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業明(貴州護理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貴陽 551304)

書 名: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
作 者:王文藝,劉慧,王翠云,湯文龍
出版單位:河海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1月
定 價:60.00元
ISBN:9787563072415
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旨在培養思想道德素質過硬、職業品行優良的應用型技能人才。高職辦學模式和學生特點,決定了思政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考核方式中強調實踐性的重要意義。網絡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給思政教育理念創新和模式升級帶來契機,有助于豐富學生思政課程的學習渠道,拓展理論與實踐混合式教學的應用路徑,切實提高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學績效。河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從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特點與途徑入手,剖析其與理論教學在內容方法上的區別,重點闡述實踐教學在教學模式、保障機制、體系構建、評價體系和教學基地建設方面的相關內容。該書第一章概述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地位和作用;第二章介紹思政課理論教學的目標方法;第三章闡述課堂、校園與社會實踐教學模式;第四章講述組織、師資和制度保障實踐教學開展;第五章簡述如何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第六章闡釋思政實踐教學評價方式;第七章概述思政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內容。
思政課理論性強,單純理論教育會使課堂氣氛沉悶,進而影響教學成效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將高職院校專業課實踐教學經驗應用到思政課的教學中,在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解的同時,提高其應用能力。首先,豐富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教學開展方式。以往傳統的思政教育課堂,以理論教學為主,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缺乏熱情,對理論一知半解。豐富的互聯網教學輔助資源,為增加課堂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提供了平臺。教師可以借鑒優秀慕課、微課在互動方式和教學設計方面的優秀經驗,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有機結合,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和學生專業特點,設計針對性強的課堂實踐教學開展方式。重點關注社會熱門事件、學校要聞、學生身邊事與思政教育理論的銜接與聯系,提高學生應用理論解決學習生活中困惑的能力。可以采取課堂研討和辯論方式,按照觀點與認知差異,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課前準備相關論題內容,對其中理論知識點進行學習理解,并運用到課堂辯論活動中,剖析話題中豐富的思政理論與實踐價值的指導意義。該書第一章,介紹思政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在加強思政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明確,發展方向清晰,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不僅包含專業技術,也要體現在思政理論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
其次,加強校園思政課理論與實踐混合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校園思政教學模式,多數采用固定時間節點或者社團活動組織等形式。特定的紀念日和主題學習活動,固有的志愿者活動與文體比賽,各高校都在普遍采用。不變的教學形式、固定的內容設計和空泛的環節設置,不僅會降低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會造成教學資源浪費。思政教師、輔導員以及各社團,要增強網絡信息敏銳度,通過微信群、朋友圈等形式,敏銳捕捉學生關注的熱門信息,提煉其中思政教育理論點,通過合理的環節設計,讓學生參與其中時覺得煥然一新,貼近自身實際。在進行必要思政理論教育基礎上,針對學生興趣、生活習慣、情感訴求和職業發展等方面的校園思政教學環節,充分考驗學校思政專職教師的思想素質、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該書第三章,闡述思政實踐教學的三種模式,指出校園內思政實踐教學條件優越,保障及時,比社會實踐教學課堂教學更開放,比社會實踐教學更加自主。因此,高校應該切實提升校園思政實踐教學內容選取和環節設置能力,選派思想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優秀教師組織執行。
再次,拓寬社會實踐教學基地選擇與建設路徑。思政社會實踐教學是學生走向社會的重要準備環節,因此實踐基地的選取尤為重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網絡信息化水平提高,實踐基地建設要考慮多元化因素,滿足思政全方位實踐教學需要。除國家和地方選定的教學實踐基地之外,高校要開拓思路,根據自身辦學特點,選擇有針對性的社區、工廠、養老院及其他場所,深挖建設歷史和發展歷程,提煉各具特色的思政教育點,有的放矢地進行實踐教學。該書第四章,闡述思政實踐教學保障體系建設,指出社會實踐環節考驗學校思政教育綜合保障能力,在基地選取、設施配備、條件優化和人才支撐各方面,均需要高校與政府企業加強溝通,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社會實踐環境。
高職院校具備得天獨厚的實踐教學氛圍,因此其思政課混合式教學開展可以充分發揮在實踐思維武裝、實踐內容支撐和實踐基地保障的優勢,切實提升思政教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