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召毛,唐曉磊
新生兒黃疸疾病比較常見,黃疸類型主要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其中以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最普遍,因此,大多數不需要特殊的醫療干預和治療,大多數患兒可以快速自愈[1]。而病理性黃疸,尤其是病情重、病程長的患兒要及時給予正確的醫療干預[2]。病理性黃疸發生的時間較早,基本上是胎兒出生后5 d 內有臨床黃疸的表現,倘若不進行有效、及時的治療,隨著疾病的進展,部分患兒會出現較為嚴重的膽紅素腦病[3-4],嚴重時可能會危機患兒生命。眾多研究表明,對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選擇藍光照射比較常見,而且療效顯著。然而選擇連續性還是間歇性藍光照射在學術界仍有一定的爭議[5]。因此,筆者對80 例患有黃疸的新生兒分別實施2 種不同的照射方法?,F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皖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2018 年11 月至2020 年12 月因新生兒病理性黃疸住院患兒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經臨床診斷符合《兒科學(第9 版)》中病理性黃疸的診斷標準[6]。在選擇臨床資料時,由于病理性黃疸的病因較多,對于除了使用藍光照射治療外還需其他特殊治療的患兒不納入本研究中,病例資料符合研究要求并同意入組的患兒共80 例。隨機將80 例患兒分為觀察組(間歇性藍光照射)和對照組(持續性藍光照射),每組各40 例。納入標準:(1)入院時經體格檢查以及化驗室檢查結果確診為新生兒病理性黃疸;(2)患兒監護人同意接受藍光治療,并同時簽署治療同意書;(3)入院的患兒一般資料提供全面。排除標準:(1)有嚴重的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系統疾病;(2)有家族性、遺傳性先天性疾病、先天性畸形患兒、新生兒溶血、阻塞性黃疸;(3)合并有嚴重的肝、膽器官功能受損;(4)患兒監護人不同意分組或者治療依從性差。本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WYEFYLS201810)。
入院時登記患兒的一般資料。2 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
1.2 方法 所有患兒入院后基本檢查與基礎治療無差異,如注意保暖;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實施人工喂養;補充必需營養與維生素等。治療設備為同一廠家、同一型號的藍光箱。2 組患兒在接受照射前,去除衣物,同時要注意患兒眼部以及會陰部的遮蓋性保護,將患兒置入藍光箱內,箱內溫度設定在30~34 ℃范圍內,濕度設定55%~65% 范圍內,對于早產兒或者低體溫患兒適當調高1~2 ℃,藍光波長設定為440~470 nm。
觀察組患兒藍光照射的方式選擇間歇性照射,連續藍光照射4 h 后,間歇2 h 后按照原先設定的參數繼續照射,每天照射4 次,照射中觀察患兒情況,如果沒有出現不良反應,療程3 d。
對照組患兒給予連續性藍光照射,照射的參數與觀察組一致,每天連續藍光照射時間為16 h,照射期間要嚴密觀察患兒的一般情況,頻率為每天1 次,療程3 d。
光照治療前的準備工作以及注意事項:注意患兒皮膚是否清潔和胎糞,必須保持干凈;患兒要全部去除衣物,盡可能擴大藍光照射的接觸面,但對于重要部位給予安全性保護,如眼睛和生殖器;將患兒以平臥位的方式放置于光療箱中間的位置;在進行不同的藍光治療過程中,要隨時觀察患兒的反應,定期測量體溫,由于溫度高及患兒皮膚的代謝快,大多數患兒會有大面積出汗,所以要及時為患兒擦汗,隨時清理排泄物等;為了保證照射能量的穩定性,對設備和燈管要定期維護。
2 組患兒在照射過程中均要注意患兒因出汗導致體溫的改變,定期、定時檢查燈管的光照能量。如果3 d 后黃疸仍未消退或好轉,繼續照射。
1.3 觀察指標 2 組患兒在入院后及時給予藍光照射,按計劃治療3 d 后,詳細記錄每個患兒的臨床數據,分析所需觀察的各項指標:(1)分析對比治療效果,依據國內統一標準分為治愈、有效、無效3 種情況。這3 種情況判定的標準為:治愈,經過不同的藍光照射治療后,患兒的一般情況穩定,原先全身皮膚黃疸等臨床表現消失,生化檢測中,血清總膽紅素檢測水平正常;有效,患兒全身黃疸表現較入院時有所消退,在血清總膽紅素的檢測中,較入院時下降了近50%,但仍未達到正常值;無效,不僅患兒的臨床表現沒有改善,甚至全身黃染癥狀有所加重[7],而且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未見改變??傆行剩?)=(治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將2 組在藍光照射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如腹瀉、發熱、皮疹等情況詳細記錄并比較。(3)比較2 組患兒的治療前后的血清總膽紅素值的變化。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治療的臨床效果比較 2 組患兒在經過對應的藍光照射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5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5.00%,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治療的臨床效果比較[例(%)]
2.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的不良反應比較 在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實施藍光照射中,無論選擇哪一種照射方式,其不良反應都不可完全避免,主要體現在發熱、腹瀉、皮疹。對2 組表現出的不良反應進行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不良反應比較[例(%)]
2.3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清總膽紅素值比較 入院時檢測常規血清總膽紅素2 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不同藍光照射后,再次檢測血清總膽紅素,2 組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觀察組血清總膽紅素低于對照組,2 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值比較(μmol/L,± s)

表4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值比較(μmol/L,± 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例數40 40治療前268.50±25.83 259.47±23.65 0.64 0.426治療第3 天134.18±20.83 161.74±19.80 5.54 0.024出院時65.36±12.36 98.29±18.60 7.12 0.012
在新生兒疾病中,病理性黃疸的發病率較高,是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8],大多數病理性黃疸的新生兒接受有效地治療后都可以痊愈,但是有些病理性黃疸的患兒因多種原因,沒有給予其及時、有效地治療,最終進展為膽紅素腦病,在臨床上有不可逆性的神經系統損害的表現,甚至導致新生兒死亡[9]。因此,對于早期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兒的治療,要做到快速、有效地診治。
由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發病率較高,也是常見病之一,所以在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治療中,可以選擇的方案較多,國內有學者研究結論提示,通過對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藥物的深入研究,發現其在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治療中,具有明顯的療效[10],其次為藍光照射,對于嚴重的患兒還可以行換血療法。目前,藍光照射的方法在臨床上運用較為廣泛[11],治療效果最為肯定。本研究采用的藍光箱為雙面藍光,治療效果優于單面藍光。藍光照射的主要機理是藍光照射患兒皮膚后,可以使患兒體內的膽紅素發生變化,使非結合膽紅素被分解為可溶性產物,在腸道中以糞便的形式排出,同時部分以尿液的方式排出,通過這2 種排泄方式,使得患兒體內膽紅素水平快速下降,減輕黃疸癥狀[12]。
目前,藍光照射的方法有連續性照射和間歇性照射,通過大量的臨床數據顯示,這2 種照射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并都有確切的療效。至于哪一種效果最佳,大多數學者仍有不同的觀點[13-15]。有較多的文獻報道,持續性藍光照射對新生兒的不良反應較多,如:腹瀉、皮疹、發熱、惡心等,這對患兒的整體恢復有一定影響[16]。間歇藍光照射可以使患兒更充分的照射,不僅可以使體內深處的膽紅素被快速轉移到皮膚的表層,起到快速恢復的效果,而且在照射的間歇期使母嬰有充分的時間接觸,接受母乳喂養,更有利于患兒的恢復[17]。
血液中出現高濃度的膽紅素時,對機體會造成潛在毒性,其主要體現在對新生兒的實質性器官造成損傷,尤其是肝臟和腎臟,會使得患兒出現核黃膽以及膽紅素腦病,不僅影響患兒的生長與發育[18]甚至會引起腦組織和細胞不同程度的損傷[19]。病理性黃疸的患兒在經過間歇性藍光照射后,患兒體內的膽紅素水平可以快速降低,因此可以避免因膽紅素過多對機體的危害。本研究中,筆者通過在80 例患有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兒的2 種方式的治療中發現,間歇性藍光照射組的總有效率、血清總膽紅素下降、不良反應均優于持續性藍光照射組。因此,在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治療方法的選擇上,間歇性藍光照射效果較好、安全性高,與持續性藍光照射相比有一定的優勢。本研究和國內大多數學者研究的結果基本相同[20]。
但是,在照射過程中也要注意照射劑量的掌控、患兒外陰及眼睛的保護,及時觀察患兒的全身情況,避免出現水、電解質紊亂,當出現不良反應時要準確判斷,及時暫停治療,以免出現嚴重后果[21]。
本次研究中,關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治療,采用2 種方式的藍光照射,均有良好的療效,而間歇性藍光照射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少、療效更加顯著等優點,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