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賀軒 徐愷 馬俊杰
江蘇是我國較早從事蠶桑、繭絲綢生產的省份之一,是我國絲綢傳統的主產區,有“絲綢之府”的美譽。多年來江蘇繭絲綢產業處于全國前列,具有從蠶種繁育、栽桑養蠶、緞絲絹紡,到絲織、印染、服裝成品、出口貿易的完整產業鏈。蠶桑生產一度遍及全省 13 個省轄市,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全省桑園面積達340萬畝,年產鮮繭17.57萬噸,生絲產量約2萬噸,占全國總產量30%以上。90年代后期,隨著絲綢產業結構調整、國家“東桑西移”戰略實施等,“東桑西移”格局基本形成,加之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全省桑園面積逐年減少,生絲生產能力也因此逐年下降。
2021年,全省桑園面積降至45萬畝左右,年發種量100.79萬張,鮮繭產量3.24萬噸,生產規模繼續保持全國第四,其中80%以上的蠶繭可繅制5A級以上高品位生絲,優質蠶繭占總產量的比例和畝桑綜合經濟效益均為全國第一。目前全省有繭絲綢相關企業近300家,產值近400億元,占全國繭絲綢工業產值近1/4,其中省級以上繭絲綢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家(國家級2家、省級7家),為全國之最。江蘇省生絲生產基地主要集中在南通、鹽城、宿遷、淮安和徐州5個地區,據調查,生絲總產量在4000噸左右,其中鹽城最多,南通次之。
目前,我國推行繭絲公證檢驗制度。2021年,江蘇省共有桑蠶干繭公證檢驗實驗室4個,年檢驗量約7000噸,生絲公證檢驗機構3個,2021年共檢驗生絲280批,約170噸。
受疫情影響,省內部分繅絲生產企業暫時停產、關閉或轉產,本次質量評估共計劃對30家繅絲企業進行了調查,當時正在生產的企業共14家,其中宿遷、淮安市沒有企業生產。因此本次質量評估共對上述14家企業抽樣30批,其中,徐州抽樣11批,南通抽樣7批,鹽城抽樣12批。
產品標準:GB/T 1797—2008《生絲》。
方法標準:GB/T 1798—2008《生絲試驗方法》。
主要檢驗項目:纖度偏差、纖度最大偏差、均勻二度變化、清潔、潔凈等。
輔助檢驗項目:均勻三度變化、切斷、斷裂強度、斷裂伸長率、抱合等。
1.各地區生絲平均等級
此次抽取的30批生絲產品,經檢驗,平均等級為4A10(表1),各有關指標的平均值見表2。
表1 2021年江蘇省各地區生絲平均等級表
表2 2021年江蘇省各地區生絲質量指標數據
所抽樣產品具體質量情況為南通7批產品中4A級3批、5A級3批、6A級1批;鹽城12批產品中4A級3批、5A級9批;徐州11批產品中A級3批、3A級2批和4A級6批。地區之間比較而言,鹽城和南通的企業生絲整體質量水平相對較高,徐州生絲質量有待提高。
生絲質量既反映了當地蠶繭生產的水平,也反映了企業繅絲工藝和管理水平。較徐州,南通和鹽城有更為優質的蠶繭資源,繅絲企業多為規模企業,管理和生產經驗豐富。徐州繅絲多以本地資源為主,蠶繭出絲率、解舒率和潔凈指標都明顯低于南通和鹽城的桑蠶干繭質量水平,其中潔凈成績成為制約徐州生絲等級的關鍵指標,同時,徐州繅絲企業多規模較小,管理和技術投入不足。
2.近三年江蘇省生絲抽查質量等級
2018年以來,江蘇省共組織了2次生絲省級監督抽查,本次質量評估結果和監督抽查結果的等級比較見表3,具體質量指標比較見表4。
表3 2018—2021年江蘇省生絲抽查等級及比例
表4 2018—2021年江蘇省生絲抽查質量比較
和監督抽查結果相比,平均等級基本一致,但具體到每個等級的比例則有明顯的差別,本次質量評估較低等級和較高等級比例都有明顯增加,主要體現在出現了以往沒有的A級,同時5A級比例大大提高。具體到相關質量指標比較,表現為纖度最大偏差和切斷增大,清潔、潔凈成績和抱合降低,纖度偏差、均勻三度變化等指標持平,斷裂強度、斷裂伸長率、均勻二度變化等指標提升。
生產企業收購的雙宮繭、薄皮繭、蛆口繭等下繭較多,上車繭率低,毛折高,低等級的原料繭直接影響生絲的品質。徐州、鹽城、南通均存在上述問題,徐州地區尤為突出,究其主因如下:
1.蠶品種混雜,新的優良蠶品種繁育推廣進程緩慢,蠶農對新品種的接受度不高,加之發種日期未兼顧氣候變化,養蠶期間發生較多細菌病、真菌病、病毒病,家蠶在上山營繭時溫、濕度變化較大,極易出現死籠繭、薄皮繭等下繭。
2.農、林用藥污染桑園,家蠶微量農藥中毒現象較為普遍。桑園不成塊、夾花桑地較多,其他農作物在噴灑農藥時,致周邊桑園不同程度污染,尤其是近兩年的飛機噴藥治蟲,隨風飄揚的污染面達數公里,造成產出較多薄皮繭、死籠繭,降低了上車繭率。
多數生絲生產企業未采用先進的管理制度和標準,質量技術創新力度不夠,品牌意識不強,少數企業未科學并莊,選繭、煮繭、繅絲、后整理工藝等具體措施不合理。
多數繅絲企業設備落后,缺乏技改資金投入,創新研發能力不足,設備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較低。
繅絲行業是一個相對艱苦的行業,工作時間長、強度大、環境差,效益低下又待遇低,無法吸引年輕人就業,不少企業面臨繅絲工后繼無人的局面,繅絲工人“老齡化”成為生絲產業面對的共同難題,據不完全統計,40歲以上者占八成,50歲以上也有較大比例,30歲以下工人僅一成左右,“斷代”嚴重。繅絲企業人才吸引力不強,尤其專業的繅絲生產工藝設計和技術管理人員匱乏,加之技術工人缺乏,導致生絲質量不穩定。
保證原料繭供給質量,一是大力推動優質桑蠶品種資源的創新、繁育、保存和推廣,從源頭保證蠶種供給質量;二是認真貫徹落實規模化、集約化蠶桑示范基地建設, 夯實產業發展基礎;三是大力推廣小蠶共育、大蠶工廠化飼養、自動上簇蠶臺、回轉架方格簇和飼育環境自動控制等實用技術,培育養蠶大戶,提高蠶桑生產的省力化、標準化和規模化水平,擺脫蠶繭質量對自然氣候的過度依賴;四是在保證養殖品種的基礎上,在桑園管理、蠶病防治、蔟中管理、適時采繭、鮮繭收烘、環境保護和規范蠶繭收購秩序等多個方面加強控制,實現蠶繭保質增收;五是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蠶農的質量意識培養,鼓勵企業利用市場價格引導蠶繭優質優價,監管部門加強監管力度,加強對繭絲市場的監督檢查,遏制無序競爭,營造拒收毛腳繭、過潮繭的市場氛圍。
提高質量管理水平,繅絲企業一是應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狠抓質量管理,認真落實企業質量主體責任;二是積極采用先進的管理制度和標準,不斷提高質量意識、品牌意識,積極推動技術創新,促進質量提升;三是加強先進生產技術的學習培訓,不斷提高從業人員技術水平;四是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加強纖度控制,加強對集緒器、纖度感知器和探索添緒執行機構、煮繭工藝等的管理工作,加強工藝設計與控制,提高擋車工巡回操作規范性、準確性。
繅絲企業應重視技術改造,積極研發和引進新型先進生產裝備,盡快實現繅絲生產裝備由皮帶、齒輪和鏈條等傳統機械結構控制向自動化、集成化、信息化控制方面的轉變,實現繅絲生產的智能化、短程化和一體化。
企業應創新觀念,強化人才意識,加大職工投入,提高吸引人才的能力,同時加強員工培訓,培養企業工匠,以人才提升質量,以人才促進發展,使繅絲行業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