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統戰
(甘肅省天水市農村經濟指導服務中心,甘肅 天水 741000)
清水縣轄18個鄉(鎮)260個行政村1028個自然村,全縣總面積2012 km2,總人口33.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4萬人。人口居住分散、土地貧瘠一直是制約清水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問題。近年來,清水縣以脫貧攻堅為統領,以產業建設為基礎,狠抓農民合作社轉型升級,規范發展,發揮引領示范帶動作用。截至2020年底,全縣創建各類農民合作社1020家,實現了中藥材、禽蛋奶、牛羊、蔬菜、糧油、果品、農機服務等產業的全覆蓋。創建各級示范社177家,聯合社33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4家,省級示范社12家,市級示范社43家,縣級示范社118家。
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總結,清水農民合作社發展模式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形成了上接市場、下聯農戶、帶動基地的產業鏈聯結機制。
清水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境內豐富的森林資源、濕潤的季風氣候使這里生長了品種多樣的蜜源植物,為清水養蜂產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清水縣委、縣政府整合產業扶貧資金650多萬元,推出“萬箱蜜蜂扶千戶精準脫貧行動”項目發展中蜂產業,引導一批懂管理、會經營、掌握農業技術的“土專家”、返鄉青年,培育和組建了聯系緊密、生產效率高、輻射面廣的農民合作社,示范引領農戶加入農民合作社從而增加收入。程永峰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建中蜂養殖基地2個,種王繁育基地1處,養殖蜂群1000余群,發展社員42戶,帶動40戶建檔立卡戶發展中蜂養殖,戶均年度分紅640元以上,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清水縣充分發揮村基層黨員、黨組織作用,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圍繞農村集體產業經濟這一主題,推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黨社聯建”產業發展模式,吸納本村農戶到合作社務工,帶動股份經濟合作社和脫貧戶增加收入。土門鎮梁山村屬于典型的黃土高原地區,土地資源豐富,適合農作物種植和畜牧養殖。近年來,梁山村結合村情實際,成立了黨支部領辦的“黨社聯建”梁山村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飼養育肥牛和基礎母牛、種植糧飼兼用玉米、發展訂單農業來強化集體經濟,幫助農民脫貧致富。2018年合作社利用縣級財政補助資金25萬元和村集體自籌20萬元發展種養殖產業,建設了牛舍、干草棚、青儲池等配套設施,購進了育肥牛32頭,購買了化青貯打包機、粉草機、清糞車、電動消毒機等設備。合作社主要以犢牛出售和淘汰母牛及玉米種植出售為收益。最初養殖育肥牛32頭,年出欄牛犢15頭,經過3年的發展壯大,到2021年5月共飼養育肥牛和基礎母牛54頭,種植糧飼兼用玉米33.6 hm2,新建飼草基地66.67 hm2,覆蓋農戶224戶,預估年收益可達到50萬元,可為農戶支付工資和社員分紅32.5萬元,村集體積累資金7.5萬元,合作社留存10萬余元作為合作社后續發展資金,進一步增強了“黨社聯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合作社的持續發展能力。
作為農業產業大縣,清水立足半夏、花椒、蘋果、核桃、高原夏菜等優勢產業,不斷完善政策支持體系,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向產加銷一體化發展模式延伸拓展,建立健全由農戶等多方參與的新型綜合性經營主體利益分配機制。縣委縣政府基于小農戶分散經營和部分農業企業只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帶動能力不足的特點,成立了清水縣農發公司,下設種植、養殖、農機農資、產品推廣銷售等多個子公司,吸納各鄉(鎮)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戶等主體共同參與公司經營。農發公司投資855萬元,采取“1+4”和“1+3”2種模式,并延伸產業鏈條,吸納300多人就業,確保了農戶生產的農產品獲得好的收益,還為農民閑時提供了就業渠道。縣、鄉兩級政府引導農業龍頭企業或合作社通過與多方主體發展訂單農業,承接財政扶持項目、農業新品種推廣,鼓勵農戶將六大產業補助資金入股農業龍頭企業或合作社,小農戶獲得企業收益分紅,龍頭企業、合作社等主體為小農戶提供貸款擔保或資金支持,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精準對接,規避了小農戶的生產經營風險。
清水縣積極引導合作社通過勞動合作、資本合作、土地合作等多種途徑,采取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廣泛吸納不同類型合作社組建聯合社。聯合社通過整合成員社的資金、設備、技術等優勢資源,搭建電商平臺和農產品營銷網絡,建立專業化服務團隊,為成員社和農戶提供果園托管、代耕代種、農機服務、統防統治、農資供銷、倉儲物流、技術培訓等全方位的服務,形成了優勢互補、互幫互助、成果共享的新格局。該縣金欣果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由金果果品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神農病蟲防治農民專業合作社等31家合作社共同出資,按照“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注冊成立,注冊資金1400萬元。聯合社輻射2個縣(區)、10個鄉(鎮),帶動社員1460余人。2020年金果果品合作社通過天貓銷售蘋果525 t,實現收入324.7萬元。
清水縣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社技術優勢集中、示范引領強的優勢,積極探索推廣“產業發展+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產業發展+撂荒地整治”等循環農業模式,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依托甘肅省社科院投資39.76萬元建設的黑木耳基地組建合清水縣隆輝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規模化、標準化的連片種植基地,吸納111戶(建檔立卡戶94戶)農戶入社,2020年實現經營性收入21萬元,戶均增收2210元;強輝合作社采取“基地繁育+分散飼養”模式,種植飼草玉米86.67 hm2、苜蓿6.67 hm2,牛360頭,吸納社員136戶,為社員統一提供生產資料、技術培訓、疫病處置、生產物資的交易等服務,2020年實現收入52萬元。合作社通過為成員提供種養殖技術服務、指導社員(農戶)發展木耳、玉米、苜蓿、牛、羊等產業,既解決了土地撂荒問題,又實現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還田,打通了循環農業產業鏈條,實現生產基地化、專業化、標準化的產加銷目標,達到有效抵御市場風險和以強帶弱的致富效果,讓更多群眾特別是因病致貧群眾共享基地發展成果,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清水縣為了確保小農戶在不流轉家庭承包地的現實條件下,實現穩定增產增收,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良性發展,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積極探索面向小農戶開展的耕、種、防、收農業經營托管服務新模式,不斷完善相關支持政策,針對農作物品種和生產中的服務需求,指導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多種生產托管服務,探索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多元服務組織體系,為小農戶提供有效穩定的土地托管、耕種、植保、采收等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引領帶動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清水縣東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2017年注冊成立,吸納社員482戶,擁有旋耕機、果園開溝施肥機及植保器械等農機具121臺件,為社員和農戶統一引進新品種,統一物資和農機具調配,提供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形成耕、種、防、收農機一體化的農業高產高效作業模式,實現了合作社由松散型服務逐步向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緊密型服務轉變。2019年該社農機作業面積0.07萬hm2,為社員帶耕帶種34.89 hm2,帶動農戶種植蘋果、小麥、玉米等農作物200多hm2,統購統銷收入460萬元,每戶分紅1.2萬元。2020年農機作業面積333.33 hm2,為社員帶耕帶種34.89 hm2,統購統銷的收入500萬元,分紅1.6萬元。
以中央專項巡視反饋合作社“大水漫灌”問題整改為導向,著力對全縣合作社開展整改規范提升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縣農民合作社運營規范的有208家,運營較規范的有325家,運營一般的有345家,未運營的有142家,注銷吊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有52家,全縣規范化率為52.25%。
2018年落實貧困村農民合作社全覆蓋補助資金645萬余元,補助全縣84個貧困村86家新建合作社;2019年整合涉農資金760萬元,重點扶持20家聯合社和70個未脫貧貧困村農民合作社發展,每家聯合社補助10萬元、合作社補助8萬元;2020年整合1140萬元扶持發展較好、扶貧能力強的合作社114家,每社補助資金10萬元,用于購置農機具和發展特色產業,進一步提升合作社產業規模,促進合作社規范化運營。
按照省、市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輔導員的安排部署,結合縣域合作社發展實際,分別對全縣120名合作社輔導員集中進行了2期培訓。同時,積極謀劃、對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落實省政府“萬人培訓計劃”,圍繞合作社法律法規、市場營銷、財務管理、農業實用技術、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等內容,分批次對合作社理事長和財務人員開展集中培訓。通過集中培訓,全面提升了合作社輔導員指導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的能力,增強了合作社負責人經營好合作社的信心,提高了合作社規范化運行和管理水平。
清水采取縣、鄉、村3級聯動,縣級輔導員包鄉、鄉級輔導員包社的責任包抓體系,依托縣域產業發展布局指導組建注冊合作社,并根據合作社發展運營質量和層次,在完全尊重領辦人和社員意愿的情況下,引導各類合作社進行聯合抱團發展。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無縫對接,按照“四級”示范社評定標準,深入推進合作社示范創建活動。加大對“掛名社”“家庭社”“僵尸社”等合作社的整改重組和轉化升級,尤其對各級示范社、享受財政補貼資金合作社加大了監測力度,對發現的問題面對面開出整改通知,限期整改。從2020年6月開始,發放整改通知213份,有力地促進了清水縣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為下一步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規范提升整縣試點工作打下了基礎。
從近些年清水縣農民合作社發展實際看,還存在部分基層干部、村兩委、種養大戶為爭取項目享受優惠政策、為完成基層政府任務指標創建合作社的情況,利益聯結不緊不實,合作社經濟效益欠佳,產業同質化嚴重,合作社經營人才匱乏、金融創新支持不夠,個別因資金持續投入不足、經營不善、資金鏈斷裂,導致核心成員棄社而去,合作社成為“休眠社”。
培育壯大農民合作社是新時期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載體,要立足縣域產業發展實際,突出抓好中央和省市有關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推動合作社向高質量發展。
一是加強合作社輔導員隊伍建設管理。持續加大合作社輔導員隊伍建設力度,擇優選聘一批專、兼職輔導員,進一步充實工作力量,優化隊伍結構。確保每個合作社至少有1名鄉、村級輔導員定點指導,著力構建覆蓋市、縣、鄉、村的輔導員隊伍體系。采取任職培訓、專題培訓、現場培訓、調訓等方式,加強對合作社輔導員的培訓,幫助其提升履職能力。二是指導合作社完善章程,健全制度,嚴格依法辦社、依章辦事,按照主營產業設置會計賬簿,進行會計核算,建立成員賬戶,定期公布財務狀況,年終盈余按股金額和交易額相結合統籌分配,增強合作社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按照“啟動發展、逐步規范、梯次推進”的原則,支持合作社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經營條件,推進生產體系標準化的建立,提升設施裝備服務社員的能力。鼓勵合作社開展統一原料采購、品牌包裝、物流配送、電子商務、財務代理、項目規劃、技術推廣和培訓等服務,不斷增強合作社的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和帶動能力。
一是繼續加大對合作社領辦人、鄉村種養能手、合作社輔導員的培訓力度,并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介(快手、抖音)對合作社政策、典型進行宣傳推介。二是每年從財政整合涉農資金中安排一部分資金作為合作社產業發展資金,對發展產業成效顯著的合作社進行扶持,激勵和引導合作社同農戶對接,發展產業,增強農民群眾持續增收致富能力。三是鼓勵科技人員、農業技術人才、大學生村官到社任(兼)職。制定優惠措施,支持高校畢業生、退轉軍人、返鄉農民工到合作社就業或領辦創建合作社,為合作社發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撐。四是發揮縣域特色產業優勢,培育壯大特色主導產業,鼓勵合作社申請“三品一標”認證,建設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增強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一是對享受財政資金補助的合作社,制定監督考核辦法,探索財政資金投入與合作社帶動農戶數量和社會效益有效掛鉤補助新模式;用足用活財政扶持資金,選擇產業特色明顯、市場開拓前景較好、內部管理規范的合作社,在政策、資金、技術指導和服務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樹立一批帶動性強、運行規范的先進典型,充分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二是結合“三變”改革和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進一步建立完善“民主公開、服務社員”的運行機制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鼓勵農戶以土地經營權、林權、資金、勞動、技術、產品等要素入股合作社,吸引更多農戶加入合作社,為加快產業發展、創新財政支農方式搭建載體,確保社員(農戶)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