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虹飛 彭佳佳
(常熟理工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1.1.1 色彩樣本來源
凱曼洛女裝品牌在時裝設計中多用莫蘭迪色,調研其歷年發布的莫蘭迪色卡及在女裝內外裝上的運用,并運用線上問卷篩選出部分單色樣本,并采用RGB色彩模式表征各種顏色,各單色及RGB值,如下表1。

表1 單色樣本RGB值
1.1.2 主色樣本確定
將單色樣本按照紅色系、橙黃色系等色系進行樣本歸類,并用線上調查的方法選出各色系最受歡迎的色,且作為主色樣本,最后得出主色樣本為暗洋紅、杏黃色、暗海綠、鳧藍色、鐵線蓮紫。
1.1.3 刺激圖制作
將各主色按照同類色原則、類似色原則、互補色原則等色彩對比方式選擇副色,并繪制大量刺激圖。除去生活中不常見刺激圖,如“霧玫瑰色+倩碧色”,選出最具有代表性的33個樣本,如下圖1。

圖1 內外裝配色刺激圖
本案例廣泛搜集了服裝類雜志、書籍中的服裝色彩傾向度感性形容詞,同時,將分好類的樣本在小范圍內進行了詢問,最終得出出現頻率最高的形容詞:平淡的-俏麗的、單調的-豐富的、固定的-百搭的、老成的-青春的、古典的-摩登的、沉重的-輕快的、平靜的-活躍的、冷淡的-溫暖的,共8對。
采用7級量表設計線上調查問卷,將19-27歲之間的女性消費者作為調查對象。女性消費者根據直覺對問卷中的33個刺激圖進行主觀評價。“-3”是非常偏向左邊感性詞、“0”是中立不偏、“3”是非常偏向右邊感性詞。
將問卷結果導出,共計回收問卷217份。去除不合格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00份,回收率為92.1%,用spss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信度分析,經檢驗KMO取樣適切性量數為0.805,說明問卷信度較高。
由表2可知,無論是內裝或是外裝運用了飽和度較高的暖色會給被測者帶來一種俏麗的情感,反之會給予穩重感;內裝飽和度高于上裝會給人更加俏皮的印象,反之則更休閑。

表2 不同色彩搭配的樣本的感性印象平均值
通過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得到公因子方差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8對形容詞對的公因子方差均大于0.5說明在因子分析時8對形容詞有效。倒數第一個變量“單調的-豐富的”的共同度為98.0%,表明變量中大部分信息能夠被因子提取。

表3 不同色彩搭配的女裝公因子方差
主成分分析時只有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才能作為主成分,故在表4中,從8個因子中可以提取出2個主因子,并將感性形容詞詞對分為2組。2個主因子的累積方差貢獻率為68.293%,對因子解釋的損失較少,所以這2個因子可以概括試驗中形容詞對的大部分信息,達到數據降維目的,能夠較好地解讀女性對內外裝配色的感性需求。

表4 總方差解釋
如圖2貢獻量碎石圖所示,圖中橫坐標為因子數目,從圖中可以看出,前2個因子坡度線較陡,第三個因子之后開始變平坦,因此選取前兩個因子作為主因子,結合表分析:只有前2個因子特征值大于1,且累計占總特征值68.293%,此次因子分析的效果較理想。

圖2 碎石圖
旋轉后的因子載荷量絕對值越大,對應變量與因子的關系就越近,因子貢獻也越大。由表5可知,“古典的-摩登的、沉重的-輕快的、老氣的-青春的,平靜的-活躍的”4對形容詞對在第1個因子上有較大的載荷,根據這四對感性形容詞的含義定義為“氣質因子”。“冷淡的-溫暖的”變量在第二個因子處的載荷量達到了0.970,是在第二處因子中處于有較大的載荷,定義為“個性因子”。

表5 旋轉后的成分矩陣a
通過均值分析,得出不同配色方案給予的不同的色調心理。冷色調配色賦予服裝純潔清新之感覺,適合于春季游玩和夏季穿著;明色調、暖色調配色賦予服裝溫暖之感,適合冬天穿著;淡色調配色賦予服裝溫婉恬靜之感,適合在日常穿著;暗色調配色,賦予服裝成熟穩重之感,適合于正式場合穿著;白色調和灰色調的運用賦予服裝氣場,多用于職場配色。
通過因子分析,得出消費者心理與感性因子相關性,在女性對內外裝配色的感性評價主要包括“氣質因子”和“個性因子”。此外我們可以結合現代設備設計女內外裝配色系統,方便消費者能夠直觀找到合適的內外裝配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