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教師發展中心 董秋艷
地處江南魚米之鄉的紹興上虞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為更好地開發與利用縣域特有的、鮮活的教育資源,讓兒童在自然與開放的空間中自主、快樂地學習與發展,“小農場”專項活動順勢而生。本著“以評促建”的原則,我們以陳鶴琴“活教育”思想為引領,架構了一套適宜農場專項活動的評價體系,以期通過系統、科學的評估指引,助力幼兒園農場課程質量的提升,最終實現區域性“活教育”課程品質優質、均衡發展的追求。


依據影響農場課程建設質量的三大要素:環境創設、資源開發與利用、成果梳理與提升,我們從硬件設施、組織管理、組織實施、教師研訓、活動成效五個方面設置相應的評價標準(見圖1),幫助幼兒園管理者及教師用課程思維創設、實施以及評價農場活動。

圖1.幼兒園小農場專項活動三維評價體系結構圖
這樣的三維評價體系設計,我們力求凸顯:
1.盤活環境,保障活動需求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蘊含著重要的教育價值,是課程實施與推進的重要保障。陳鶴琴先生曾說:“凡是可以給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環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發展。”因此,我們首先確保場地設置、材料投放能滿足幼兒多樣化活動的需要。
2.研發資源,助力經驗習得
不同的資源對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具有不同的意義,因此,我們從組織管理、組織實施、教師研訓三方面入手,通過自上而下的管理層引領和自下而上的教研互助,共同識別資源價值,預設幼兒所需活動,提升教師小農場課程開發及實施能力,助力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有益經驗。
3.反思得失,期待共同成長
在小農場專項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十分重視典型案例的解讀、優秀經驗的分享。通過這樣的活動,激勵園長和教師定期回顧、反思農場活動中的經驗與不足,通過園與園、片區與片區之間的交流,不斷梳理成果、積累經驗、改進問題,提升農場活動質量。同時基于農場課程參與對象,我們密切關注幼兒、教師、家長及幼兒園多方面的共同成長,使農場活動不只是一項課程活動,而是幼兒園實現“全收獲”理念的主陣地。
“活教育”課程論強調教育內容應擴展至整個社會及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因為兒童處在基本認識的形成時期,“鮮活”的教材才最有可能滿足其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的需要。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們通過場地設置、材料投放兩方面的評價引導幼兒園創設“真實可探究”的農場活動環境。
1.體現“真環境”的場地設置,保障幼兒活動經驗多樣性
農場活動場地與區域設置是開展多樣化小農場活動的基礎。首先是空間保障:基于幼兒對活動空間的需要,確定小農場面積不少于200平方米,或保證班級幼兒在農場開展活動時人均面積不低于3~4平方米;其次是活動類型保障:基于幼兒對多樣經驗的學習需要,提示農場要科學規劃場地、路徑,合理設置樹林、果園、竹林、花園、菜園、動物園等環境資源,以滿足幼兒種植、加工、飼養、游戲、觀察、探究、記錄、休憩、清洗等多種活動需求,支持幼兒獲得多種經驗(見圖2)。

圖2.農場環境創設導向圖
在這一評價標準的指引下,各幼兒園基于本鎮域、本園實際,通過園內改造、園外租賃等方式打造適宜的農場環境和資源,豐富農場課程內容。如丁宅鄉中心幼兒園,打造以游戲化為主要特色的“小農場實踐基地”,開辟桑果菜地、茶園迷宮、草坪足球、玩水玩泥、軍事游戲等一系列區域,這些集探索、學習、游戲于一體的農場區域,為全區幼兒園農場課程建設提供范式。
2.支持“真探究”的材料投放,保證幼兒探究活動深入性
在農場專項活動中,投放數量、種類豐富的材料是幼兒開展“真探究”的基本保障。如開展“為植株澆水”的活動時,提供多種不同類型、功能的澆水工具:大小不一的水壺、各種長短、粗細的水管、噴水壺等,讓幼兒在“澆水”活動中充分操作、探究不同澆水工具的特點,感受噴水、澆水、滴灌等多種澆水形式,體驗澆水活動的樂趣。
“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是對“教學合一”和“做中學”的深化,充分體現了對兒童學習特點和學習方式的尊重和理解,對教師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角色的詮釋和指引,為我們農場課程科學、有效地實施與落實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礎上,我們結合幼兒好游戲的天性及“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教學原則,提出了“玩學共融合”的小農場活動實施要點,具體指標如下(見圖3)。

圖3.“玩學共融合”組織實施要點
1.“玩中學”活動內容充分體現主動性、主體性
幼兒是農場活動的主體,我們相信幼兒是有能力的學習者和溝通者,能自己建構經驗,從而獲得多樣發展。因此,我們希望幼兒能通過多種方式,自主解決小農場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能用適宜的方式記錄小農場活動的過程,愿意向他人介紹自己的發現;能關注環境與生活的關系,熱愛勞動、熱愛自然、珍惜生命,不斷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同時,教師通過在現場持續觀察幼兒活動情況,直觀、動態地評價幼兒小農場活動水平。
2.“玩中教”組織指導,支持幼兒主動、深度學習
“玩學共融合”的組織實施,首先強調了幼兒與教師的雙主體關系。教師通過對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目標與活動目標的解讀,設計、組織適宜幼兒的農場活動,并在活動中通過個別、小組式的觀察,識別幼兒的活動興趣,讀懂幼兒的活動需求,分析其可能具有的發展價值,并運用適宜的策略,支持、助推幼兒根據問題開展自主觀察、探究、合作、交往、表達等多樣化的游戲活動。
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強調教育必須從人的基本形態、人的活動范圍、人與人、人與自然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出發,培養具有“健全的身體、創造的能力、建設的能力、合作的態度、服務的精神”的現代中國人。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的“全收獲”理念,讓我們認識到在農場活動推進過程中,幼兒經驗的獲得、教師專業素養的增強、家長課程意識的提高等應實現共生共長的目標。基于以上兩方面認識,我們架構起了指向幼兒、教師、家長三位一體的“多元促發展”農場質量評價指引(見圖4)。

圖4.“多元促發展”三位一體目標評價指引
1.關注幼兒經驗習得的“完整性”“連續性”
解讀目標我們發現,小農場活動應著眼幼兒發展的整體性,從“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兩大維度,關注幼兒經驗習得的“完整性”與“連續性”,不僅重視幼兒在農場專項活動中習得相關認知、技能經驗,還注重活動過程中幼兒對“游戲與勞動”“自然與生命”等內容的情感體驗,更注重幼兒在農場活動中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等優秀品質的養成。
2.關注教師素養提升的“專業性”“科學性”
教師的專業素養是支持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與載體。在農場專項活動評價指引中,我們十分注重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通過開展“農場資源開發”“兒童行為觀察解讀”“農場活動組織策略”等多形式、多維度的專項研訓,不斷提升教師農場活動的課程生發、組織實施、觀察識別兒童行為等能力。
3.關注家園共育的“理念轉變”“課程支持”
家長是重要的課程建設參與者,小農場專項活動離不開家長朋友們的理解與支持。我們期待通過評價,一方面轉變家長的“教育理念”,獲得家長對幼兒園“辦園理念”的認同與支持;另一方面,引導家長在家用適宜、科學的方式協助幼兒園開展多種形式的探究活動。通過有效的家園合作,助力農場課程質量提檔升級。
幼兒園農場專項活動三維評價體系的設計與實施,有效提升了縣域內幼兒園農場活動質量,形成了區域性農場課程生態體系。
1.打造不同樣態的“農場”課程環境
自《農場課程“三維”評價量表》(試行)》頒布以來,全區幼兒園形成了“鄉鎮—城區—農村”三級農場課程生態圈,以地域資源最豐富、自然資源種類最多的鄉鎮幼兒園為圓心,輻射帶動城區、農村幼兒園農場課程生態環境建設,逐步形成同一縣域不同鎮域不同農場樣態的新局面:東關街道中心幼兒園的“百味園農場課程”,以“菜園、花園、果園于一體的樂園”為特色,贏得省內外專家的一致好評,承擔浙江省農村幼兒園課程展示活動,受到與會專家與同行的一致好評;鶴琴幼兒園的“開心農場”課程、愛彌兒幼兒園的“智慧”農場課程、杭州灣未來城幼兒園的“未來科技”農場課程等特色凸顯,兩年內,通過線上線下不同形式,累計對外開放30余次,受到了更多同行的認可。
2.形成不同體裁的“農場”課程案例
縣域內各幼兒園注重“環境—資源—經驗”的三級轉化,通過園內外資源統整、補充,確保農場資源既能為基礎課程服務,又能誘發幼兒創生新的課程。同時,在農場評價體系的指引下,農場資源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教師支持幼兒開展多種形式的農場活動,逐步形成“斑鳩的故事”“各種各樣的藤蔓”“高粱地里的迷宮”等30余個課程故事、游戲案例。上述案例皆因其內容源于幼兒的真實發現,且過程均體現幼兒的深度學習,在省、市各類評比中獲得獎項。如“高粱地里的迷宮”游戲:孩子們將成熟的高粱地作為游戲場,通過觀察、測量、嘗試、比對等多種途徑建造“高粱迷宮”,并在“迷宮游戲”開展過程中增設各種標記、陷阱、音樂等游戲道具,推動“迷宮游戲”縱深發展,充分體現出農場課程游戲化特質,詮釋了“在自然中游戲、在游戲中學習”的“活教育”農場課程理念。
3.提升區域性“活教育”課程質量
對占比85%的鄉鎮、農村幼兒園而言,農場活動的推行促使課程資源更為豐富簡便、一日活動課程設置更為寬松;幼兒活動空間更為開放、活動時間更為自主;學習方式更為多樣、兒童立場理念得以落實;小學化傾向得以遏制、游戲化特質得以凸顯,農場專項活動的課程質量得到了明顯提升。
同時,農場課程三維評價體系的推行也為“活教育”理念在基礎課程園本化推進中提供了具有能理論與操作意義相結合的范式,同時可借鑒的利用路徑與執行標準,有效促使幼兒教師課程理念、教育方式的轉變,從而使基礎課程質量也得到了同步提升、區域性“活教育”課程質量均衡發展的目標基本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