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麗婷 李 蔚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紡織服裝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載體,是支柱產業、基礎產業、優勢產業。經過技術改造、智能升級,紡織服裝產業仍將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高職服裝專業教育的落腳點是為轉型升級中的企業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區域經濟長效發展服務。
當前服裝企業在人力資源儲備中,仍然存在著一線崗位員工職業素養偏低、文化程度不高、學習能力偏弱的現實狀況,急需突破“服裝制造”向“服裝智造”的人才培養瓶頸。在開展企業調研中,獲知服裝企業普遍存在著提升企業管理層職工、技術骨干、一線員工的學歷層次和能力素養的需求。
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要主動適應國家和地區的需要,專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樹立緊跟意識,把握住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風向標”。2019年,我院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率先協同校企合作型企業華利達服裝集團開展面向社會招收全日制學歷教育班學生,為產業升級轉型儲備智力資源。目前,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社招共計兩屆、102名學生。
但在面向社會招生的服裝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主要為:如何解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短缺的供需矛盾?如何解決生源對象學習維度多元化的問題?如何解決非傳統生源的培養渠道受限問題?
面向社會招生的高職教育要實現向企業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迫切需要在生源需求、數量規模、資源布局、質量水平、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系統性研究[2],基于非傳統生源學情的科學分析,形成更具靶向性的面向社會招生的服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真正體現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促進每一類學生充分發展的意義和價值。
本次調查的對象主要是針對我院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社招生源共計兩屆、102名學生。
采用線下問卷的調查方式,調查和分析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社招生源需求、資源布局、學習能力等系列問題,從而對社會招生的服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和完善。
針對我院兩屆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社招生源,收回有效問卷75份。
經過調查問卷的統計與分析,社會生源中有53.33%的人在40-50歲年齡段,說明在服裝企業中,這個年齡段的員工文化程度不高,如圖1所示。

圖1 生源的年齡段
經過調查問卷統計與分析,92%的學生有服裝從業經歷,其中70.67%的學生有5年以上服裝從業經歷,如圖2所示。但只有29.33%的的學生有服裝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說明學生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的意識不夠,同時也說明企業沒有組織員工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的途徑,如圖3所示。

圖2 服裝從業經歷圖

圖3 職業資格證書
經過調查問卷統計與分析,有53.33%的學生是從所在單位宣傳中獲知全日制學歷教育有面向社會招生的信息,24%的學生是從其他途徑獲知。一方面說明學生獲知提升學歷信息的渠道比較單一,另一方面說明企業已經在人才培養方面遇到瓶頸,希望通過全日制學歷教育提升企業管理層職工、技術骨干、一線員工的學歷層次和能力素養,如圖4所示。

圖4 獲知社會招生的途徑
經過調查問卷統計與分析,學生接受全日制學歷提升的最主要目的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30.67%的人是為了提升學歷;26.67%的人是在工作中發現沒有知識技能很吃虧,因工作所需而讀書;22.67%的人是為了提升學歷修養,如圖5所示。

圖5 接受學歷提升的最主要目的
經過調查問卷統計與分析,有65.33%的學生希望在周末和晚上開課。周末和晚上開課不影響白天的正常工作,這樣可以工作和學習兩不誤,如圖6所示。學生學習的形式有兩種傾向性,36%的學生希望采用全面線上學習的形式,33.33%的學生希望采用線上和面授相結合的學習形式,如圖7所示。

圖6 傾向的學習時間

圖7 傾向的學習形式
經過調查問卷統計與分析,77.33%的學生喜歡使用手機學習,32%的學生喜歡使用筆記本電腦學習,24%的學生喜歡使用臺式電腦學習,12%的學生喜歡使用IPAD學習。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手機人手一個,且方便攜帶,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如圖8所示。

圖8 喜歡的學習方式
經過調查問卷統計與分析,62.67%的學生具備辦公自動化設備的使用能力,17.33%的學生能夠熟練使用辦公自動化設備,有1.33%的學生完全不具備辦公自動化設備的使用能力,如圖9所示。其中學生比較熟悉的學習工具主要集中在QQ、騰訊會議、騰訊課堂、釘釘、企業微信,如圖10所示。

圖9 辦公自動化使用能力

圖10 學習工具的熟悉度
經過調查問卷統計與分析,只有1.33%的學生熟悉智慧職教平臺,5.33%的學生熟悉微智庫平臺,22.67%的學生熟悉超星平臺,48%的學生熟悉中國大學生慕課平臺。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并不了解學校上課常用的線上資源平臺,如圖11所示。

圖11 熟悉的資源平臺
經過調查問卷統計與分析,其中有54.67%的學生希望能加強專業基礎知識,42.67%的學生希望能加強專業實踐能力,40%的學生希望能提高計算機使用能力,36%的學生希望能加強組織管理能力,34.67%的學生希望能加強人際溝通能力。由此可見,由于現在服裝企業處于從生產制造轉向智能制造的轉型升級階段,學生希望通過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技能水平和能力素養的提升,能更好地勝任現在的崗位,成為企業在生產、技術、管理等方面的中堅力量,從而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如圖12所示。

圖12 希望加強的知識能力
通過對非傳統生源的基本信息、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等方面進行調研和分析,幫助我們制定更具靶向性的面向社會招生的服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工需導向、工學融通”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寬基礎+多領域+強素養”課程模塊的設置[3],以及采用虛實比例適當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提供了有效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