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維,許海霞,李澄清,姚嘉杰
(1.湘潭大學計算機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2.湘潭大學自動化與電子信息學院,湖南湘潭 411105)
2015 年中央審議通過的“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凸顯了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的遠景目標。2018 年三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1],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2020 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議通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2],指出到2025 年左右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將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2/3。
目前,我國2021 年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達到105.1 萬人,專碩為66.3 萬,占比高達63.1%。在以上政策引導下,各高校應服務國家總體戰略,創新培養模式,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為行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培養國家亟需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因此,專業學位教育改革與探索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培養目標應符合國家與地方經濟發展、信息化建設需求,培養既能從事計算機軟硬件系統研究、設計,又能進行系統開發、應用和維護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國外已形成較為成熟且極具特色的專業學位教育培養體系。例如,美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AAU)下屬的研究生教育報告和建議委員會對現有機制進行評價[3-4],審核課程制定指導方案。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署(Quality Assurance Agency,QAA)針對研究生培養質量,制定多個碩士學位的學科基準[5-6],對碩士研究生應具備的學科知識與理解力、學科實踐能力及非技術能力提出基本要求。
隨著“雙一流”建設方案的實施,我國不少學者對現行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深入探討。例如,張秀峰等[7]認為需要堅持學術性與職業性相統,完善外部保障機制,特別要加強專業協會組織的介入和助力。季偉東等[8]提出全過程“六要素”成果導向的企業實習體系,以實踐育人推動研究生教育改革,強化學生對實際工程問題的認識,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李偉等[9]提供基于分類觀的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俞繼仙等[10]提出應該發揮橫向科研項目價值,促進校企深度合作、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姚志友等[11]認為應該打破政府、社會與高校的碎片化治理現狀,建立“縱橫內外”協同發展機制。
1991 年,我國已開始探索專業學位教育制度改革,開辟了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通道。近年來,各高校計算機專業培養了大批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有力支撐了信息產業發展。雖然,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培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新時代我國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行業對突破的關鍵技術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我國大部分高校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培養方式無法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無論在課程設置、教材選用,還是在研究內容、考核方式和畢業要求方面,均在一定程度上與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方向一致,未能就社會經濟發展、人才需求結構變化及時作出調整,無法建立起現階段人才培養與就業需求間的動態反饋機制。
《關于轉發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所指導性培養方案的通知》[12]和各高校專業研究生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規定,專業研究生必須有不少于半年的企業實踐經歷。
為了將該規定落地,各高校必須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校企融合的專業研究生實踐教學體系。不僅需要一批與專業契合度高的行業實踐教學基地,還要有一支實踐經驗豐富、適合教學育人的企業專家。同時,教學院系和學校管理部門間應該建立聯動、監管機制。
目前,部分高校由于經費問題,暫時未能建設實習基地滿足實踐教學需求。其次,專業研究生擴招速度較快,統一安排校外實踐較為困難。因此,部分高校存在實踐執行不到位的現象,甚至直接將任務下放給導師或學生自己尋找企業進行實踐,用實習報告形式進行考核。以致于現階段專業研究生實踐管理松散,無法真正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目前,各高校均看重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在新修訂的培養目標中,強調立足本地,面向全國,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養高層次實用型人才。但在實施過程中,計算機領域的規劃設計、產品開發、案例分析、項目管理等成果復雜、來源各異,難以統一考核標準。并且,各高校受創新成果評價、畢業論文盲審抽檢和學位自身發展需求的影響,仍采用學位論文作為畢業的唯一評判標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創新性人才培養的實施。
此外,大部分高校并未建立畢業生追蹤反饋機制,無法及時了解行業需求,并以此調整培養目標。
針對我國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不足,為徹底解決“同質化”問題,切實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應著手建立政府牽頭、高校和企業深度合作、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Fig.1 Pattern of government leading、deep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o-cultivation圖1 政府牽頭、校企深度合作、協同育人培養模式
如圖1 所示,從招生宣傳與考試、人才培養方案設置、校企導師隊伍建設、實踐體系建立與實施、專業學位評價等方面進行全過程、全方位改革。具體為:推進研究生教育創新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深化計算機技術專業學位研究教育綜合改革;在人才培養方案的持續改進、校企導師協同合作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和全過程寬口徑專業學位評價指標體系等方面進行研究。
為了將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培養成既能從事計算機軟硬件系統研究、設計,又能進行系統開發、應用和維護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本文提出建立基于PDCA 專業學位培養模式持續改進模型,將培養模式分為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和處理(Act)4個階段。
基于PDCA 定期對培養質量進行監控和評價,實時改進培養模式,形成評價—改進—再評價的循環機制,促使人才培養質量螺旋式上升。如圖2 所示,在每輪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首先制定各環節的培養計劃;然后按照計劃實施人才培養方案;最后檢查實施效果,將成功案例納入下一輪培養方案中,并解決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Fig.2 Continous improvement model of professional degree training mode圖2 專業學位培養模式的持續改進模型
3.1.1 制定培養目標
為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需準確認識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調查畢業生培養質量,以行業需求為依據分析調研結果,動態調整研究生培養目標以貼近社會需要、適應經濟發展。
3.1.2 改善畢業考核制度
相較于計算機學術研究生,專業研究生畢業考核制度應是一個全方位寬口徑的過程性評價,要求其研究成果對社會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因此,必須構建全過程跟蹤考核機制,讓企業導師參與開題、中期和答辯環節,對學生實踐能力和成果實用性進行綜合評價。
3.1.3 修訂課程體系
各高校應依據計算機領域人才知識能力結構和職業素養要求,科學修訂課程體系,根據當前行業發展優化教學內容,采用側重工程實踐案例的教學方法,鼓勵企業專家制定課程教學評價標準和考核方式。
3.1.4 合理分配教學資源
各高校應由政府牽頭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協同育人,共建實踐基地,合理分配教學資源。企業源源不斷的實際項目能讓學生有充足機會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增強自身實踐動手能力。
實踐教學是提高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的環節,各高校必須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校企合作實踐教學體系。首先,建立與專業契合度高的實踐教學基地,以此吸引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專家作為校內導師,并建立健全校企導師協同機制;其次,在政府的引導下開展校內外雙導師制度,建立健全合作模式,促進產學研用結合;最后,制定專業實踐過程管理方案,對學生實踐過程進行全過程監督和管理。具體實踐教學體系如圖3所示。

Fig.3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tutor cooperation圖3 校企導師協同合作的實踐教學體系
3.2.1 建立校內外導師實踐培養協同機制
校企導師協同合作實踐教學體系中,校內外導師協作實踐培養是關鍵所在。各高校應以行業最新技術與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專業實踐經驗和技能、組織管理能力、研究生指導能力、專業匹配性等為衡量指標,聘請行業資深工程師、技術專家和管理專家為校外導師。一方面,校外導師應全面參與專業研究生的實踐和考核環節,避免專業研究生與學術研究生同質化;另一方面,通過校企項目合作,促進產學研融合,在具體項目中共同指導學生進行實踐創新,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此外,定期對校內外導師進行考核,將學生成績、產學研用研究成果等指標納入導師職稱評審、評獎評優和績效考核中;將學生培養質量、學生滿意度納入工作業績考核中,按照合作協議及考核標準支付校外導師酬金,并決定是否續聘。
3.2.2 加強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
校外實習基地應由地方政府牽頭,高校與企業共同建設創新實踐基地,加強實踐基地硬件設施建設,改善實習條件。校內實習基地則應充分發揮自身高校優勢,湘潭大學計算機學院依托網絡空間安全實驗室、深度學習實驗室,優化實踐教學內容,使專業學位在網絡空間安全研究處于省內領先水平,接近國內一流高校同類實驗室水平。
3.2.3 完善實踐考核體系
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實踐應將高層次工程人才的職業發展需求作為目標,以解決實際復雜工程問題為導向,建立第三方評價的多元實踐考核體系,真實反映導師的指導能力和學生實踐能力,具體實踐考核指標見表1。

Table 1 Practice assessment indices表1 實踐考核指標
由表1 可見,針對計算機學科專業特色,根據實踐課程目標,可將考核指標類型分為3 類。其中,第1 類為專業理論指標,重點考核學生專業知識、問題分析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第2 類為應用實踐指標,重點考核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第3類為非技術性指標,重點考核學生職業規范、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項目管理能力等。
具體的,論文評價主體由校內導師考核學生專業理論指標;實踐項目質量評價主體、踐項目過程評價主體則由校外導師考核學生應用實踐指標和非技術性指標。
在修訂的計算機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中,強調畢業生應立足本地,面向全國,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因此,不能以發表科技論文的級別、畢業論文的學術性為指標衡量專業研究生培養質量,應構建一套貫穿研究生培養全過程、寬口徑專業學位評價指標體系。
3.3.1 培養全過程評價
專業研究生應基于理論研究但不能僅作理論研究,而要側重于將理論應用于工程實踐。各高校應按照導師涉及的學術課題和研究領域,結合相關行業專家組成動態考核小組,將學生按照選題方向編入小組。
考核小組對學生整個碩士培養階段,特別是開題、中期考核及畢業答辯3 個環節進行考核。在開題環節,要求學生選題應符合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具有一定理論意義或應用價值,重點考核學生是否針對具體工程課題或工程背景進行研究,是否提出具體的研究方案、技術路線和研究計劃;在中期考核環節,要求學生進行階段性課題報告,對課題研究進展進行檢查,重點考核學生研究計劃執行情況,例如是否自建了工程應用數據集等;在畢業答辯階段,要求學生研究工作具有一定創新,論文撰寫符合學位論文格式要求,重點考核畢業成果的實踐意義。
3.3.2 創新成果寬口徑評價
計算機專業研究生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要達到一定要求才能申請學位論文答辯。然而,創新成果評價不能唯論文論,要從多口徑對進行實踐能力評價,如表2所示。

Table 2 Professional and academic master's evaluation of innovation achievements表2 計算機學碩、專碩創新成果評價
由表2 可知,為使評價過程公正合理,體現工程教育認證關于分類培養的理念,評價指標體系就學術研究生與專業研究生各自偏重的科學研究能力與實踐創新能力,將成果分為7類。
其中,將學生參與縱向科研項目級別數量、發表科技論文級別數量和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級別次數作為科學研究能力衡量指標;將學生在相關企業實習工作并為企業提供咨詢報告經歷、參與撰寫智庫報告、制定企業級以上標準經歷和參與橫向課題級別數量作為實踐創新能力衡量指標;學生撰寫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實用新型專利、軟件著作權、參加學科競賽并獲獎、參加高等級創新創業課題等,既可作為科學研究能力衡量指標,也可作為實踐創新能力衡量指標。
湘潭大學計算機學院根據學科方向特點和人才培養需求,進行一系列的專業學位改革與探索。已初步建立校企導師協同的實踐教學體系和全過程寬口徑專業學位評價指標體系。
目前,湘潭大學計算機學院已與北京奇虎360 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華順信安科技有限公司等20 多家企業保持長期合作關系,建立10 多個校外實習基地,通過柔性引進、兼職導師等形式引進學術精英和企業實踐人才27 人,形成完善的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導師協同的實踐教學體系。
學生在導師帶領下,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項目,解決各類“卡脖子”問題,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例如,學院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華菱湘鋼集團等國企生產建設;與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區(長沙)持續深度合作;主動服務于本地大型企業和網安相關政企部門。所取得的相關成果獲湖南省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等省部級獎勵8項。
通過分析當前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培養工程中存在的不足,就專業學位培養模式持續改進模型、校企導師協同的實踐教學體系和全過程寬口徑專業學位評價指標體系等方面進行研究。
實踐結果表明,教學改革顯著提升了畢業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對信息行業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后期,就如何提升地方政府的牽引性進行重點研究,以期建立一個完善的三方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