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曉升

那年金秋,上海的作家朋友發來信息,邀我到海上花島賞花。我問海上花島在哪兒,回復說:上海崇明島。我立馬興奮起來!
崇明島,是中國除臺灣、海南之外的第三大島,前兩個島我早已經去過,甚至中國的第四大島,即北海的潿洲島我也已經去過,可迄今就是未去過崇明島。崇明島,也是中國第一大沙島,長江入海口處的一顆明珠,那是許多作家朋友的故鄉,我早就心向往之,早就想一睹它的尊容、領略它的風采了。如今又獲悉“海上花島”的美稱,我怎么能不興奮和激動?
——海上花島,多么美麗迷人的名字,我腦海里霎時浮現想象中的美景:美麗的長江口,那臥蠶般的沙島,藍天白云下被四周的海水簇擁著,島上鮮花盛開,姹紫嫣紅,蜂飛蝶舞,香飄四溢,游人如織……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人間勝景啊!人未到,心先飛了。乘坐高鐵到了上海,然后集體乘車前往崇明島。車過長江大橋,遠處的崇明島漸行漸近,逐漸收入眼底。長江此刻波光粼粼,宛如銀色的玉帶將崇明島環繞。江面船只穿梭來往,遠遠近近,影影綽綽,讓人感覺到長江江面交通的繁忙和長江口經濟蓬勃發展的生機。
崇明島嶼位于長江口,西迎滾滾長江,南北兩側被上海和江蘇隔江聯袂夾擊,東臨廣闊無垠的大海。崇明島,也稱崇明沙洲,是中國大陸海岸線的中點,全島東西長76公里,南北寬13至18公里,形狀狹長如臥蠶,面積一千余平方公里,主要由長江輸出的泥沙淤積而成。崇明島是新長江三角洲發育過程中的產物,它的原處是長江口外淺海。長江奔瀉東下,流入河口地區時,由于比降減小,流速變緩等原因,所夾大量泥沙于此逐漸沉積。一面在長江口南北岸造成濱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羅棋布的河口沙洲。日積月累,崇明島便逐漸成為一個典型的河口沙島,從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島,經歷了千余年的沉積變化。
島的出現,是對生靈萬物的珍貴饋贈。形形色色的植物出現了,飛禽走獸接踵而來,蘆葦、關草、絲草、馬齒莧、益母草、蒼耳草、佩蘭、澤漆草,是崇明島植物中最茂盛的主角。濕潤的海洋性氣候,充足的陽光、充沛的雨水,讓這些植物如魚得水肆意瘋長,它們與桃、梨、橘、杏、枇杷這些果樹,還有高大的香樟樹、銀杏樹、懸鈴木等喬木一起,把崇明島裝扮成霧氣氤氳、生機勃勃的世界。
花是這個世界的天使。崇明島的花,有我們常見的菊花、桂花、玫瑰花、油菜花等等,也有我們不常見的旋復花和蘆花。在崇明的眾多花卉中,旋復花曾經是一種十分有名氣、飲譽滬上的野花。它生命力旺盛,開花時金色一片,一朵一朵,密密匝匝,像極了小小的野菊花,屬菊科植物,是夏秋季節鄉間一道不可多得的美景。旋復花又叫金佛菊、六月菊、金佛草。旋復花在炎熱的夏季開得熱烈,開得燦爛,開得滿地金黃,開得激情奔放、賞心悅目。相比之下,崇明島的蘆花要低調得多,它偏居一隅,齊刷刷集結于江邊灘涂濕地,一簇簇、一排排、一片片,將偌大的崇明島沿岸緊緊簇擁,儼然如紀律嚴明的天然衛士,日日夜夜抵御著風潮侵襲,一年四季守衛著崇明島的生靈萬物、父老鄉親。蘆花雖出身貧寒,可即便在寒冬,卻也傲立寒霜,它雖然偏居一隅,卻卓爾不群、不屈不撓,料峭春寒時新枝也會破冰而出,生命力異常頑強。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風霜雨雪,無論酷暑嚴寒,蘆花都斗志昂揚、堅貞不屈地屹立于崇明島岸邊,宣告著自己生命的獨立與存在。我們到國內十大濕地的崇明島西沙明珠湖景區觀光時,大片的蘆花成群結隊矗立江邊,傲然挺立,迎風招展。蘆花掀起的花浪如潮水般此起彼伏、綿延不絕,直至江邊與水天一色的江天連成一片,如夢如幻。
不過,如今的崇明島上,最吸引游人的并非是旋復花和蘆花,而是玫瑰莊園那種植面積達千余畝的玫瑰花。玫瑰莊園也即海上花島,目前是島上的AAAA景區,坐落于上海崇明國際生態島中北部,距G40高速向化出口25公里,是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中國農業公園、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上海市農業旅游推薦單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也是2021年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的指定接待目的地。景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原生態自然資源,坐享千畝玫瑰花海、百畝大草坪;景區還擁有人文景觀“喜園”,自然科普類自然奇景探險樂園、多種植物園、蝴蝶館、萌寵動物園,及海上花島生態度假酒店、海上花島玫瑰莊園酒店、華珍閣藝術酒店、華珍閣古瀛四大酒店和多種特色民宿集群,還有最高可容納1200人的花島多功能會議中心、花島酒吧和玫瑰湯泉等配套設施。
時值深秋,我們進入海上花島景區,滿園的玫瑰依然開得燦爛,與姹紫嫣紅的其他花卉爭奇斗艷,令人賞心悅目。漫步在花團錦簇、蝶舞鳥鳴、游人如織的園區,很難想象這片土地數年前還是貧瘠落后的海島鄉村。假若追溯歷史沿革,前衛村這片土地其實是1969年人工圍墾而成,從大片水域中脫穎而出。由于土地貧瘠,農作物生長基礎差,居住在這里的農民一直難以擺脫貧困。海上花島的開發,不僅讓這里的景觀改天換地、令人耳目一新,還讓這里的農民獲得了諸多的就業良機、逐漸脫離了貧困。村民們除了有部分到玫瑰莊園直接就業,游人的到來還帶動了周邊的民宿、餐飲和購物等消費,讓更多村民有了間接就業的機會。
然而,海上花島更吸引人、更具價值的是民俗之花和藝術之花。在海上花島,最亮眼的民俗之花當數中華喜園。中華五千年文明,“喜文化”綿延不斷、滔滔不絕。對中國人來說,“喜文化”既是一種生活信仰,亦是一種生活哲學。喜園景區的內容有:“紅妝喜事”主題四合院展區、“與子同夢”千工床主題院落展區、“吉市老街”主題民俗互動區。穿過長廊亭榭,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中式傳統婚禮儀式廣場:迎嫁下轎區,五子蓮心廣場。廣場上可為觀眾演繹亮轎、侍女儐相引領顛轎、落轎、三箭定乾坤等一系列儀式。
漫步在喜園的長廊亭榭和不同主題的展館之中,三個四合院是“紅妝喜事”、“與子同夢”和“百子樂園”。民國時期的婚帖是良緣喜結,明清時期的古床是同床共眠,上個世紀的嬰兒床是稚子初生……欣賞并品味數千年中華文明喜文化中這些形形色色的歷史見證和民俗饋贈,不禁讓人沉浸在濃濃的喜慶氛圍之中,也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人生或親人婚慶嫁娶、喜得貴子等歡樂時刻與美好情景……喜園旨在打造中華婚俗博覽園。
海上花島的藝術之花,盛開在華珍閣。華珍閣是海上花島的藝術中心,位于華珍閣古瀛酒店之內。走近華珍閣門口,門內屏風兩側“誠交天下友,文聚天下英”的對聯瞬間躍入眼簾。走進門內,右側墻上的《華珍閣記》有這樣的文字:“方寸間而薈萃千里,彈丸地而煌羅萬象。于華珍閣,吸天地之靈氣,得日月之精華,玩南北之奇珍,悟華夏之慧根……”不言而喻,華珍閣是海上花島的藏寶之地,收藏著海內外形形色色的藝術品,也是海內外書畫家藝術家作品展覽交流的難得場所。門內的左側墻上,則密密麻麻掛滿海上花島董事長與海內外各類藝術名家交朋會友、切磋技藝的合影。以藝會友,以友識寶、鑒寶、藏寶,顯然是這里的藝術收藏之道。華珍閣里收藏的一件件展品,見證著對藝術品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這種喜愛一如蘆花對崇明島的守護,對藝術品的不斷求索與收藏,也如集沙成島的崇明,已經越來越豐厚、堅實、豐富、壯觀。
華珍閣藝術館以“扎根傳統,立足當代,放眼未來”為宗旨,秉持“精英、精品、精彩”理念,在中國當代書畫、玉石陶瓷、木雕家具、雜項文玩等領域廣泛涉及,華珍閣藝術館收藏的各類藏品已近萬件,常年展示近三千件。尤其是書畫收藏,在全國范圍內,將不同地域流派的藝術品匯聚于此,其中不乏名流大家的精品之作,彌足珍貴。作為收藏與交流當代藝術名家作品為主題的藝術館,華珍閣堅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以“盛政經典·翰墨華珍”系列活動作平臺,舉辦了一系列的大型活動。
步入華珍閣,館內“花開中國夢,海上花島行”——第十屆中國花博會中國當代名家書畫展還未撤展。展館里,名家作品薈萃,名作琳瑯滿目。此刻的展館雖然已觀眾稀少,卻也不難想象當初花博會舉辦期間觀眾爭相前來觀賞名家畫作時的盛況。我在華珍閣門廳懸掛的《因為尊重,所以收藏》一文中,找到了答案:“……對如此林林總總的收藏,有人說,它是一種財富態度,在甲乙丙丁流轉中實現增值;有人說,它是一種情感寄托,齋室燈光下把玩可盡享精神愉悅。但我們更認為,收藏是對我華夏文脈的保護和傳承,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尊重。神州十萬里,地大物博;華夏五千年,家和事興。在如此廣博的時空中,我們的黃土大漠山山水水都是文化,我們飲食起居絮絮叨叨皆具價值,更不必說王侯將相喜歡的金玉高堂,文人墨客的詩書畫印。傳承接著傳承,故事疊加故事,我們的國度自然就厚重起來,一如浩瀚的大海,巍峨的高山。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景仰尊重……”
崇明的海上花島,已不僅僅是自然之島,同時也已成為歷史文化藝術之島。我所欣賞到的,亦不僅僅是姹紫嫣紅、風姿綽約的自然之花,還有美輪美奐、無與倫比的中國歷史文化藝術之花。難怪海上花島金牌導游的解說,總是那么悅耳、響亮、自信:在我的中國夢里,這些花自遠古便扎根在華夏,雨露滋潤,日月精華賦予它們生命,而它們亦用多彩的生命渲染中華。這,是中華之美,是自然之美。而那些奔騰著的江河,巍峨雄偉的高山也無一不是自然所賦予中華的。正是這些自然之景造就了美麗中國。
花開中國夢,盛世花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