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謀強,師桂英
(1.甘肅省臨洮縣龍門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甘肅 臨洮 730500;2.甘肅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龍門鎮位于臨洮縣城東部9 km處,總面積156 km2,轄17個行政村、132個村民小組,有耕地0.593萬hm2,主要種植馬鈴薯、黨參、玉米、蔬菜等作物。化肥和農藥作為農業生產中的重要生產資料,在改善土壤肥力、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提高農作物產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施肥不合理導致了土壤地力下降、作物品質下降;農藥使用存在用量大、不對癥等問題,導致農藥利用率偏低、對人畜不安全,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1]。雖然近年來對科學施肥和合理使用農藥越來越重視,農民也逐漸意識到科學合理施肥的好處,但在施肥和施用農藥過程中仍存在不合理之處。因此,如何科學施肥,合理施用農藥,促進種植業穩定健康發展,值得種植戶深思。
根據龍門鎮的耕地面積、農業生產水平、耕作制度、種植結構、栽培水平、施肥種類、施肥量、病蟲草鼠害發生種類及防治方法等進行科學調查。主要采用抽樣調查方法,抽樣技術采用分組隨機抽樣。具體方法:東二十里鋪村12個社,每個社隨機選擇8戶農戶,共計調查96戶農戶;東三十里鋪村選擇6個社,每個社10戶農戶,共計調查60戶農戶。通過田間調查、入戶走訪,逐戶實地調查農戶有機肥和化肥施用種類、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時間及農藥施用種類、配制方法、施用習慣、施用量等。調查的農戶主要種植馬鈴薯、玉米、蔬菜、黨參等。
2.1.1 有機肥施用情況 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是無公害蔬菜施肥的基本原則之一。影響農戶施肥行為的因素有多種,包括受教育程度、性別、年齡、社會因素、家庭收入、農戶認知等。本調查就有機肥施肥意識、肥料來源及有機肥種類等進行調查,結果表明:種植者對有機肥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認識不夠,有機肥投入不足。有55%的受訪者清楚種植作物時應少施化肥,多施有機肥;僅有17%的受訪者經常購入有機肥施用;69%的受訪者施用的有機肥僅限于自家糞肥,主要有人糞尿、羊糞、牛糞、豬糞等,其構成見圖1;僅有3%的受訪者知道可通過秸稈還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受訪者有機肥施用情況見圖2。

圖1 受訪者農家肥構成

圖2 受訪者有機肥施用情況
2.1.2 常規化肥施用情況 科學施用化肥是無公害蔬菜生產的重要技術環節,尤其合理控制氮肥施用量是控制蔬菜硝酸鹽、亞硝酸鹽污染的根本措施[1]。本調查就化肥施用方法、施用量、氮肥施用技術及磷鉀肥施用技術等進行調查。結果表明:群眾對過量施用氮肥會造成土壤污染基本沒有認識,選擇的氮肥、磷肥種類單一,普遍喜好用尿素作為氮素,對于過量使用尿素會導致作物貪青、抵抗力降低及降低磷鉀肥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等的認識不足,對于鉀肥的了解及應用不夠。受訪者中34%的農戶不知道過量施用氮肥會造成土壤污染,51%的農戶僅以尿素為氮素來源,57%的農戶僅以過磷酸鈣為磷素來源,氮素和磷素的施用情況見圖3、圖4。受訪者中61%的農戶根本不了解鉀肥,25%的農戶了解鉀肥,只有14%的農戶很了解鉀肥且經常施用。

圖3 受訪者氮素施用情況

圖4 受訪者磷素施用情況
2.1.3 其他肥料施用狀況 生物菌肥可提高有益菌群的活性和作物抗病性,阻止病原菌入侵,改良土壤,調節土壤pH值,促進作物生長,改善農產品品質。施用微量肥料可顯著提高土壤中堿解氮和速效磷的含量,促進植株對氮、磷、鉀的吸收積累,有利于增加產量[2]。本調查結果表明:受訪者中85%的農戶在作物栽培過程中不施微肥,對微肥的作用及使用方法不了解;14%的農戶偶爾施用微肥;只有1%的農戶經常施用微肥。受訪者中70%的農戶根本不了解生物肥;僅有9%的農戶很了解生物肥,并在作物栽培中經常施用。
2.2.1 農藥種類及選擇標準 受訪者施用的農藥為殺蟲劑(55%)、除草劑(31%)、殺菌劑(12%)、殺鼠劑(2%)。農戶選擇購買農藥時最注重農藥防治效果和價格,而選擇毒副作用低、殘留少的農藥的意識淡薄,54%的受訪者在選擇農藥時首先考慮藥效和價格,45%的農戶能接受毒副作用低、殘留少、價格高的農藥。
2.2.2 農藥安全施用情況 本調查就農藥施用方法、施用次數、施用濃度及安全間隔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調查農戶施用農藥不規范,僅有41%的農戶嚴格按照說明書施用農藥,35%的農戶憑借經驗施用;24%的農戶參考別人的施用方法。對于農藥施用次數,僅有34%的農戶很重視,44%的農戶會考慮,22%的農戶無所謂;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用藥次數較少,整個生育期用藥1~2次;辣椒、黃瓜等蔬菜作物病蟲害較多,整個生育期用藥3~4次。56%的農戶嚴格按照說明書稀釋農藥,22%的農戶稀釋農藥不太嚴格遵守說明書,16%的農戶稀釋農藥比較隨意,6%的農戶稀釋農藥非常隨意。
農藥安全間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藥至作物采收時的天數[3],即收獲前禁止使用農藥的天數。本調查對施用農藥是否重視安全間隔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47%的農戶很重視農藥安全間隔期,44%的農戶會考慮農藥安全間隔期,9%的農戶對農藥安全間隔期無所謂。
王永強等[4]研究表明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影響農藥配比,受教育程度越高,按照標準配比農藥的概率越大。黃祖輝等[5]認為受教育程度對施藥間隔有影響,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農戶更易遵守施藥間隔期,施藥之前也更關注說明書。從本次調查情況來看,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從事農業生產的較少,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群體為婦女及年齡45歲以上人群,學歷普遍為初中或小學,學歷低、學習能力差,對新方法、新技術的接收能力有限,科學種田、科學用藥的意識較淡薄。
受經濟、地理等因素的限制,西北山區的農戶科技水平低,種植管理比較粗放,對作物需肥規律及肥料特性的認識不足,受種植習慣影響農戶對施肥技術和肥料的認知不易改變,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施肥技術推廣應用較少,沒有認識到農藥交替施用可減緩作物產生抗藥性的速度。
近年來,相關部門比較重視技術培訓,組織了大量人員進行播種、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技術培訓,但培訓大多為室內授課,培訓方式單一,培訓工作缺乏連續性。通過實操或田間對比試驗進行后續跟蹤的培訓較少,導致培訓效果不明顯、培訓效率低,達不到預期目的。
農資市場監管不到位,有些農資經營者為了追求利益,對農資的質量、功效、使用范圍做虛假宣傳,任意夸大肥料及農藥的功效、用途,誤導消費者。調查中發現個別經營者誤導群眾將生長調節劑作為微肥使用,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
農戶普遍缺乏科學施肥意識和知識,盲目施肥、隨意施肥、過量施肥、偏施化肥、過量施用氮肥等不科學施肥現象比較普遍。農業技術培訓過程中要注重培訓化肥農藥的施用方法,規范農戶用藥行為,以視頻、圖片、實例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告知農戶過量施用化肥農藥對人體和環境的危害,引導農民生產無公害農產品,減少環境污染。
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堅持“高產、優質、經濟、環保”施肥理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有機肥及菌肥施用技術、大量元素肥料與微肥配合施用技術等,實現平衡施肥。推廣施用生物農藥,禁止施用高毒、劇毒、高殘留或致癌、致畸、致突變農藥。大力推廣物理防治技術,如應用趨光燈、粘蟲板誘殺,應用防蟲網隔離等,保持農田土壤養分平衡,提高肥力,減少化肥及農藥用量,防止化肥農藥殘留對農產品和環境造成污染,實現節本增產和安全生產。
通過培養化肥農藥減量施用示范戶,及時總結經驗、培育典型,以點帶面、多點開花,形成示范效應,全面推進化肥農藥施用雙減工作,為糧食安全和產業振興提供安全保障。當前西部落后鄉村的農業生產者主要為老年人和婦女,普遍存在年齡偏高、文化素質偏低的現象,接受新鮮事物和新技術的能力不足、意愿不強烈,相關部門要經常組織其實地觀摩樣板田建設,使其直觀感受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的應用效果及科學種田帶來的收益,進而提高其科學施用化肥農藥的意識,全面促進化肥農藥減量施用,推動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在市場需求和種植利益的驅動下連作種植已成為常態,土壤養分失衡、土壤鹽漬化、微生物群落失衡、病蟲害加重等問題突出,導致作物減產、品質降低。同時農戶為了減少連作造成的不利影響,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形成了惡性循環。為切實減少連作障礙造成的危害,須合理輪作,積極推廣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輪作、草田輪作、禾豆輪作等輪作模式,提高土壤肥力,減輕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