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楓逸幼兒園 趙珂真 周晨曄
午餐過后,孩子們從自己的小書包拿出玩具,開始了各種各樣的游戲。倩倩來到老師身邊,邀請老師觀賞她的“游戲成績”——只見她拿出一輛紅色的“瓢蟲”外形的小車,將小車迅速在桌面上向前滑動三次,然后翻轉過來,車輪向上、背面向下,小車就開始在桌面上旋轉……同組的其他幼兒都拍手叫好!“瓢蟲小車好厲害啊!”熱鬧的場面引來了其他幼兒的圍觀,教師在欣賞的同時拍攝了視頻。
小偉很想試一試,于是拿過倩倩的瓢蟲小車,模仿著倩倩的樣子,在桌上來回地推行,但當他把小瓢蟲翻過來的時候,小車卻紋絲不動,小偉很失望,于是求助倩倩,倩倩告訴小偉:“你要像我這樣做!”倩倩開始演示剛才的動作,小偉并沒有發現其中的不同,就去尋求老師的幫助。
本著“尊重幼兒”的理念,教師并沒有直接回答小偉的問題,而是在電視上播放了拍攝的視頻,并將這個問題拋給全體幼兒——“小車為什么能像陀螺一樣旋轉?同一輛小車,倩倩的方法能讓小車旋轉,而小偉模仿為什么沒有成功呢?”
幼兒對小車的玩法充滿好奇,都想要探究其背后的秘密,于是紛紛開始猜測其中的原因。大偉玩過“彈簧青蛙”的游戲,他首先提出小車內可能安裝有發條,認為倩倩向前滑動小車的動作就好像在給小車上發條,當倩倩松手后上了發條的小車就會轉動起來——大偉的這個想法一時間得到了很多幼兒的支持。
但是子軒卻有不同的意見:“彈簧青蛙是往前跳動的,而小車是在原地轉動的。如果小車內裝的是發條,為什么它們的運動路線不同呢?”子軒考慮了“不同的運動路線”,提出新的問題,因此,兩個幼兒爭論不休。
這時,倩倩補充道:“這個小車正著放也是往前開的,翻過來才會轉起來呢。”在倩倩的提醒下,幼兒開始關注“瓢蟲小車”的背面,他們很快發現在“瓢蟲”的背上有一小截圓柱,當小車翻過來轉的時候,圓柱就成了一個支點,所以才能完成旋轉。孩子們覺得這樣的結構和他們玩過的“陀螺”很像,于是,他們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測:“瓢蟲小車的肚子里會不會也藏著一個陀螺呢?”

為了驗證猜測是否正確,教師給幼兒提供了螺絲刀,鼓勵他們自己“拆開”瓢蟲小車看一看。孩子們擰開螺絲,拆下了“瓢蟲殼”,在“瓢蟲”肚子里發現了齒輪和金屬圓片,金屬圓片中心穿過了一根“管子”,金屬片的一側有一個齒輪,套在了“管子”上,在小車的底部有一個更大的齒輪。由于幼兒有“齒輪游戲”的經驗,于是推測——大齒輪轉動帶動小齒輪,小齒輪所在的金屬圓片跟隨一起轉動。教師緊接著追問:“那么大齒輪是怎么轉動的呢?”幼兒開始回憶剛才的視頻,發現“倩倩是讓小車車輪先轉起來的”。
于是教師又協助幼兒一起將這些零件復位,但并沒有裝上“瓢蟲殼”。倩倩被邀請上臺,再次用她的方法玩小車,為了讓大家更清晰地看到全過程,教師用視頻進行了記錄,幼兒很快發現了其中的秘密——倩倩向前滑動小車,車輪一直滾動,滾動的車輪帶動底座上的大齒輪轉動,而與其相互嚙合的小齒輪也因此開始轉動,小齒輪套著的金屬圓片隨之旋轉。有了“管子作為支點”,旋轉的金屬圓片就成了一個在工作的陀螺——幼兒的猜測得到了驗證。
緊接著幼兒又產生了新的問題:“這個小小的‘陀螺’是怎么讓整個‘瓢蟲小車’也隨之轉動的呢?”小偉自告奮勇地把最后的“瓢蟲殼”裝上去,他發現瓢蟲殼上那部分凸起的圓柱正好套在了金屬片的“管子”上,“瓢蟲小車和里面的陀螺用同一根管子做支點”。
謎底真正揭曉了,幼兒的發現得到了教師的肯定。隨后,教師幫助幼兒一起把瓢蟲小車的旋轉原理又梳理了一遍,并邀請小偉和倩倩用簡單的圖示做表征,以便使其他幼兒更好地理解。
全時空觀,指未來電視新聞將是全天候、全立體型的新聞服務,電視新聞記者要滿足24小時制的新聞生產和全方位的新聞服務的工作需求,充分踐行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持續不間斷地為受眾提供生產、生活所需信息,以營造正能量輿論氛圍作為己任。
幼兒一起厘清了“小車旋轉”的原理,可是,小偉模仿倩倩的方法卻沒有成功讓小車轉起來的原因是什么呢?
為了更好地支持幼兒探索,教師又添置了幾臺“瓢蟲小車”,鼓勵幼兒自由組合去“玩一玩”。孩子們通過親自嘗試和細心對比,發現了小偉和倩倩玩法的不同。優優說:“倩倩向前滑動小車,當她伸出手臂的時候,小車輪子與桌面摩擦,當她縮回手臂的時候,手里的小車是騰空的,并沒有摩擦。當她停止滑動小車的動作,小車的輪子還在向前轉;而小偉則是一直在桌子上‘來回’地摩擦小車,小車雖然看起來一會向前滾,一會向后滾,但是當他停止滑動小車,車輪就不轉了。”幼兒盡可能詳細地描述他們的觀察,他們感知到了“車輪因‘慣性’能‘騰空’滾動”的現象。教師幫助幼兒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小車的輪子因“慣性”繼續滾動,從而驅動了里面的“陀螺”在沒有人力影響的時候還能轉動,“陀螺”的轉動讓小車能倒轉。


幼兒發現的慣性現象:
1.拔了插頭的電風扇還會轉動一會兒。
2.騎車突然剎車,人會向前傾。
3.田徑運動員在比賽中跑步沖過終點后不能立即停下來。



活動探究到這一步,教師發現“慣性”的知識點在整個游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相貼近。
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提高他們理解和探究的興趣,教師鼓勵幼兒去找一找生活中常見的“慣性現象”,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與同伴交流和分享。通過調查和分享,幼兒了解了“慣性”——他們提出“小車不管向前推還是向后推,輪子都有慣性,小車不動時,輪子也有慣性”。
通過解決小偉的問題,幼兒不僅明白了小車“倒轉”的秘密,也摸索出了小車的基本玩法,于是教室里掀起了一股“小車熱”。
桌面上、角落里,幼兒都在創新玩法。旋轉的小車很難操縱,幼兒想出了“控制臺”的方法,他們把“瓢蟲小車”放在筆筒上旋轉,利用筆筒頂部高起的邊緣來限制小車的旋轉范圍,而且移動筆筒就可以移動旋轉的小車,這一招能更好地控制小車;有幼兒發明了“頂小車”的游戲,他們手指上戴著“戒指”,把旋轉小車的“支點”卡在“戒面”的凹陷處,這樣小車就能在手指上“旋轉”。
此外,幼兒還創造了一些合作游戲,如讓多個小車同時旋轉的“百花齊放”,讓兩個小車疊在一起旋轉的“騎高高”……幼兒的奇思妙想讓教師感到驚嘆!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一日生活皆課程”。學習不僅發生在正式的教育環境中,還發生在非正式但真實的環境下中,教師應綜合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來實施教育。這次,幼兒的“高光”時刻就是發生在“午餐后”這個容易被忽略的時間。教師及時把握偶發事件中的“隨機教育”,形成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在探秘“瓢蟲小車”的過程中,幼兒是整個活動的發起者、探索者、發現者。考慮到“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通過實際行動來學習”的特點,教師引導幼兒一邊探究一邊提問,對玩具從結構和玩法上進行了深度解析,大大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促成了幼兒與玩具真正的“對話”。幼兒在不斷思考中對“瓢蟲小車”玩得越來越“在行”,他們創造了更多的玩法,實現了新經驗和已有經驗的“對接”。開放式的環境、獨特的學習體驗拓展了幼兒的思維,幫助幼兒建構起豐富的游戲經驗。
“當幼兒對某一知識的建構處于含糊不清、模棱兩可的狀態時,教師要以經驗建構為核心,形成前鋪后續、前后延展的知識鏈。”在探秘瓢蟲小車的過程中,教師利用了多種支架與幼兒積極互動、建構經驗。
起初,教師用“問題鏈”的方式啟發幼兒思考,激發幼兒的內在需要。當幼兒對于問題的看法產生了分歧時,教師并沒有著急評判對與錯,而是創造了一個“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權和自主權,給幼兒提供思考的時間和表達的機會。幼兒結合過往的游戲經驗以及仔細的觀察,展開了猜測、分析,在相互交流和質疑中不斷辯證反思,高階思維逐漸萌芽。


接下來,教師為幼兒提供了工具,鼓勵幼兒一起“拆一拆”“試一試”,鍛煉動手能力;當幼兒探索“大齒輪”和“小齒輪”之間的關系時,教師“適當追問”,暗示幼兒更深入思考,為下一步活動的開展提供支持;考慮到幼兒能力上的差異,教師“適時引導”,鼓勵幼兒用“圖示”的方法梳理和分享經驗,為“同伴互助式”的學習創造條件;教師及時捕捉幼兒經驗生長的需要,使用“知識性支架”,幫助幼兒開闊視野,鼓勵他們聯系生活,更好地理解“慣性現象”。
在教師多種支架的支持下,幼兒通過猜想、觀察、比較、操作、實踐等方法探究問題、積累經驗,形成系統的科學知識和正確的科學探究觀,進而提升科學素養。
在幼兒園內,教師一般都會提供給幼兒大量的低結構玩具,因為其簡單直白、可操作性強、功能多樣化。相反,高結構玩具因為其結構復雜、變化性小、操作局限等特點而鮮有人問津。同時,幼兒在探索高結構玩具中會有很多的不確定性,需要教師解釋,教師往往會考慮“自己是否能說得清”“幼兒是否能聽得懂”等因素,從而刻意回避問題。但是,作為一名“探究型”教師,我們應該本著尊重幼兒的初心,為拓展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積極努力。
本案例中的“瓢蟲小車”是一種高結構玩具,卻成功引起了幼兒的興趣。結合大班幼兒好奇心強、探究能力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特點,教師挖掘了“瓢蟲小車”的教育價值,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開展探究活動,有效鼓勵了幼兒的探究行為。
在活動推進過程中,教師從幼兒真正感興趣的“玩具”出發,發現和保護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動機;探究小車中精細的“工作原理”對幼兒來說無疑是個挑戰,教師引導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積極探索,提升了其學習能力;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將高結構材料和低結構材料相互結合進行了“玩法”的創新,其學習創新力得到了有效發展。
通過“瓢蟲小車”的探秘活動,幼兒在真正感興趣的實踐和探索中獲得了新的認知,在與教師、同伴、觀點和事件的互動中,建構了新的理解和認識。教師既是幼兒“成績”的欣賞者,也是幼兒問題的傾聽者,更是幼兒學習的引導者、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