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兆軍
清代徐宗干的《詠炭》曰:“一味黑時猶有骨,十分紅處便成灰。”意思是:煤炭還沒有入爐時,雖然渾身通黑不耐看,但還有幾分硬朗的骨氣;一旦進入爐中,燒到極致,便是它最熱、最光鮮的時候,但這一刻轉瞬即逝,很快它就成了灰燼。
由紅入灰,炭如此,人亦如此。未入“爐”時,守住本真,有幾分風骨并不難。可一旦入了“爐”,混跡其中,青云直上,大紅大紫,便忍不住忘乎所以,目中無人。面對誘惑,近在咫尺,把持不住,伸手去撈,深陷其中。
與此同理的,還有感情。金庸的小說《書劍恩仇錄》中有這樣一句話:“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一段感情,太濃了就不易長久,而人對感情太執著又會為情所傷,傷人傷己,空留余恨。你看,曾經是生死之交的患難伴侶,經歷了起起落落,熬過了各種艱難困苦,沒有選擇“大限來時各自飛”,而到了功成名就、事業有成時,反而勞燕分飛、各奔東西。日子好了,心的距離卻遠了,面對種種誘惑花了眼,不再是彼此的唯一,最后,一拍兩散,恐怕也就不意外了。
王元化先生生前談到文壇的時候說:“一個人太熱鬧,這個人就完了。”“熱鬧”代表著活力與繁榮,怎么會完了呢?原因在于,“熱鬧”背后的浮躁、放縱和沒有節制。比如一些高產作家,寫完一本書以后不知疲倦地馬上寫第二本,可這些書的質量怎么樣就不好說了,應時、跟風、粗制濫造的作品太多。再比如,每年拍攝那么多部影視劇,有多少是虛幻的泡沫?人人都靜不下心來,個個都不愿坐冷板凳,如何出得了精品?好的藝術作品,都是需要花時間反復修改、精心打磨的,只有這樣,才能長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紅處成灰”的現象不僅表現在文壇、演藝界,社會的各個層面皆有體現。人生之中,十分紅處,有時比渾身通黑更值得警惕。清初孔尚任的戲曲劇本《桃花扇》中有這樣一句話:“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很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盛極必衰、物極必反之理。
(劉 振摘自《北海日報》2022年7月23日,王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