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漢市軍山蒲潭幼兒園 劉海菊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教師可利用沙地、樹枝等自然材料,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我園地處武漢“綠肺”之稱的龍靈山附近,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教師如何有效利用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現象,將自然教育融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最大程度地激發幼兒主動學習與探究的興趣,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呢?本文圍繞“引、活、享、做、穩”五個維度,依次總結出“去偽豐富環境,合理打造互動空間”“結合自然材料,展現多樣化教學”“搭建互動平臺,共享自然資源”“開展戶外活動,提升實踐認知能力”“堅持安全原則,更新陳舊教育觀念”等五大策略,探究自然材料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如何合理有效地運用,以期為后續探索提供新思路。


自然材料泛指天然存在的有利用價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礦藏、氣候、水利、生物、海洋等資源。本文中的自然材料指生活中具有可利用價值的、原始狀態下的各種純天然的、收集后可直接利用的實質性資源,如花草樹木、瓜果蔬菜、泥土沙石等。
《指南》指出:“要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幼兒學會如何感受美、表現美、創作美。”教師巧妙地運用自然材料不僅能幫助幼兒感受大自然的美、釋放天性、發現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有效促進幼兒想象力、探究力、創造力及社會性的發展,而且能豐富教育資源,使教育活動趣味化、生活化、游戲化。
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幼兒園教育要為幼兒提供有準備的環境,要讓幼兒的天性在適宜的環境中得到充分且自由的發展。”當前幼兒園環境創設存在“以教師為主體、華而不實、缺乏連續性和教育性”等問題。環境作為幼兒園教育的隱性課程,要具備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的條件和機會,應選擇自然材料融入環境創設,為幼兒提供感知自然的機會,增加幼兒與環境的互動頻率,讓幼兒與材料交朋友、做游戲,才能給材料注入生命與靈魂,真正實現材料在環境中的教育價值。例如,教師提供小樹枝、樹葉、麻繩、藤條等自然材料,幼兒則利用這些材料制作風鈴,而風鈴碰撞的聲音引發了幼兒思考和探究關于風的秘密。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合理地綜合組織各方面的教育內容,并滲透于幼兒的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中,充分發揮各項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在科學活動“空隙大利用”中,教師用一顆顆小小的石頭、大米、黃豆帶領幼兒感知物體與物體之間是有空隙的,探尋合理、有序的方法將大小不同的物體全部裝進同一個容器里。幼兒在一次次的嘗試操作中學會了觀察、思考、遷移生活經驗,最后體驗成功的快樂;在藝術活動中,幼兒還可以利用石頭作畫、敲擊節奏或擺放不同的圖形,利用大米和黃豆制作各種藝術作品;還可以通過觀察泥土沙石了解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體會人與自然的依賴關系,將尊重生命、愛護自然的思想根植于心。
另外,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還應在堅持“取材多元、操作方便、耐玩實用、易于推廣、促進發展”的原則上,運用分層、分段、分組的教學方法,展現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綱要》在“總則”中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本文的“互動平臺”指園所自然資源和家庭自然材料可以相互交換、共享。很多教師有一種固化思維,認為教學活動材料的搜集是自己的任務,而忽略了幼兒的主體性和家長在活動中的輔助作用。因此,教師結合園所“分享童真、共享成長”的辦園理念,引導家長、幼兒充分挖掘自然材料,建立家園共育課堂、家長助教活動、親子手工展等互動平臺,有機融合自然教育理念,有效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常年受長江水滋養的龍靈山腳下遍布著成片的苜蓿菜和三葉草,春暖花開時節,家長帶領幼兒去踏春采苜蓿菜。幼兒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如何區分苜蓿菜和三葉草,儲備了豐富的前期經驗,教師再邀請家長一起開展“美味的苜蓿菜”活動,幼兒在聞一聞、做一做、嘗一嘗、說一說中了解了苜蓿菜有著極高的營養價值,懂得了營養均衡、不挑食偏食的道理。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知識在本源上既不是從客體發生的,也不是從主體發生的,而是從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中發生的”,可見實踐經驗是幼兒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對幼兒來說,自然是生命、魔力、知識的集合體,更是他們釋放天性的城堡。于是,教師組織幼兒走進龍靈山,開展“尋找秋天的印記”的實踐活動。當幼兒與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親密接觸后,他們迫不及待地想探尋大自然的一切奧秘——孩子們三三兩兩自由分組,有的找尋樹葉,有的找尋枯枝,還有的找尋奇形怪狀的石頭……除此之外,他們為每一片樹葉的與眾不同發表自己的見解,或商量落葉最后的去向,或一起擁抱一棵大樹,或坐在一起制作樹葉粘貼畫……幼兒在實踐活動中通過對自然材料的探究、改造獲得各種知識經驗,提升了社會交往、合作探究等實踐認知能力。
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是幼兒園工作的首要任務。教師在開展以自然材料為媒介的教育教學活動時,首先應考慮這些材料的安全性,是否無毒無害;其次要考慮幼兒對材料的控制能力,以及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已有經驗,一般而言,不同年齡的幼兒對材料的需求是不同的;最后要考慮材料的教育性和趣味性,不能因“嫌麻煩、避免節外生枝”等自身原因剝奪幼兒學習探究的機會,也不能不顧及幼兒的年齡特點、學習興趣而隨意投放材料,忽視材料在游戲活動中所承載的教育價值。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認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如何選取并合理運用自然材料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輔助工具?教師要更新陳舊的教育觀,學習先進的生活教育理念,方能有效激發幼兒對探究操作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給游戲活動賦予強大的生命力。


總之,自然材料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運用要遵循生活性、活動性、淺顯性的特點,以幼兒和教師為雙主體,讓教師與家長雙協同,采用豐富多元、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使教師專業水平呈螺旋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