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北宋鎮南宋幼兒園 葛慶梅


近年來,我園一直秉承“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這一教育理念,凸顯農村地區得天獨厚的鄉土資源特色——落葉、枯枝、河邊的小石頭、田間的高粱桿和玉米皮、路邊的雜花野草都是孩子們眼里的寶貝。把這些接地氣的鄉土資源引入幼兒園課程活動中,讓孩子們走進大自然、融入大自然,與大地、河流、動植物、石頭來個親密約會,喚醒他們對大自然的認知,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熱愛勞動人民、珍惜鄉土資源的美好情感。
為了踐行“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發現、在實踐中感受”這一教育理念,進而讓孩子們在大自然中探索真知,后勤老師把幼兒園里的空地開辟出來,并根據季節種植了應季的農作物。之后孩子們走進農場參與種植、澆水、松土等活動,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觀察和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老師,快來看,白菜長得比我插的身高尺都高了!”“哎呀,白菜葉上怎么有這么多洞呀?”“是不是白菜長得太肥啦?把蟲子都招來了……”孩子們興致勃勃。就此問題,我帶領孩子們進行深入的觀察和探究,他們用自己的火眼金睛發現了吃白菜的“真兇”——蝸牛。蝸牛為什么要吃白菜呢?蝸牛到底是益蟲還是害蟲呢?帶著諸多問題,我和孩子們一起查閱資料,共同探討交流。通過這一活動,孩子們了解了蝸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還知道了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大自然是我們的知識寶庫,大社會是我們的生活寶庫。”轉眼間就到了收獲的季節,我帶領孩子們走進農場,引導他們自己動手挖地瓜、摘李子、收花生……在勞作中學習與思考,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收獲快樂和自信。
我園利用農場這一有利條件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采摘活動。通過6月份開展的“采摘李子”活動,孩子們知道了平時吃的李子是果實,屬于被子植物;通過9月份開展的“擁抱自然,快樂采摘”活動,孩子們被花生默默奉獻的精神所感動;通過11月份開展的“拔蘿卜”活動,孩子們知道了蘿卜是植物的根……豐富多樣的農作物就這樣順著節氣悄悄溜進了孩子們的眼里,住進了孩子們的心里。


我園地處農村,坐落于黃河岸邊,地理位置優越且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教師經常帶領孩子們走出幼兒園,來到鄉間田野,一起探索農作物成長的奧秘。
我園南邊的村莊屬于鄉鎮新農村的實驗基地,這里擁有一個可供我們利用的天然課堂——中草藥種植基地。9月底,我們帶領孩子們走進中草藥基地,開啟中醫啟蒙教育。在此次活動中,孩子們認識了多種多樣的中草藥,了解了這些神奇小草的功效以及入藥部分,接著在生產車間親眼見證了中草藥的制作過程,由此揭開了中草藥的神秘面紗。通過參觀、學習、探究,中醫文化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埋下了種子。
金秋時節,玉米豐收啦!我們將收獲的玉米投放在班級科學區,讓孩子們數數、排序;將玉米芯投放在美工區,讓孩子們借助太空泥、卡紙等材料給玉米芯換上了彩色的新裝,并發揮想象把玉米芯變成了可愛的小動物、項鏈、煙斗等;將玉米皮投放在手工坊,讓孩子們學習編辮子,再進行浸染,通過想象自由纏繞、粘貼,制作出小兔子、小烏龜等;將玉米芯投放在戶外場地,讓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奇思妙想擺出各種圖案;同時我們還設計了“我會過馬路”的游戲場景,引導孩子們沿著路線走走跳跳,把玉米芯拋起、接住,孩子們在蹦蹦跳跳中鍛煉了身體,提升了動作技能。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秋收季節正是收割蘆葦的好時機,老師們把蘆葦桿帶進幼兒園,并借助家園共育的力量請有經驗的老人進園帶著孩子們用蘆葦桿打簾子。老人細心地講解,孩子們認真地學習,最終在老人手把手的指導下掌握了打簾子的基本步驟:第一步,找長度相當的蘆葦桿;第二步,依次放上蘆葦桿,相鄰的兩根蘆葦桿間隔不要太大;第三步,繞線、拉線、翻轉……孩子們一邊說一邊操作,在一放、一拉、一翻轉中成功打出了簾子。




孩子們對沙、水、泥等自然材料情有獨鐘,因為這些材料沒有既定的玩法,孩子們玩的時候可以自由發揮,從而激發其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們抓住孩子這一興趣特點開展了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比如“好玩的沙子”“沙中尋寶”等,讓孩子們在實踐探索中感知沙子的基本特性。
在“美味的沙子蛋糕”這一活動中,孩子們不斷地探索、實踐,通過對比的方式知道加水后的沙子更容易塑形……此時,簡單的堆、壘、塑形已經不能滿足孩子們的探索欲望,他們紛紛拿起工具開始挖溝建橋。我來策劃河道、你來挖,孩子們分工明確,不一會兒,一條大約一米長的河道就挖好啦!“老師,你看,這是我們挖的黃河。”“哎呀,這也太小了,黃河很長很寬,而且是彎彎曲曲的……”大班的孩子們見多識廣,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確實,這群孩子從小依黃河而居,自然對黃河有一定的了解。“我們繼續挖,肯定能挖出黃河。”孩子們一邊討論一邊挖,在實踐操作中不斷發現、不斷完善。
功夫不負有心人,孩子們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終于把水引入了河道,他們紛紛歡呼起來。“啊,水怎么還沒流過來?原來是堵在這里啦!”這該怎么辦呢?聰明的孩子們一眼看出了問題所在:“這個地方沙子堆積得比河面都高了,所以水流不過去,我們必須清理一下河道。”于是孩子們紛紛開始清理河道,希望水快速流到自己挖的河道里。終于,水流進了所有的河道,可是問題又來了——河道兩邊的沙子在水的沖擊下開始塌陷,這該怎么辦呢?孩子們根據生活經驗開始加固河道,同時運用小石頭、磚塊等材料修建河堤。接著,孩子們又對河道外圍的停車區、小亭子、海鮮養殖基地等進行了建造和裝飾,這里儼然成為了一個觀光旅游的風景圣地。
大自然豐富多彩,教育資源比比皆是。孩子們融入大自然,利用鄉土資源充分發揮游戲的價值與作用,讓鄉土資源成為我們教書育人的重要載體。讓幼兒玩中有樂、樂中有學、學中所獲,這就是我們農村幼兒園最接地氣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