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迅韜
全球氣候變化加速演進,已威脅到人類生存和發展、國家安全與地緣政治穩定。作為碳排放量“大戶”的美軍,既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始作俑者”之一,也日漸成為其“受害者”,其軍事設施、戰備、軍事行動、供應鏈和更廣泛的安全環境正不斷遭受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氣候事件的危害。美國防部將氣候變化視為美軍的非傳統“生存威脅”(existential threat),提出協調“全政府”(Whole of Government Approach)力量來應對氣候變化。
為了確保美軍能夠在持續惡化的氣候條件下有效運作,保持高效的作戰能力,美軍方構建了一系列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安全政策和行動方針,以此來維護美國的國家安全和全球利益。在頂層設計層面上,美國防部制定了一系列綱領性政策文件,為下屬各機構和作戰部門在具體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措施時提供宏觀指導;在具體實施層面,基于行動方針,美國防部確定了重點發展領域并要求下屬部門加以落地實施。總體而言,美軍方主要采用評估(Assessment)、減緩(Mitigation)、復原力(Resilience)和適應性(Adaptation)相結合的氣候變化應對戰略。
有效評估氣候變化對美軍方的計劃、資源配置、運維和作戰任務造成的干擾和影響是美軍方應對氣候變化的前提和基礎。美國防部定期評估軍方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存在的脆弱性和適應性問題,為軍方的行動提供融合了氣候影響因素的科學、可靠的決策依據。
美國防部在國家情報系統和相關研究機構的支持下,完成了對氣候變化的評估工作,其結果主要發布在國防部制定的《氣候變化適應路線圖》(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Roadmap)中。基于國防部制定的《氣候變化適應路線圖》,美各軍種分別評估了自身應對氣候變化的潛在脆弱性,包括氣候變化對自身活動和相關基礎設施的影響。具體而言,美海軍修訂了針對北極氣候變化評估的《北極路線圖》(Navy Arctic Roadman),通過對北極環境的評估來輔助海軍未來的行動計劃,為海軍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優化北極作戰任務勾畫了戰略藍圖;美空軍完成了《2010—2030年戰略環境評估》,將氣候變化視為戰略性因素來制定空軍戰略規劃;陸軍已完成“環境質量技術研究項目”,評估了氣候變化對陸軍戰略設施帶來的風險,將氣候變化因素納入現有的規劃編制中。

美國作為碳排放量“大戶”,其軍事設施、戰備、軍事行動、供應鏈和更廣泛的安全環境正不斷遭受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氣候事件的危害
2021年10月,美國防部發布了首份聚焦氣候變化戰略風險的報告——《國防部氣候風險分析》(Department of Defense Climate Risk Analysis),報告闡述了國防部擬利用量身定制的高質量數據、場景和分析工具將氣候因素納入相關戰略制定、規劃指導和操作流程中;描述了用于支持未來氣候風險分析與評估的跨部門智能化情報產品和領域專家;強調了國防部將作為跨部門合作的主導者,在全政府范圍內運作,并與盟國和合作伙伴協調,努力預防、減緩、闡釋和應對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國防和安全風險。
在具體實施層面上,美國防部及各軍種組織相關人員開發了支持氣候風險預測與評估的智能信息系統。具體地,美國防部開發了“氣候評估工具”(DCAT),通過DCAT進行氣候風險分析,幫助下屬各戰區戰斗指揮部實時監控氣候風險;美海軍致力于探索新的北極持續觀測能力平臺,開發了“基于季節性時間尺度的全球天氣、海洋和海冰預測模型”;美空軍研發的“地理空間供應鏈風險識別和監控”系統,在供應商處于颶風、火災等環境風險時,該系統能發出實時警報;美國防部也在擴展和更新“陸軍設施評價工具”系統,該系統用于評估惡劣氣候環境對陸軍設施的影響。
總之,美軍方在應對氣候變化時,將氣候變化評估能力放在異常重要位置,在頂層設計方面,出臺了相關戰略性政策文件;在具體措施上,開發了一系列智能評估工具,為后續“減緩”“復原力”和“適應性”階段提供了有效的“情報”支撐。

美空軍研發的“地理空間供應鏈風險識別和監控”系統,在供應商處于颶風、火災等環境風險時,能發出實時警報
作為“能源消耗大戶”的美軍在減緩氣候變化效應方面,聚焦在自身的節能減排、提高能效上。早在2009年10月,時任海軍部長的雷·馬伯斯便雄心勃勃地提出,要提高美海軍的能源使用效率,建立一支不依賴石油等傳統燃料的新型艦隊——“大綠艦隊”。美國防部在其發布的《四年防務評估》中強調要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重視對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使用。新版《國家防務戰略》中,美國防部鼓勵加大清潔能源的研發,尋求大幅減少化石能源損耗,降低自身的碳足跡。2022年2月,美陸軍發布的首個《陸軍氣候戰略》中規劃了其節能、減排和清潔能源發展目標,預計陸軍到2035年將實現所有非戰斗車輛電氣化;到2045年,陸軍設施擬實現凈零排放。
在具體實施層面,美軍方已著手研發與部署小型核反應堆作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2021年10月,美國空軍選定阿拉斯加州的艾爾森空軍基地作為小型核反應堆的建造和部署地。此外,在戰略博弈熱點的北極地區,美軍在不斷強化北極軍事存在的同時,加強了對北極氣候變化、海冰監測、可持續發展等趨勢性課題的研究投入,在海上軍事力量的清潔能源的開發與使用方面,組建了使用綠色生物燃料的“大綠艦隊”,以減少對北極的碳排放。
顯然,美軍方的節能減排,明面上起到了減緩氣候變化的效應,實則達到優化能源供給、強化能源安全、降低能源消耗成本、激發技術變革,最終提升軍隊作戰效能的目的。

美陸軍發布的首個《陸軍氣候戰略》中規劃了其節能、減排和清潔能源發展目標
美軍方在其戰略性文件《陸軍氣候戰略》中定義了美軍應對氣候變化的兩種能力:“復原力”和“適應性”。“復原力”指的是預測、準備和適應不斷變化條件的能力,以及針對破壞的承受、響應和快速恢復能力;“適應性”指的是以一種有效利用有益機會或減少消極效果的方式,對自然或人造系統進行調整,以預期或響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美國防部非常重視提升軍方應對氣候變化的復原力和適應性。2021年10月,國防部制訂了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綱領《氣候適應計劃》,要求美國防部下屬機構、美軍各兵種及國防承包商就處置由氣候變化引發的潛在薄弱環節采取行動,確保未來在軍事行動、軍事設施和武器系統都受到氣候變化影響時,美軍能保持“復原”和“適應”。
在《氣候適應計劃》中,美國防部構建了“支持當前和未來部隊決策的美國防部氣候適應性戰略框架”。該戰略框架規劃了美軍在提升氣候適應性方面的5項行動方針。
開展以氣候信息為依據的決策。此行動方針將通過“氣候情報”“戰略、戰役、戰術層面的決策”和“業務體系決策”三個重點領域進行落實。
訓練并裝備一支準備好應對氣候變化的軍隊。此行動方針將通過“在極端條件下安全訓練”“對現役及未來裝備進行評估”“評估并調整需求及采購計劃”“針對氣候變化影響對裝備進行測試”四個重點領域進行具體落實。
強化人造及自然軍事基礎設施的復原力。此行動方針將通過“強化軍事基礎設施復原力”“維護測試和訓練空間”“開展生態系統修復”三個關注領域進行落實。
提升供應鏈復原力和創新性。此行動方針擬通過“評估供應鏈復原力”“鞏固現有供應鏈并轉向美國自產”“運用采購權支持核心復原力和減緩技術的創新”三個重點領域進行落實。
通過協作增強適應性和復原力。此行動方針將通過“組建跨部門及跨政府論壇”、“與伙伴國家分享氣候變化知識并助其能力構建”,“與美國軍事基礎設施周邊社區就氣候變化建立合作關系”三個重點領域進行落實。
《氣候適應計劃》為美軍方如何構建應對氣候變化的“復原力”和“適應性”提供了戰略框架和行動方針,同時也對行動方針的具體實施指明了重點發展領域,但在相關重點領域的真正落實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氣候變化所造成的破壞和干擾對美軍構成重大且全新的挑戰,以五角大樓為首的美軍方一直視氣候變化為“威脅倍增器”,將應對氣候危機置于美國國家安全的中心位置,采取了積極的應對之策。當前,美軍方的努力已初見成效,其基于評估、減緩、復原力和適應性相結合的氣候變化應對戰略正在逐步走上正軌。然而,在全球軍備擴展和地緣沖突加劇的大背景下,應對計劃始終趕不上氣候變化,美軍始終無法從根本上擺脫“氣候之殤”。真正的解決之道應是在國際上倡導構建一種普遍包容的國家安全理念,摒棄傲慢與偏見的零和思維,拋棄霸權行徑,共建一個綠色低碳、清潔、和平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