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 謝 靖
我是中共黑龍江省委奮斗雜志社和黑龍江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開展的“為烈士尋親”大型志愿服務活動的志愿者,這個身份讓我倍感光榮和自豪。
2021年年底,中共黑龍江省委奮斗雜志社在社內招募為烈士尋親的志愿者,包括社編委會領導在內的所有人員悉數報名。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讓烈士回家,讓忠魂歸故里”。
我負責為烈士廖基保尋親。關于廖基保烈士的信息較少,只知道他是湖南省漣源市人,1944 年6 月出生,生前系鐵道兵三師15 團汽車連戰士,1965年2月16日在執行任務中犧牲,安葬在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區北山烈士陵園。
由于信息有限,再加上疫情因素限制跨省流動,我只能借助外力,向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的老朋友尋求幫助。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三湘都市報》為此特意在客戶端上開通了《幫湖湘英烈回家》活動專欄,呼吁社會各界提供烈士親人的信息,并派出記者多方走訪、查證。“讓烈士回家,讓忠魂歸故里”成為兩地媒體人的共同心愿。
這份努力終于有了結果。2022 年5 月11日,《三湘都市報》記者張浩在漣源市石馬山街道找到了廖基保烈士的侄子廖正根。隨后,他們前往漣源市烈士紀念園祭奠。在刻有廖基保名字的英烈墻下,廖正根倒下一杯烈酒,哭著說:“叔叔,我們終于找到你了!”
在廖家人心中,廖基保是那么的意氣風發——身高一米八,相貌堂堂,曾是當地文工團的骨干,也是遠近聞名的文藝積極分子。入伍后,在一次執行任務時,廖基保和幾名戰士乘坐的汽車翻了,那一瞬間,廖基保沒有第一時間跳車逃生,而是緊緊握住方向盤,給其他幾名戰友爭取了寶貴的逃生時間,自己卻隨車墜入了40多米深的懸崖。
5 月11 日晚,我和廖正根通了電話。他在電話里告訴我,叔叔犧牲后,父親為了撫慰結婚不到一年的嬸嬸,將自己過繼給了她,“正根”這個名字就是意在為廖基保留下一條根脈。廖正根在電話里哽咽地說:“我奶奶活到100歲,在世時只要提到叔叔就掉眼淚;父親生前雖然多方找尋,但始終沒有找到叔叔的安葬地。我現在恨不得馬上帶著子女去大興安嶺祭奠叔叔,替爺爺、奶奶、父親完成心愿。”
聽到這里,我的眼眶濕潤了,也更深刻地理解了“為烈士尋親”大型志愿服務活動的意義。
時光易逝,初心永恒。時間仿佛又回到了半年多以前,在聽聞我們要為烈士尋親時,我問了袁曉光社長一個問題:“如果志愿者找不到烈士的親人怎么辦?”她說:“如果多年后仍沒有為烈士找到親人,那么我們就向世人宣布,我(志愿者)就是你(烈士)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