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超

習主席在中央軍委黨的建設會議上指出“黨的力量來自組織,組織強則軍隊強”。隨著練兵備戰實戰化進程深入推進,動態分散成為基層黨組織建設面臨的常態,加強動態分散條件下黨組織建設是我軍快速發展轉型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但實際上,這并不是我們前所未遇的新問題,而是自我黨成立之初就存在的一個理論和實踐問題。當時,黨員數量稀少,分布廣泛不均,加之通信指揮手段落后,可以說,動態分散條件比現在更加艱巨復雜,而如何讓廣大黨員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發揮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勢,毛澤東一針見血地給出答案:“紅軍之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就是革命戰爭年代黨組織作用發揮的真實寫照。將我黨我軍動散條件下黨組織建設的實踐經驗進一步歸納、提煉、升華,從而豐富軍隊黨組織建設的理論寶庫,以組織的堅強有力破解動散難題,確保部隊既完成任務又全面過硬,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十九屆六中全會高度概括了黨百年奮斗歷程的“十個堅持”歷史經驗,這其中,擺在首位的就是“堅持黨的領導”。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我們開創偉大事業的核心力量,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不會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動態分散條件下,更要堅定從“堅持黨的領導”這一經驗中洞察歷史規律、汲取前進力量,進一步引領推動部隊建設高質量發展。
革命戰爭年代,我軍始終處于艱苦卓絕的戰火硝煙環境和顛沛流離的游擊戰狀態,如何確定黨組織在軍隊中的領導地位,我黨有過很多嘗試和探索。從中國革命歷史來看,黨領導軍隊的思想起源于孫中山長期領導革命實踐的“以黨治軍,以軍固黨”思想,但由于國民黨喪失革命理想,政黨組織軟弱無力,最終導致軍權壓倒黨權而釀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共產黨人通過實踐和歷史的教訓,深刻認識到軍隊的“黨化”實際上是用嚴密的政治組織來節制軍隊,確保軍隊服從服務于黨的正確政治路線和主張。而我軍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面臨著比國民黨更艱難更兇險的生存環境,但卻憑著對黨無限的忠誠,在輾轉流離中理想不移、信念不偏,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正如1930年9月30日,時任中央軍事部部長周恩來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總結:“紅軍中只有黨的一個領導,不能容許有第二個領導”。從特派員到中央分局再到黨委制、“一元化領導”,黨組織的結構幾經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黨組織始終掌握軍隊的決策核心,成為我軍絕對的領導力量和主心骨。“官兵緊密團結在黨支部周圍,使部隊成為拖不垮、打不爛的戰斗集體。”這曾被形象地稱為“一顆子彈不問過黨不能支配”,“一切工作歸支部”,任何黨內個人或黨外勢力都不能代替黨指揮槍。
這些歷史警醒我們,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保證我軍乘風破浪的政治基礎,黨組織為我軍建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好。不管形勢任務如何變化,不論部隊面臨怎樣的動態分散條件,必須始終堅持發揮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強化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力,開展更深入人心的政治教育來統一思想,建立更切合實際的規章制度來規范行為,構建更科學的評價體系來促進落實,采用更先進的技術來保障決策,使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在末端得到有效落實,為破解動散難題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民主集中制是馬克思主義黨建思想的基本內容,也是我黨從建軍之初就確立起來的最基本的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在軍隊這個特殊的集體中如何運用,是一條無人開拓的道路。古田會議決議明確提出:“在組織上,厲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生活”,并具體要求“(一)開會時要使到會的人盡量發表意見……(二)黨的紀律之一是少數服從多數”。長征中,民主集中制更是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從黎平、甕安到遵義、“雞鳴三省”,長征途中幾乎每次重大方針決定,都是通過民主集中的方式,摒棄錯誤的路線方針,作出正確的決策,保證了黨的集中統一。長期的革命實踐,豐富發展了民主集中制理論,形成了符合我黨實情的一系列準則規定,他們是保證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勝利的寶貴財富。
部隊在動態分散條件下,從本質上講,是人這個客觀實體在空間運動時的分布狀態。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下,極易造成組織結構的斷層和功能的弱化,迫切需要運用民主集中制來凝聚集體智慧,形成合力攻堅克難。正如毛澤東指出的,“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這是黨組織存在的意義所在,也是聯合作戰形成體系作戰能力的現實要求。契合組織學“聚變式”組織的理念,每個成員、子單位之間的聯合、聚集和協調,更能發揮整體優勢,是系統性、整體性思維在組織結構中的一個具體體現。
習主席強調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和領導制度,是我們黨最大的制度優勢。動態分散的客觀條件下,通過更好地貫徹民主集中制,可以調動黨組織成員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為強軍興軍提供堅實的組織保證和智力支撐。在我軍打贏帶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局部戰爭進程中,軍隊黨組織更應主動適應戰爭形態的演變,實現更快捷高效的民主和集中。利用高技術手段,建立完善制度機制,克服時空阻隔,匯集黨組織成員的星星之火,為黨組織科學整合、匯集燎原之勢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也為黨組織的集體意志在動態分散條件下得到更好的貫徹執行保駕護航。
黨小組作為黨支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員過組織生活的最小單位,也是黨務活動最為經常的一個單位。雖然黨小組不是黨的一級組織,但他就像“戰斗堡壘”中的“機槍口”,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動態分散條件下,加強黨支部建設,必須抓好黨小組這個凝聚黨心、凝聚人心、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黨建“最小單位”。
我軍歷來重視發揮黨小組的作用。早在北伐戰爭時期,我黨就在自己領導的第一支革命武裝——鐵甲車隊中成立了黨小組(未設黨支部),并作為這支部隊的領導核心,革命先輩廖乾吾擔任黨小組長,直屬中共兩廣區委領導。這支部隊就是舉世聞名的“鐵軍”前身。紅軍初創時期,毛澤東領導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建立了黨領導軍隊的根本制度。不僅決定將支部建在連上而且決定將黨小組建立到班、排,以保證把黨的根系深扎于部隊的最基層,解決了黨在軍隊基層“落地生根”的問題,從根本上抓住了士兵。弱小的起義部隊之所以能夠歷經百戰而不潰散,黨支部功不可沒,黨小組同樣功不可沒。
在艱苦卓絕的長征路上,紅軍中的共產黨員們雖然處于緊張、激烈、動蕩不安的戰爭環境中,但他們卻仍按黨的組織原則開展黨小組活動。不僅把黨小組作為黨內生活的集體,更作為團結官兵英勇戰斗的集體。遇到困難他們總是先開黨小組會,大家集思廣益、想方設法帶領群眾戰勝困難。無論是黨的最高領導人還是黨的普通一員,他們都積極參加黨小組的活動。從楊成武上將的一段長征回憶中可見一斑。紅軍在飛奪瀘定橋前的急行軍中,“在行軍縱隊中,忽然一簇人湊攏在一起。這群人剛散開,接著出現更多的人群,他們一面跑,一面在激動地說著什么。這是連隊的黨支部委員會和黨小組在一邊行軍,一邊開會啊!時間逼得我們不可能停下來開會,必須在急行軍中來討論怎樣完成黨的任務了。”“天黑了,下起傾盆大雨,部隊一天未吃飯,號召每人準備一個拐杖,拄拐杖,嚼生米,喝涼水前進。羊腸小道被雨水沖洗得像澆上一層油,三步一滑,五步一跌,隊伍簡直是在滾進。”如此撼天動地的鋼鐵隊伍,得之于黨組織的凝聚力,得之于黨小組在基層官兵中的強大鼓動力和號召力。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不但要求大家在黨小組內過好組織生活,而且在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在日理萬機中,從來都堅持過組織生活。長征途中,朱德總司令員和中央軍委機要科的黨員編在一個黨小組。小組長是機要科譯電員宋仁綏。朱德嚴格要求自己,主動以黨的普通一員身份參加黨小組生活。當時,紅軍黨組織有個傳統,常由黨小組長給組內黨員分配做一些非黨同志的政治思想工作。朱德看到每次分配任務都沒有自己的份,便向小組長提出要求。黨小組長說:“總司令員,您那么忙這些事情怎么能打擾您呢。”朱德和藹地說:“在我們黨內,只有特殊的工作,沒有特殊的黨員。”于是,小組長便分配他做軍委機關一名炊事員的思想工作。朱德利用晚上和飯后休息的時間,幾次找這名炊事員談心,終于解開了他的思想疙瘩,使他后來成長為一個模范炊事員。
從我軍發展壯大的實踐中不難發現,黨小組不僅是組織黨員和團結群眾的重要集體,更是戰勝艱難險阻、克服重重困難、完成各項戰斗任務的堅強集體。動態分散條件下,必須繼承和發揚我軍重視黨小組建設的優良傳統,把黨小組的凝聚、教育、自警、橋梁和監督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不斷夯實黨組織的基礎,增強黨組織的引領力、凝聚力、戰斗力,為有效履行新時代我軍使命任務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黨員是黨組織肌體的細胞,也是構成組織力量的基本元素。我黨一貫重視黨員的標準和作用發揮,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對管理黨員和發揮黨員作用就有明確要求。在提高黨員思想政治素質方面,古田會議提出思想建黨,批判了黨內存在的“單純軍事觀點”“流寇思想”等8種錯誤思想。在嚴格組織紀律、保證隊伍純潔方面,井岡山時期的“九月洗黨”,對不符合標準的黨員全部清洗出黨,永新、寧岡兩縣的黨組織全部解散重新登記。戰爭年代,不論是在前線還是在后方,到處都活躍著黨員的身影,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正如鄧小平所說:“過去我們黨的威力為什么那么大?打仗的時候我們總是說,一個連隊有百分之三十的黨員,這個連隊就一定好,戰斗力強。為什么?就是黨員打仗沖鋒在前,退卻在后;生活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正是因為革命戰爭年代,一批又一批黨員視死如歸的大無畏氣魄,才使得我黨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驅動人行動積極性的動力包括三個方面,即人的內在動力、外部的壓力和吸引力。激勵能夠使人的內在因素發生變化,而產生人的內在動力。同時,獎勵是激勵的一種手段,而獎勵是具有吸引力的,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激勵能夠產生趨向于獎勵的吸引力。約束能夠使人感到外部壓力,形成一種驅動力。事物的發展正是通過激勵和約束兩方面用力,從而形成螺旋推進,最終實現激勵目標。我黨用階級民族的宏大目標和個人發展的現實目標,把人民群眾中的先進分子吸收到黨組織中來,對黨員符合黨的宗旨的行為進行強化,對黨員違背黨組織目標的行為用黨紀黨規等方式加以規范,從而實現螺旋上升,最終實現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的共同目標。
習主席深刻指出:“只有基層黨組織堅強有力,黨員發揮應有作用,黨的根基才能牢固,黨才能有戰斗力。”動態分散條件下,黨員自身作用進一步凸顯,黨組織通過教育管理,培養一支思想過硬、素質全面的黨員隊伍,對完成各項任務至關重要。將黨員個人的成才需要與組織肩負的使命任務結合起來,找到兩者的最大公約數,將會實現雙贏的目標。反之,忽視激勵約束的巨大效能,黨員個體就會出現思想消極等內在動力不足和組織觀念淡化等外在壓力不夠的癥狀,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明顯,部隊戰斗力和凝聚力將受到巨大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