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玉門市第一幼兒園 李曉英
當前,幼兒品德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是幼兒教育界經常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作為幼兒園教師,應該如何把握3~6歲幼兒身心發展敏感期的機會,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情感,幫助他們塑造健康的人格?我認為應該高度重視以下幾方面: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者要從各個方面教育一個人,首先要從各個方面了解這個人,包括他的優缺點、瑣碎的需要等。”由于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受家庭環境和自身性格影響,幼兒的行為和習慣也各有所異。因此,教師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時,首先必須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了解每個幼兒的生理、心理、個性特點,善于觀察、發現、記錄和評價幼兒的情緒變化:哪些幼兒性格孤僻、不愿與人交往;哪些幼兒活潑友善,樂于幫助別人;哪些幼兒體弱膽小,不能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等。針對幼兒不同的狀況主動采取靈活有效的教育方法,幫助幼兒糾正不良行為,保證他們身心健康、快樂成長。如,班里的小棋是個聰明、帥氣的小男孩,可是有一段時間,不知什么原因,他午睡時頻繁出現尿床現象。針對小棋的異常,班級教師認真分析、查找原因——首先,教師從心理上進行疏導,告訴小棋尿床并不是什么丟人的事,沒必要沮喪,也不用害怕,如果午睡時想尿可以隨時告訴保育老師;其次,及時捕捉幼兒一日活動中的“閃光點”,適時表揚,給予幼兒自信心,以減緩“尿床”事件對其身心造成的負擔和壓力;最后,在生活中多關心他,考慮到小棋尿床可能是因為暖氣剛停,有些受涼,于是我及時給他加了床被子,在一日活動和午睡時不忘提醒小棋及時尿尿——在教師的耐心幫助和細心照料下,小棋再也沒有出現尿床的現象,一直快樂、自信地學習和生活。因為教師及時觀察幼兒,發現問題并對癥下藥,才使得“尿床”事件沒有對小棋的身心造成不良影響。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幼兒的道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因此,幼兒的品德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要使幼兒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和態度,就必須喚起幼兒積極的情感體驗。為了讓幼兒在對比中充分感受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根據幼兒思維具體形象、感情豐富等特點,教師組織幼兒觀看了視頻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的悲慘遭遇激起了幼兒極大的情感共鳴:小浚說要把家里好吃的食物都送給小女孩,讓小女孩不再餓肚子;小墨說要把自己漂亮的羽絨服、小靴子送給小女孩穿,讓小女孩暖暖的;小玥說要把心愛的洋娃娃送給小女孩,讓小女孩快樂起來;小宇說他想讓小女孩做他的妹妹,他要和爸爸媽媽一起給小女孩多多的愛……從幼兒稚嫩的話語中,教師感受到了強烈的關愛之情、友善之意。
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決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這是幼兒教師常態化的工作——要不失時機地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滲透在幼兒的日常生活、游戲活動中,從小處著手,從點滴抓起,不溺愛、不放縱,堅守原則,長期對其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如,開展“我的小手真能干”主題教育活動時,可從小班開始,逐步教幼兒學會提褲子、扣紐扣、系鞋帶、有序穿脫衣服、疊被子等基本生活技能,并在一日活動中隨時督促、提醒,同時提供幫助與指導,一直堅持到幼兒大班畢業——這不但培養了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幫助其養成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良好習慣。
俗話說:“幼兒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師應關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抓住幼兒身邊的點點滴滴進行教育,如,幼兒出現摔倒、生病、打架、玩具滿地扔、米粒撒桌上、忘關水龍頭、隨地吐痰等不良行為時,趁熱打鐵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有一次戶外活動時,小諾發現地上有紙屑,便隨手撿起來把它扔到垃圾桶里,我抓住這一教育契機說:“小諾真棒,看見地上有紙屑就把它丟到垃圾桶里,真是個講衛生、愛清潔的好孩子。”其他幼兒也趕緊滿地找垃圾,想在老師面前表現自己。只要我們善于捕捉這樣的教育契機,春風化雨、循循善誘,幼兒的這種無意行為便會逐漸演變成一種良好習慣,甚至成為一種優秀品質!
幼兒和大人不一樣,他們活潑好動,但興趣短暫。如果對他們進行嚴肅的道德說教,無疑于雞同鴨講。因此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必須改變說服式、灌輸式的單向說教,將具體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融入故事、游戲、表演、操作等實踐活動中,寓教于樂,讓他們在玩中懂得相應的道理。如“扮家家”是幼兒喜愛的游戲活動之一,教師可借助教學活動、區域活動、日常活動的間隙等,適時創設情境,提供游戲材料,讓幼兒自選角色扮演爸爸、媽媽、孩子、朋友、客人等角色。通過游戲活動使幼兒初步了解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掌握簡單的生活技能,學會正確運用交際用語,同時不斷培養幼兒與同伴友好相處、合作、分享的意識和能力。


幼兒模仿性極強,在家父母是他們模仿的對象,在幼兒園老師則是他們學習的榜樣。我們經常聽家長反映,孩子最聽老師的話,可見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對幼兒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教師必須時刻注意自己言行舉止——教育幼兒講衛生、有禮貌,教師首先要衣著整潔,講話大方文明,即使批評幼兒,也要注意方法和措施,讓幼兒感受到尊重,在文明、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得到熏陶。如幼兒看見倒在地上的小椅子裝作沒看見時,教師就可以當著幼兒的面輕輕把椅子扶起來,給幼兒榜樣示范,讓幼兒在無形中受到教育——就這如果教師能時刻以自己的模范行為潤物無聲地在精神上給幼兒滋養,就能使他們心靈變得更加美好。
雖然幼兒園有著自己的優勢,如專業師資、成體系的課程及獨生子女家庭所缺乏的同伴等,但是教師決不能忽視家庭教育及父母人格力量對幼兒成長的影響。如班里很多幼兒都抱怨小浩打人,通過和小浩媽媽溝通,我了解到小浩打人的主要原因是祖輩的無原則溺愛和父母教養方式不當。所以教師應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明確告訴小浩父母恐嚇、打罵會對幼兒身心造成危害;建議家長多抽時間陪伴幼兒,多給幼兒一些耐心,多帶幼兒參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戶外活動;堅持親子閱讀,讓幼兒從書中感受真善美,逐步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打破孤軍奮戰的局面,與家庭、社會建立新型伙伴關系,利用家庭、社會環境中豐富的教育資源,為幼兒創設友好、信任、同情、民主的溝通和生活環境。如,通過家長開放日、家長委員會等向家庭和社會宣傳家園共育的重要性;同時家長和社會也應重視幼兒的成長,確保教育影響力的連續性和一致性,攜手共同培養幼兒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
讓我們做啟迪童心的幼教人,重視幼兒品德教育,精心培植、愛心守護,讓優秀的道德品質、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幼兒心中生根發芽,成就幼兒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