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雯,楊盼盼,儲鎮棋,曹凱,邵成偉
軍隊醫院是軍隊衛勤保障和國家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力量。為部隊官兵提供優質高效的衛生服務,是軍隊醫院的首要任務,也是保障部隊戰斗力重要環節[1-2]。影像學檢查是部隊官兵就醫診療環節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筆者結合近幾年某軍隊綜合性三甲醫院為軍人服務的實際情況,對其中的影像醫學醫療服務實踐進行探討。
1.1 調查對象 調取軍隊某三甲綜合性醫院2019 年1 月1 日至2021 年6 月30 日體系保障部隊的軍人影像學檢查資料(X 線、CT、核磁共振)作為數據源,提取其影像學檢查報告,包括其年齡、性別、檢查時間、檢查部位及影像診斷結論,資料完整,數據真實可靠。
1.2 疾病分類標準 將所有病例按檢查部位分為頭部、頸部、胸部、腹部、盆腔、血管、骨肌,統計各檢查部位的檢查例次。調查對象按年齡分組,分別進行檢查例次的亞組分析。由于骨肌系統分布范圍廣,將骨肌系統細分為頜面部、上肢、下肢、胸廓、骨盆、脊柱。參照《疾病診斷和手術操作名稱與代碼標準應用指南》[3]即軍用國際疾病分類標準-10(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0,ICD-10),以患者影像診斷結論為依據,對發病率高的疾病進行記錄。每種疾病的檢出率按照疾病的例次進行統計。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Excel 和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率(%)表示。
2.1 軍人影像檢查的一般資料 2019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在某軍隊三甲醫院行影像學檢查的軍隊人員基本情況見表1。共提取影像學報告34 461 份,其中男性30 606 人,女性3 855 人,年齡15~102 歲[(31.5±13.2)歲]。從年齡構成看,在該院行影像學檢查的軍人80%以上為39 歲以下的年輕軍人。從檢查時間看,2019 及2020 年下半年的檢查例數多于上半年的檢查例數。

表1 某軍隊三甲醫院34 461 例軍人影像檢查的一般資料
2.2 影像檢查部位構成 檢查例數排在前3 位的影像檢查部位分別為骨肌、胸部、頭部,其中骨肌系統的檢查例數占全部檢查例數的70.04%。不同年齡組的軍人的影像檢查部位構成見表2。在各個年齡組中,骨肌和胸部的影像檢查例數都居于前2 位。軍隊人員骨肌系統檢查中各部位的具體檢查例次見表3。下肢和脊柱的檢查例數在骨肌系統中占比最高。

表2 不同年齡組軍隊人員的影像學檢查部位分析(例,n=34 461)

表3 24 137 例軍人骨肌系統影像檢查構成(例)
2.3 病種構成 該軍隊醫院保障的軍人患者的影像診斷中排在前20 位的疾病和例數見表4,其中骨肌系統疾病比例最高。排在前10 位疾病依次為關節腔積液、椎間盤突出、半月板損傷、骨髓水腫、退行性骨關節病、肌肉肌腱損傷、韌帶損傷、鼻竇炎、骨折、脂肪肝。

表4 某軍隊三甲醫院軍人影像診斷常見疾病分布
本次調查的醫院為軍隊某三甲醫院,保障近百個體系部隊、近5 萬名官兵和家屬。該院影像醫學科將所有軍人的影像學檢查均在開單后48h 內完成。經統計,近2 年半內該院完成3 萬余例軍人影像學檢查,軍人影像學檢查的數量逐年增加,表明影像學檢查在軍人疾病診療環節中的重要性,體現了當前診斷疾病技術、手段的不斷進步。
對影像檢查數據的提取分析發現,行影像學檢查的軍人中,39 歲以下的年輕軍人最多,檢查部位以骨肌系統為主,尤以下肢、脊柱居多,說明較多年輕軍人有骨肌系統不適的癥狀。此階段人群為日常體能訓練的主體,易發生相關訓練傷。對影像診斷結論分析發現,軍人患病率前7 位均為骨肌系統疾病。關節腔積液、半月板損傷、骨髓水腫、肌肉肌腱損傷、韌帶損傷等創傷性病變及椎間盤突出等脊柱病變較為常見,可能與當下部隊使命任務不斷拓展、訓練科目種類增加、訓練大綱要求更嚴格、職業防護重視不夠有關[4]。2019 年、2020 年軍人影像學檢查的數量均下半年多于上半年,可能與下半年體系部隊訓練強度增加、官兵下半年體能訓練及軍事素質考核壓力較大有關。這一研究結果提示各級衛勤機構應科學制定訓練計劃,合理開展軍事訓練,重視訓練傷的預防和救治。軍隊醫院也應基于此合理統籌醫療資源,提高相關科室的人才、資源配置和救治水平,提升為軍服務的能力。
排在影像學檢查例數第2 位的檢查部位是胸部,說明較多官兵因呼吸道癥狀就診。鼻竇炎在就診軍人的影像診斷中排在第8 位,肺炎排在第12 位,屬于除了骨肌系統疾病外患病率較高的疾病,與文獻報道的呼吸系統疾病在部隊疾病譜中占據高構成比一致[4-6]。這可能與部隊人員集中居住、接觸密切、工作環境密閉、通風不足有關[7-8],加之平時訓練強度大、工作壓力大、部分演習或任務期間官兵營養補給不充分、抵抗力下降,容易增加呼吸道感染機會。部隊應加強官兵衛生宣教和健康意識,在呼吸系統疾病多發季節進行有效預防。脂肪肝、泌尿系結石、膽囊炎也屬于就診軍人的常見病,這些都與內分泌和代謝方面的疾病相關,有可能帶來長遠的健康風險。部隊應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合理調整官兵的飲食、作息和生活方式,對其長期健康風險進行更好的評估[5]。軍隊醫院也應依據疾病譜有針對性地培訓和幫扶基層軍醫,幫助他們掌握相應診治技能,并立足實際、著眼長遠,為官兵的健康管理提供有價值的評價工具。
本研究還發現,因年齡特點、工作性質、訓練強度不同,年輕軍人和年長軍人的檢查需求和疾病譜不同。年輕軍人急性創傷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多發,50 歲以上人群慢性疾病、退行性疾病多發,對血管檢查的需求增多,提示軍隊醫院應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疾病譜采取針對性的醫療保障。
總之,通過對某軍隊醫院保障軍人的影像學檢查部位和影像診斷的疾病譜特點進行總結分析,既提示部隊應制定科學可行的訓練計劃,加強衛生宣教和健康管理,減少非戰斗減員,又提示衛生保障單位應注意軍人的影像學檢查需求和疾病譜構成,針對性地進行醫療資源調配工作,切實做好醫療保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