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俊心(長春中醫藥大學 吉林長春 130000)

書 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
作 者:張亞丹
出版單位: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
定 價:28.00元
ISBN:9787010183183
互聯網技術改變了人類世界,我們同時也正在積極適應被改變之后的世界環境。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階段的重要教育內容,其教育價值不言而喻。伴隨著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現代高等學校思想教育實踐也正面臨著巨大的環境變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從大學生校園學習的思想成長需求出發,從價值生成的角度全面地闡述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內涵、理論基礎、基本內容、實現途徑以及評價方法等,并對進一步向社會主義事業輸送具有更高綜合素質人才的培養途徑進行了相關研究。該書知識結構嚴謹、邏輯嚴密且表述準確,對于相關從業者深入了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內涵有著較大的幫助作用。
觀念變革是實踐思政教育創新的先決條件。電子化、信息化以及數據化技術與教育學科的交叉不僅僅體現在方式方法上,也同時體現在思維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實踐需要切換“數據化”思維,這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價值并不沖突。一方面,現代大學生的校園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都呈現“數據化”的特征,他們身處其中并在數據化的環境中留下“思想”的腳步,如果能夠對他們產生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與處理,以更加形象、具體、客觀的數據來描述他們的思想狀態,會讓思政教育實踐的有效性、準確性產生明顯的提升;另一方面,“數據化”能夠更好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許多高校的思政教育大多采用“大課堂”的方式進行講授,這種教育方式存在目標不明確、過程零散模糊的弊病,也很難實現思政教育的“個性化”,即深入了解某個學生的思想政治價值取向,并采用積極的教學內容去產生正面的引導,從而起到糾正、塑造的教育價值,采用“數據化”的思維觀念來看待思政教育,每個學生的思想狀況不再變得不可捉摸,反而可以有跡可循,有助于實施更加精準的教育方案,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數字化”思政教育理念為實踐提供了三條創新新路徑。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的融合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思想的“守正性”,教育價值的內涵突出培育正確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的構建上更看重思想政治價值觀的傳達,而容易忽略應用與發展,嚴肅而又相對枯燥的內容不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利用“數字化”思維,重新調整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比例,融入一部分符合時代發展背景的素養教育、責任意識的內容,讓思政教育內容與時代精神產生新的交集,引導他們正視現代生活中的思想政治體現,并且將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社會價值觀應用在日常學習、生活以及網絡社交中,讓思想政治學習的內容能夠實現“學以致用”,而非只剩下空洞的理論。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式的融合創新。大數據沖擊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內涵,卻無法改變人文精神的意蘊:那就是對人的理想、信念的研究,對社會公正、公平的客觀思考以及尊重人的價值與個性化表達,體現社會與人的和諧共處。在數據化技術理性的驅動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方法正面臨著融合創新的機遇,抓住技術帶來的變革,將更有利于實踐思政教育的教育價值。現階段,面向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包括但不限于:靈活應用互聯網網絡陣地,構建虛擬教育陣地與交流陣地,促進學生與教師形成更好的思想交流;合理應用互聯網海量信息,并將之引入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之中,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采用多元化的教育載體,豐富教學形式,以達成更加具有時代魅力的思政課堂。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的創新。數據化理念的融入,讓思政教育的評價體系變得更加容易獲得。例如在常規的思政課堂教學完成后,傳統的反饋方式往往就是采用學生主動上交思想報告、課題作業,教師在批改的過程中去獲得反饋,并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評價體系呈現單向傳遞的特征,且遲滯性比較嚴重。依托數字化教學方法,依托現代無所不在的互聯網,教師獲取到學生反饋的途徑更加多樣化且時空束縛性大大降低,能夠更加及時地獲得教學反饋,并收集到更加貼合學生實際情況的評價反饋信息,更有利于教師去做精細的后續教學。
面對開放的網絡環境,高校思政教育實踐創新是一件十分有必要也十分有價值的事情。高校思政教育創新只有更加深入地與時代特征相互融合,在秉持正確的思政教育價值、教育觀念的基礎下,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培育出高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