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費偉
紡織業是我國重要的民生產業,不僅可以創造大量的勞動力崗位,帶動區域就業率,提高人民收入;同時紡織業是實體經濟的代表之一,是我國輕工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產量也超過全球的50%,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常年超過全球的三分之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紡織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我國紡織業也迅速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我國紡織產業不斷優化升級,在產業創新、人才培養,結構優化、品牌打造等多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步,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質量同步提高,開始趨于高端化、品牌化。但是中國紡織產業同時存在很多問題,區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尤為嚴重,其資源要素分布、競爭優勢變化與多年發展形成的產業區域格局并不充分匹配。因此,合理評價各地區紡織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從而進一步發揮各地區優勢,推動生產要素優化流動是同樣是目前的重點問題。由于紡織業高質量發展涉及到經濟、科技、環保等多個方面,且指標之間存在相關性,為了提取指標中的主要信息,提高評價指標的科學性、客觀性、合理性,采用以主成分分析為基礎的降維方法,通過構建紡織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用主成分分析法來對全國各地區紡織業高質量發展進行綜合評價。
X
、X
、……、X
(m
×p
)而言,通過坐標變換,能夠很清楚地發現,數據在變換后的正交坐標系中主要依賴于哪些向量,這些向量就是特征值對應的特征向量。對于方程(1)所示的線性變化而言,滿足:(1)F
與F
互不相關,即cov(FF
)=0 ,并有Var(F
)=a'
Σa
,其中Σ為X
的協方差矩陣 ;(2)F
是X
、X
、……、X
的一切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的,即F
是與F
、F
、……、F
都不相關的X
、X
、……、X
的所有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者,以此類推,Var(F
)≥Var(F
)(i
≤j
)。以F
、F
、……、F
(m
≤p
)構造的新變量指標也就是原變量指標的第一、第二、……、第m
個主成分。
通過主成分分析來衡量中國各地區紡織業發展水平,在建立指標體系時,從質量指標、產量指標、創新保障指標、綠色資源指標四個方面進行考慮,在參照了鄧奕文構建紡織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根據指標選取原則,結合各地紡織業發展狀況和數據獲取情況,對指標進行增減,構建三層次紡織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由1個目標層、4個二級指標、13項具體指標組成,具體見表1。

表1 紡織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表
先對相關數據進行檢驗,得到KMO值。KMO值取值范圍居于0到1之間,當KMO值小于0.5時,不適合主成分分析;KMO值大于0.7,用主成分分析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的KMO值為0.747,適合主成分分析。從表2可以得出,3個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它們的累計方差貢獻率大于80%,已經能夠提取全部指標主要信息。3個特征根分別是7.754、 1.427、1.323。所以選取這3個主成分構建評價模型,得到紡織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模型如式(1)。


表2 總方差解釋表
表3結果表明了13項指標和組合成的3個主成分之間的相關程度。紡織業總資產、紡織業營業利潤、紡織服裝、服飾業資產總額、化學纖維產量、布產量這6個指標與第一主成分相關度最大,這個主成分主要反映的是投資效益狀況,所以把第一個主成分稱為投資效益因子(F
)。紡織服裝服飾業營業利潤、規模以上企業發明專利數、制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這3個指標與第二主成分相關度最大,體現了有關紡織業創新保障方面的相關信息,所以把第二個主成分稱為創新保障因子(F
)。棉花產量、廢水治理投資、廢氣治理投資、人均水資源這4個指標與第三主成分相關度最大,主要體現紡織業主要污染治理投資及資源相關信息,將其命名為綠色資源因子(F
)。
表3 正交旋轉后的主成分矩陣
從表4中可以發現浙江、江蘇、福建、山東紡織業總體發展水平居于全國前列,并且遙遙領先其他各個省份,在投資效益、創新保障、綠色資源等方面都有優異的表現。觀其特點,皆處于沿海地區,海上貿易發達,區位優勢明顯;同時在紡織業發展上,都提供了良好的后勤工業保障,使其高效持續發展,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對于安徽等中部地區及新疆等自然資源豐富地區,紡織業發展良好,中部省份主要是承接了沿海地區的部分紡織業產業鏈,同時人口眾多,市場廣闊,原材料獲取方便;新疆等地區雖地廣人稀,但自然資源豐富,且處于“一帶一路”樞紐位置,對其紡織業發展促進作用明顯。京津冀與東北地區紡織業發展水平處于全國較低位置,主要是由于北方長期是中國重工業基地,輕工業發展停滯;同時水資源短缺,紡織業投資環境、保障措施一般,企業競爭力不強。

表4 各省排名得分表
總體而言,中國各地紡織業高質量發展水平仍處于高位,但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情況仍較為嚴重。江浙等沿海地區紡織業發展水平較高,但品牌效應較低,利潤率同樣沒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于全國中部省份而言,紡織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處于中游位置,但以下問題普遍存在,一是產品質量不高,二是創新原動力不夠強,三是產業鏈配套不夠完善,四是高素質人才缺乏。新疆等部分地區擁有良好的自然資源、優異的區位條件,但并沒有充分發揮其優勢,紡織業的高質量發展水平仍然有較高的提高空間。北方地區紡織業發展水平位于全國低位,其各個方面都有待提高。
中國紡織業的未來不在于擴大產能,而在于科技研發和綠色創新。市場上產品繽紛繁盛,消費者選擇余地很大,全國乃至全球每個地區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喜好,這時,企業研發者就要根據全球每個地區的國際環境、歷史文化、氣候環境、生活習慣來針對性開發,加大對區域品牌的研究,打造全國一流品牌、全球優勢品牌。開發型企業必須培養起專業的開發團隊,不斷優化產品,與時俱進,直至引領全球潮流。
江浙等區域紡織業高質量發展水平位于全國前列,但和國際一線仍有差距,目前國內紡織業正處于產業升級的重要階段,穩固區位優勢,打造國內頂級、國際一流品牌刻不容緩。加強科技創新、綠色創新,是紡織產業升級的必要條件,目前中國紡織行業科技創新已經從“跟跑”進入“跟跑、并跑、領跑”并存階段。但是,在纖維材料、綠色制造、紡織機械等領域仍存在相當的技術難題有待突破。安徽等中部地區及新疆等自然資源豐富地區,應立足當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高自身產品質量,積極引進紡織業專業人才,增強紡織業創新能力,同時完善和優化紡織業產業鏈結構。北方地區紡織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可以主動承接江浙、山東沿海區域紡織產業鏈,構建具有原料、區位優勢的特色紡織新產業,開展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活動,支持紡織業與電商平臺采取充分有效合作等方式提高自身產業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