵

1 城市空間的縫補

2 多層立面比例嚴謹
城市正如一個鮮活的生命體。城市的生命力表現在城市的活力四射、欣欣向榮,也表現在城市的新舊往復、生生不息。
今天,如果站在市中心的制高點俯瞰上海,除了無數尖刺狀的高層建筑外,上海的里弄仍是相當壯觀的景象。這種景象的壯觀不在于建筑之高、之雄、之奇,反在于里弄建筑之高度均一,之澹泊幽靜、之平淡無奇,是襯托他人的城市的總背景。若沒有這些背景,上海將淹沒在無數高層建筑之中,分不清主次。正如繪畫中的圖底關系,沒有底,圖則無法顯示—引自《老弄堂建業里》。
錦繡里位于長壽路以南,蘇州河以西,昌化路與安遠路交匯處,屬于普陀區長壽社區,與靜安一路之隔。原街坊內零散分布著高層住宅、公寓、廠房、里弄住宅群。弄堂內的建筑是老式磚木結構二層聯排里弄房,屬二級舊里以下房屋,于2015 年初完成掃尾平地。
20 世紀初,遠離市區的蘇州河上游,這里因沿河運輸和排污方便吸引了越倆越多的商家來此開設工廠。隨著工廠的設立,原本的農田和小河浜演變成了道路。在道路建設的同時,大量工廠的招工讓工人住宅區應運而生。錦繡里當時兩排共38 棟舊式里弄磚木民居里就居住著幾千名工人。1920 年秋,共產黨人李啟漢在該里三弄內開辦工人半日學校。這所共產主義者在全國開辦的第一所工人學院,依然原地保留至今。
人以地棲,地以人傳。盡管錦繡里的里弄已經改善成為更符合現代生活的商品住宅,但是其承載著記憶與感懷的地名沿用下來。
設計之初,在構思屬于這塊場地的建筑時,蘇州河、石庫門、現代高層的影像在腦海中來回閃現。地塊內部的高低錯落的分布,周邊公共建筑與歷史建筑的串聯,使項目本身顯現出跨年代、跨業態、跨情境的組合。
由于北橫通道的修建,新會路與西蘇州河路的連通,原地塊北側增加了社區配套及幼兒園用地,導致對本地塊的建筑高度提出了較高的限制要求。為滿足新增幼兒園的日照,規劃將地塊內的總體高度控制在85 m。這樣可以在建筑方案中適當降低地塊內東部鄰近幼兒園部分的建筑高度,同時相應提高西部建筑高度,以滿足幼兒園日照要求。根據蘇州河沿岸建筑的控制要求,建筑高度與距離蘇州河河道藍線之間的距離必須滿足1:1。因此,整個地塊內的建筑布局應當形成東低西高的格局。
高層現代簡潔的建筑表情,多層建筑復古傳統的街區風貌,幼兒園開敞共享的綠色空間,工人學校不忘初心的精神內核,蘇河兩岸的公共綠帶……交織出現在這片土地上。建筑在城市中不斷的成長、消亡、新生,最終化作城市生命現象中的文化基因延續下去。

3 現代與傳統的共存
充分利用城市空間通廊,賦予高層建筑最佳的景觀視線,北側可欣賞蘇州河、M50 創意園、天安千樹等城市景觀,南側與現有高層建筑形成空間錯位,提供良好的視野與日照條件。多層建筑延續原有里弄肌理,與街道平行,形成低矮舒適的街巷空間。壓低的多層區留給城市一片視覺緩沖區,弱化了新建高層建筑與現有高層建筑之間的空間對立性,使安遠路繼續保持多年前的群眾記憶。
街道作為重要的城市空間,承載著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位于城市重要景觀帶一側,又是城市主干道視野之內,本案建筑的“可見”與“可辨”顯的尤為重要。高層建筑的矗立是對城市建設的回應與調和,多層建筑的傳統符號語言是對地塊歷史自身的包容與親近。
土地價值在不斷攀升,建筑風格特征將代表其自身的價值。在整個規劃設計中,高層建筑代表現代性,多層建筑代表文化性,互相包容共存。現代風格的高層建筑擁有大面積的玻璃窗、寬闊的陽臺、挺拔的金屬線條和堅固的石材。花園洋房風格的多層建筑細膩溫暖加上紅磚紅瓦,圓滑的石材窗套和橫向的裝飾線條,厚重的烏漆大門,面對面和背靠背的對稱式格局設計,在繁華的都市中營造出了一分安靜。高標準建造不僅給居住者提供了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同時進一步提升了街區的整體面貌。
建筑的意義是通過特定的場所產生認同,又經過抽象化和符號化而形成。反之通過符號化也能產生對過往的記憶與再現。用現有技術去找到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或新或舊的文化聯系,正是設計的任務。通過設計,建造行動得到合適的表達,并為觀者所認知。如此,人、自然、城市、歷史之間的交纏,也將可以辨識。
建筑高品質落地不單是外立面的高完成度,建筑使用過程中全生命周期內的安全舒適穩定更是生活品質的保證。需要建筑師對材料、構造、設備、結構、幕墻、門窗及其他相關部件等有綜合專業的把控力,工程設計各流程相關專業高效協作。
高層建筑以現代簡潔的線條特征體現當代城市智慧、科技、前沿的價值屬性。扁平化、一體化的玻璃窗戶被引入設計中,采用LOW-E 中空玻璃以及淺色金屬型材,內外融合,虛實相間,打破室內外的界限。

1 傳統與現代對話

2 半私密半開放的社區入口

3 客餐廚一體化空間
高層選用大開窗設計,不只是建筑外在的都會時尚感,也是室內客廳,臨蘇州河的開闊視野令住戶可以盡情一覽蘇河灣景觀,享受這座城市的精致風景與新舊共存的文明。
高層建筑外裝飾材料由石材、金屬、玻璃組成。由于石材多運用在建筑兩側及轉折實體面,建筑體量感和輪廓形體都由石材賦型,石材的顏色會決定建筑的基本調性。從城市色彩的整體性出發,灰白色調的紫點金麻是主選,遠看灰白,近看淺色點狀晶體連成一定紋路,美觀大氣。選擇低反中透藍灰色玻璃,減少光污染,提高室內私密性。
金屬構件基本型由矩形面板和三角形面板構成,矩形面板選擇20%金屬粉氟碳噴涂銀灰色鋁板,三角形面板選擇緞面陽極氧化鋁板,增強折角面的表現力。
視覺樣板和現場樣板墻是對定樣材料的加工,構造做法,安裝順序,氣候環境適應性,設計美學的驗證。通過1:1 真實比例打樣、做對比,查找設計缺陷,與幕墻深化單位一同反向調整細部設計,優化節點構造,同業主參觀實際項目案例,選擇適合自身項目定位的最佳做法。
在江陰的一處工廠,華德幕墻制作了建筑各部件1:1 樣板,設計師與業主及施工總包方一同就所發現問題的解決方案達成一致意見。
陽臺玻璃欄板選擇深藍灰鋼化夾膠玻璃,通過現場上墻與門窗中空Low-E 玻璃進行顏色匹對。玻璃尺寸最大分割1 500 x 1 600 mm,為提高安全性,采用幕墻框料安裝固定,欄板玻璃交接處安裝金屬扣條,防止膠縫老化,建筑整體更加硬朗。欄板扶手高度設計為1 200 mm,高于室內坐姿視點的高度,減少視線遮擋,寬度為200 mm,寬鋁合金質地,堅實大氣。戶內新風系統設備安裝在南側陽臺吊頂內,隱蔽且方便檢修,通風口結合層間鋁板沖孔內置防蟲網設置。
落地內倒提升推拉窗的使用讓用戶擁有更多接觸戶外的機會,大面積的玻璃窗保證了室內充足的采光。為調節夏季室內熱環境,建筑遮陽選擇比利時Renson 外遮陽系統,在層間橫向鋁板線條內隱藏設置電機,側墻石材內隱藏設置豎向軌道,通過遙控器可任意調節高低。特殊工藝的玻璃纖維遮陽簾具有單向透過性的特質,室外面能有效反射紫外線,保證私密性。室內則有較好的視覺通透性和采光量。
北側設備平臺由70%通風率格柵覆蓋,為方便安裝檢修,在一步陽臺側面安裝可開啟格柵。設備平臺寬度受規范限制,板寬為600 mm,設備較難安裝。為此,格柵幕墻安裝向外側出挑300 mm,用鋁型材上下層封口,方便人員進出安裝維修。側立面石材分割兩層一次節奏變化,通過25 mm 寬縫內嵌不銹鋼條形成第一層次的變化,15 mm 開縫形成第二層次大板效果,板內均分石材通過5 mm 密拼縫形成第三層次變化,遠觀有較強的整體性,近看細節豐富品質高。緞面陽極氧化鋁板制作的三角形窗邊造型簡潔挺拔,橫向層間鋁板格柵內設置衛生間換氣口。

1 會所休閑活動區

2 客廳空間
行走上海,無論是穿梭在高樓林立的現代城區,還是漫步于綠樹成蔭的街頭巷尾,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由內而外散發出的兼容并蓄的氣質。一片片紅磚喚起了老上海人對于石庫門的記憶,紅磚白縫,紅瓦坡屋頂,顯得格外醒目,懷舊、文藝且浪漫。
里弄住宅是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過程中,百姓聚居的主要建筑形式,是反映上海中西文化交融特征的重要載體。錦繡里多層建筑意在延續弘揚上海城市文化的特質,保留市民的城市記憶。
紅磚是設計師首要思考且研究的材料。起初首選回收老建筑舊磚,自然真實,做切片處理濕貼,由于外立面材料使用量過大,切片處理損耗率極高,一半的成品率都很難保證。加之舊磚收購貨源零散,質地參差不齊,最終選擇定制手工陶土磚。按老建筑黏土磚的顏色和質地開模打樣,選擇深淺兩個度按3:7 配比做跳色。紅瓦選擇質地細膩的馬賽瓦,色澤相較于紅磚深一些,在整個建筑色彩構成上顯得更穩當。
工廠試做的視覺樣板上,嘗試用不同色澤的紅磚搭配不同縫寬及顏色的砂漿勾縫,呈現出多種風格特點的磚墻。設計師、業主及幕墻單位試圖在現行規范下尋找合適的施工方法,實現磚墻效果落地。為避免面積計算產生分歧,在調研若干類似案例后,選擇干掛陶磚的幕墻施工方式。此類做法之前多運用在公共類建筑上,居住建筑很少采用,由于每塊磚是獨立可調式安裝,磚縫無法使用砂漿勾縫,屬于開放式幕墻效果。為滿足不同部位的排磚需求,定制了6 種尺寸的陶磚,有轉角磚、長短磚、豎磚等。
開放式磚幕墻需要對內部保溫材料做保護,同時防水構造需嚴密,幕墻設計巧妙的把防水背板和橫向龍骨結合形成自帶安裝滑槽的防水背板,既解決防水問題,又能安裝陶磚固定連接件,后期使用過程中需要檢修替換陶磚也較方便。滑槽可橫向移動磚位,調節誤差,內有透水孔,可向下排積水。
紅磚外墻,棱角分明,擁有豐富的層次感;定制系統矩形窗,窗框外有石材勾勒,部分陽臺窗設外挑式鋼結構半弧形雨篷。窗楣、窗套、窗臺板等石材選用價格較低的白麻按整石切割加工,實現各部件完整拼裝,留縫于構件拼接處。
兩層通高的圓拱柱廊,高度近5 m,莊重大氣。一層墻體每5 皮磚內凹一次,整體墻身顯得厚重有力,1 m 高石材墻裙與門檻石條連接,在一層上口設置石材收束的腰線,二層0.6 m 處平行設置豎磚腰線增加建筑的層次。
黑色鋁合金制實體矩形門,石材門套,門楣上有石材雕花;陽臺有精美鐵藝裝飾欄桿,通過一門一窗與室內連接,陽臺下有刻花石雀替。
社區歸家體驗,交往學習空間,自然生態環境,居住生活單元是我們對社區生活營造的著力點。激發社區居民認同感,公眾參與、相互關懷、負責環境,共建和諧生活。

3 會所旋轉樓梯

4 餐廳空間
社區入口簡潔低調與街道保持溫和的尺度關系,半私密半開放的景觀大門與會所之間圍合出以小見大的迎賓區。通過人車分流的設計與管理,回家和來訪居民可通過會所門廳步入小區,亦可通過內部空間直達負一層會所區,機動車沿街入庫,方便到達每單元地下大堂。社區會所處在地上與地下雙動線的核心部位,方便居民使用,增強鄰里交流。
小區內部打造生態豐富的自然環境,中心水景,多功能陽光草坪,休憩景亭,老年兒童活動區等營造舒適慢生活。
地下會所配備標準泳池、水吧、會客廳、兒童樂園等功能,豐富業主生活,滿足全齡段人的需求,為鄰里交流提供多種空間。
高層居住套型設計強調內部分區的獨立性,交通空間模糊化,提高使用效率,居室數量控制適中,獲得開闊舒適的空間尺度。整體南北通透,戶型方正,大面積落地窗,增加室內景觀視野,獲取更多光線。
四層多層建筑分上下兩個套型,均可通過負一、負二層車庫獨立電梯入戶,上套也可通過北側小院入戶,下套通過南側庭院直接入戶。
在新與舊之間、垂直與水平之間、傳統與現代之間總是存在碰撞或兼容這一矛盾的關系。尋找一個平衡點是其中的關鍵。怎樣在碰撞中產生兼容,在兼容中產生碰撞使我們用發展思維解決新與舊問題的關鍵。不碰撞,不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