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如男 馬 維
(常熟理工學院紡織服裝與設計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鹵胺化合物的殺菌效率高,殺菌效果長效而穩定,并且對人體十分安全,對環境友好。其中,硅烷鹵胺化合物因其反應性強、易保存等優點廣受研究者青睞。張萌等人采用三嗪類鹵胺化合物對染色棉織物進行整理,抗菌效果良好,但是抗菌劑整理過程中鹽使用量較高,且相應的鹵胺前驅體需現用現制,存在易變質的問題。
基于此,本課題首先選擇耐氯漂性能較好的還原染料浸染原棉織物,繼而使用硅烷類鹵胺前驅體5,5-二甲基-3-(3’-三乙氧基硅丙基)海因聚合物(PSPH)對染色后的棉織物進行抗菌整理。探究PSPH含量對用還原棕BR染色的棉織物上活性氯含量的影響,優化實驗工藝;采用掃描電子顯微鏡、紅外光譜儀對所制備的樣品進行表征;探究抗菌有色棉織物的抗菌性能及斷裂強力。
織物:純棉織物(15×15tex,524×284/10cm。
實驗儀器:SYC-2A型雙功能水浴恒溫振蕩器,YG026D型多功能電子織物強力機,SW-12D型耐洗色牢度試驗機,NICOLET NEXUS 470型紅外光譜儀(,S-4800型掃描電子顯微鏡。
實驗試劑:5,5-二甲基海因,3-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百靈威科技有限公司),氫氧化鈉、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鹽酸、還原棕BR、保險粉、次氯酸鈉、硫代硫酸鈉、硫酸、碘化鉀(國藥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2.2.1 硅烷鹵胺聚合物前驅體5,5-二甲基-3-(3’-三乙氧基硅丙基)海因聚合物(PSPH)的合成
根據已報道文獻制備鹵胺化合物前驅體PSPH。將5,5二甲基海因(12.81 g)、氫氧化鈉(4.16 g)及乙醇(100 mL)混合,冷凝回流至溶液澄清透明。旋轉蒸發去除溶劑,將產物放入45℃真空烘箱干燥。海因鈉鹽中加入100 mL N,N-二甲基甲酰胺及等摩爾質量的3-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充分混合均勻后,將混合物轉移到95℃的油浴鍋過夜反應。旋轉蒸發去除溶劑,將體積比為1:2的水/乙醇混合溶液加入所得到的體系中,使用稀鹽酸將所得溶液的pH值調為4。將混合物進行時長為6 h的回流反應后蒸發去除溶劑,最終得到目標產物PSPH。
2.2.2 還原染料對棉織物的隱色體浸染工藝
本次實驗主要采用了還原染料中的還原棕BR對棉織物進行染色。稱取一定質量的原棉織物,將還原棕BR(2%,owf)、保險粉(20 g/L)、氫氧化鈉(15 g/L)依次放入燒杯中,按照浴比1:30加水至染浴的全浴量,封上保鮮膜水浴還原10分鐘。將棉織物用自來水浸潤后擠干投入染液中,在60℃條件下恒溫水浴振蕩40 min進行染色,在染色過程中經常攪拌,染色結束后取出棉織物,攤開在空氣中氧化10 min,待氧化均勻后水洗、皂煮、水洗、烘干,得到還原染料染色棉織物(Dyed cotton)。
2.2.3 鹵胺前驅體PSPH整理染色棉織物工藝
按需稱取一定質量的染色棉織物,按照織物重量稱取20%-80%(owf)的PSPH放入體積比為1:1的乙醇與水的溶液中,超聲加速溶解,得抗菌整理液,充分攪拌整理液按照浴比1:50放入染色棉織物,60℃條件下超聲浸泡30 min后取出棉織物,放入烘箱中100℃烘40 min即得PSPH整理棉織物(Dyed cotton/PSPH)。
2.2.4 PSPH整理棉織物的氯化
稀釋商用次氯酸鈉溶液至活性氯含量為2g/L,將氯化液pH調節至7左右,充分攪拌后放入上述經染色、抗菌整理的棉織物進行氯化1 h,取出后用自來水進行沖洗,放入烘箱中45℃烘干,取出織物即得氯化后PSPH整理棉織物(Dyed cotton/PSPH-Cl)。
2.3.1 氯含量滴定
稱取0.05 g Dyed cotton/PSPH-Cl,用剪刀剪碎放入含5 mL去離子水的小燒杯中,加入約0.5 g碘化鉀,充分攪拌并滴入3 mL煮沸后的淀粉水溶液,溶液由淡黃色變為深紫色,加入稀釋后的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0.001 N)進行滴定,當溶液由深紫色變至透明無色時停止滴定。
2.3.2 掃描電鏡(SEM)測試
分別準備cotton、Dyed cotton/PSPH、Dyed cotton/PSPH-Cl若干塊,在掃描電鏡下觀察織物表面形態,放大倍數為2000倍。
2.3.3 紅外光譜(FT-IR)
分別準備cotton、Dyed cotton/PSPH、Dyed cotton/PSPH-Cl,進行全反射紅外測試,測試掃描范圍為500~4000 cm-1,掃描次數為16次。
2.3.4 斷裂強力測試
根據GB/T3923.1-1997《紡織品織物拉伸性能第一部分:斷裂強力與斷裂伸長率的測定條樣法》對cotton、Dyed cotton/PSPH、Dyed cotton/PSPH-Cl進行強力測試,將各織物試樣裁剪為20×5 cm大小,每個試樣的徑向、緯向各裁剪5個試樣,使用電子織物強力儀測試各試樣的斷裂強力,取平均值。
2.3.5 抗菌測試
根據AATCC標準檢測方法100-2004,準備若干塊樣品尺寸為2.54×2.54 cm的cottonDyed cotton/PSPH、Dyed cotton/PSPH-Cl。在三種織物上分別接種濃度為2.02×106 CFU/sample的大腸桿菌O157:H7和濃度為2.40×106 CFU/sample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接觸一定時間后在37℃的條件下恒溫培養24h,然后計算細菌菌落的數量,計算所測試樣的抗菌率。
在浴比1:50、PSPH整理溫度60℃、氯化時間1 h條件下,探究PSPH濃度對Dyed cotton/PSPH-Cl的活性氯含量的影響。所測織物表面活性氯含量隨著PSPH濃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加,當PSPH濃度為30%(owf)時,測得織物表面活性氯含量為0.24%,PSPH濃度為40%(owf)時,織物表面氯含量增加至0.34%,但是當PSPH濃度達到40%(owf)時氯含量為0.46%,增加趨勢趨于平緩,這是由于棉纖維上可供反應的位點是有限的。考慮到生產效率和成本,選擇PSPH濃度為40%(owf)為最佳工藝。
3.2.1 掃描電鏡(SEM)表征
采用掃描電鏡觀察cotton、Dyed cotton/PSPH、Dyed cotton/PSPH-Cl的表面形貌。由圖1可以看出原棉織物表面較為干凈,呈現為天然扭曲狀,經PSPH整理后的染色棉織物表面粗糙,附著了一層膜狀物質,與原棉織物表面形貌存在很大差異,氯化后的染色棉織物表面附著物質未消失,這說明PSPH成功被整理到棉織物上。

圖1 SEM表面形貌
3.2.2 紅外(FT-IR)表征
采用傅里葉紅外變換光譜儀對cotton、Dyed cotton/PSPH、Dyed cotton/PSPH-Cl進行紅外表征,相較于原棉織物,經PSPH整理的染色棉織物在1665 cm-1處出現新的紅外吸收峰,這是鹵胺結構中C=O鍵產生的振動吸收而引起的,說明PSPH成功地接枝到了棉織物上。氯化后該峰偏移至1697 cm-1處,這是由于氯化后PSPH上N-H鍵變為N-Cl鍵,Cl+的親電誘導作用導致與其相鄰的N原子電子云密度降低,導致C=O力常數變大,紅外吸收峰向高波數方向移動至1697cm-1。
3.2.3 斷裂強力測試
在最佳工藝下測試cotton、Dyed cotton/PSPH、Dyed cotton/PSPH-Cl的斷裂強力和伸長率。測試得出原棉織物的經緯向的斷裂強力分別為631 N和334 N,經過PSPH整理后的染色織物斷裂強力有所下降,經向、緯向斷裂強力保留率分別為83.5%和89.8%。相較于前面兩組數據,氯化后棉織物的經緯向斷裂強力再次下降至492N和285N,這是因為次氯酸鈉具有氧化作用。
3.2.4 抗菌測試
對最佳工藝下得到的氯化后的PSPH整理染色棉織物進行抗菌能力測試,結果見表1。可以看出,原棉織物在接觸細菌30 min后,大腸桿菌O157:H7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對數值均有減少,這主要是由于棉織物表面具有親水性,粘附了部分細菌而非殺滅。PSPH整理的染色棉織物在相同的接觸時間內,大腸桿菌O157:H7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分別減少了0.47 log和0.23 log。氯化后的織物對菌株的殺滅活性較高,接觸時間10 min后,Dyed cotton/PSPH-Cl表現出明顯的抗菌行為,抗菌率均達到了100%,推測這可能是由于N-Cl鍵帶有部分正電荷,能夠使細菌細胞壁破壞、酶泄露,進而導致細菌死亡,上述結果表明氯化后的PSPH整理染色棉織物具有高效的抗菌性能。

表1 PSPH整理染色棉織物的抗菌性能
(1)工藝條件:還原染料染色浴比1:30,PSPH濃度40%(owf),PSPH整理浴比1:50,整理溫度100℃,氯化pH值=7,氯化時間1 h,所制得抗菌染色棉織物氯含量為0.34%。
(2)測試結果:氯化后織物的經向緯向斷裂強力保留率分別為83.5%和89.8%,說明鹵胺與抗菌染色棉織物之間形成的共價鍵具有較好的穩定性,氯化前后的斷裂強力較原棉織物有所下降;抗菌測試結果表明其具有優良的殺菌性能,可以在10 min接觸時間內殺死100%的大腸桿菌O157:H7和金黃色葡萄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