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 薛萬博
在中共黑龍江省委奮斗雜志社和黑龍江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開展的“為烈士尋親”大型志愿服務活動中,我作為一名志愿者,能為長眠于北疆的英烈做一點事、盡一份力,深感無比榮幸,倍感責任重大。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國家英烈和民族英雄的深情褒揚。為烈士尋親,不僅僅在于感受烈士的崇高,更在于承繼烈士的遺志、續寫烈士未竟的事業,把英雄精神熔鑄于我們的血脈之中,將這股英雄氣化作奮斗動力。
沒有英烈們赴湯蹈火、舍生忘死、前仆后繼的犧牲奉獻,就沒有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他們以身許國,為我們創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自己卻和親人骨肉分離、天人永隔。
幾十年來,祖國和人民從來沒忘記長眠他鄉的英雄們。為烈士尋親,不僅僅是對烈士親人的慰藉,更是對忠魂的告慰。為了幫助烈士尋找親人,我們每一名志愿者都傾盡全力,發動所有人脈資源,不放棄任何信息線索。
為了在茫茫人海中盡快找到烈士的親人,每一名志愿者都制作了尋親海報,在微信、抖音、貼吧等各種新媒體平臺“廣而告之”,致函、致電烈士籍貫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可謂線上線下聯動發力。
安葬在大興安嶺地區呼中區烈士陵園的烈士王金喜,登記信息里只寫了遼寧省,具體地址不詳。我們接到任務后,起初也感到無從入手,想在偌大的遼寧省找到一個人,無異于大海撈針。
很快,我們有了新思路——通過中華英烈網信息檢索發現,王金喜烈士為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區人。范圍縮小了,我們便立即聯系在大連市的朋友,請他們前往大連市普蘭店區的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公安部門等進一步確定信息,然而結果卻是“查無此人”。在當地朋友和熱心人士的幫助下,志愿者又進一步擴大查找范圍,經多方查詢后,確認中華英烈網登記的王金喜烈士的籍貫信息有誤,烈士實際應為大連市金州區大孤山人。最終,在多方愛心人士的接力協助下,我們終于與王金喜烈士的弟弟王金平取得了聯系。那一刻,電話那頭,王金平激動得泣不成聲;電話這邊,我們也落下了欣慰的眼淚。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后來人”。這注定不是一場長途漫漫的“孤軍奮戰”,而是無數愛心人士的自發接力、“攜手同行”。
在漠河市烈士陵園右區2 排3 號,安葬著一位湖北廣水籍烈士——蘆應生。
接到為蘆應生烈士尋親的任務時,正值哈爾濱市出現散發疫情,我們無法奔赴湖北省實地尋訪,情急之下,立即與兄弟黨刊社——湖北黨員生活雜志社的同仁取得了聯系。
接到求助信息后,湖北黨員生活雜志社的同志毫不猶豫地答應幫助尋找,并成為志愿者,立即接手并全力以赴,第一時間聯系廣水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前往廣水市翻閱《湖北省革命烈士英名錄》,找到了烈士信息:蘆應生,應山縣城關鎮雙橋大隊人,1955 年10 月出生,1971 年5 月在大興安嶺地區阿木爾林業局參加國防施工時因公犧牲。
如今,應山縣城關鎮雙橋大隊已變成廣水市應山街道雙橋社區。廣水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工作人員通過應山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聯系雙橋社區協助尋找蘆應生烈士的親人,卻沒找到任何線索。
線索中斷,加上當地出現疫情,難以實地尋訪,尋親行動不得不暫停。
一個月后,疫情形勢穩定,湖北黨員生活雜志社的志愿者再次踏上為烈士尋親之旅,和廣水市的同志一起重新調整思路。
就在大家苦思冥想之際,當地退役軍人事務局的一名工作人員突然想起,“盧”和“蘆”音同形近,有沒有可能“蘆應生”烈士的姓氏寫錯了?
通過進一步走訪調查,廣水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發現,雙橋社區轄區確實曾有一位名叫“盧應生”的同志當過兵,通過信息比對,確認此人應該就是“蘆應生”烈士——“蘆應生”實為“盧應生”。
隨即,廣水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聯系相關部門積極走訪,終于找到了盧應生烈士的親人——烈士的哥哥盧之清已故,嫂子熊蓮芳和姐姐盧彩霞健在。盧應生在深圳市務工的侄子盧小強也是一名退伍軍人,得知消息后特地給志愿者打來電話表示感謝。
而這次成功幫助盧應生烈士尋找到親人,正是相隔數千里的黑龍江省、湖北省兩地志愿者自發接力、共同發力的努力結果。正如湖北黨員生活雜志社的志愿者王穎所說:“為烈士尋親,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只要有一分可能,我們就會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尋找。”
尋的是親,圓的是夢。
在志愿者數月來的不懈努力下,一個個激動人心的好消息紛至沓來,一份份沉甸甸的思念和感動也從祖國各地傳遞到了北國龍江。
每當我們把烈士的犧牲時間、安葬地等詳細信息告訴他們的親人時,都會收到一聲聲嗓音嘶啞、帶著哽咽的真誠感謝。這是一種肯定,但更是對我們的鞭策,讓我們更深刻理解了開展這項工作的重大意義!
縱是萬水千山,也難以阻隔血脈親情;縱是杳無音信,也不能消解家人的思念。通過和烈士的親人交流,我們感到,早一天讓烈士與親人重新親情相連,既是對烈士最好的告慰和對烈士親人的真情慰藉,更是以感恩之心對英烈精神的致敬與傳承。
為告慰烈士英靈、圓親人祭奠心愿,中共黑龍江省委奮斗雜志社、黑龍江省退役軍人事務廳、中共大興安嶺地委、大興安嶺地區行署聯合舉行“為烈士尋親”鐵道兵烈士親屬集體祭掃活動,多位烈士的親人代表紛紛來到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區緬懷英烈,還有很多烈士的親人因受疫情等因素影響,無法到達現場,只能通過電話請志愿者代為祭掃,并表示擇機再專程前來祭奠親人……
目前,尚有一些烈士的親人還沒有找到。但英雄從未遠去,尋找還要繼續。
昨天他們為我們犧牲,今天我們為他們做一件事情。作為“為烈士尋親”志愿者,我們將繼續盡一份綿薄之力,接續為烈士尋親,讓越來越多的人不但能記住他們的名字,還能講述他們的故事,更能傳頌他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