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聰
這批年輕人中,有的是半路轉行投身農業,有的是農學專業的學生,還有人一直在從事農業生產。他們不但能迅速掌握豐富的農業知識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還具備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他們是新時代的“新農人”。

北京市朝陽區黑莊戶,吳迪在收青椒

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鎮的西槐莊村,張曉恬和寧國法拿著剛挖出的整株玉米

北京市朝陽區朝來農藝園,毛盼龍在園內工作
夏天,天亮得早,吳迪6點半就來到蔬菜大棚,檢查茄子、豆角、黃瓜等蔬菜的采摘情況。這批蔬菜裝箱完成后,將會就近送往企業食堂或餐飲公司。
這是位于北京東四環東側的魯店農場。受朝陽區黑莊戶鄉合作經濟聯合社的委托,魯店農場負責蔬菜等農作物的種植,吳迪是該公司的種植管理者之一。33歲的吳迪是土生土長的黑莊戶人,去年,他離開生鮮行業回歸土地,成為“新農人”。
在北京選擇做農民的年輕人,并不只吳迪一個。這批年輕人中,有的是半路轉行投身農業,有的是農學專業的學生,還有人一直在從事農業生產。他們不但能迅速掌握豐富的農業知識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還具備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他們是新時代的“新農人”。
吳迪至今記得,2021年4月他剛到魯店農場時平整土地的情景。旋耕機的刀片翻動土壤,帶出石塊和磚頭。這片土地曾蓋有樓房,拆遷后需要平整才能達到種植標準。
平整土地只是第一步。作為一個農業“新手”,從育苗到施肥,吳迪需要從零開始學習。
隋寶利是吳迪的師傅,今年56歲,負責魯店農場的種植工作,有著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年輕人跟不上,是隋寶利最擔憂的事情。
吳迪剛到農場,隋寶利就帶著他下地干活,打算將農事經驗悉數傳授給年輕人。作為一個“半路出家”干農業的人,吳迪覺得這些事情總是要有人干的,“要頂上,一代新人換舊人”。
播種、施肥、除草、澆水,吳迪發現,做一個農民其實就這四件事,“盡管看起來簡單,但很多時候一天都完不成其中的一件事。”
秋收時節金黃的小麥回報了吳迪的努力。早睡早起以及田間地頭辛勤的勞作,他的身體素質也比以前好了。吳迪愛這片土地,感激土地的每一種饋贈。
去年的種植結束后,吳迪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因缺乏大型農機器械導致大田種植效率不高等等。針對這些問題,今年春節剛過,黑莊戶鄉就啟動了農田整治工作,邀請朝陽區農服中心的專家團隊實地調查。
當吳迪在大棚里采摘蔬菜的同時,37公里以外的通州區永樂店鎮西槐莊村的科技小院里,正讀研二的寧國法也在巡棚。
7月初,他種的那一茬番茄已經采收結束。當時是他“進村讀研”的第478天,他要為畢業論文采集整株番茄樣本,對根莖葉果的數據進行統計,判斷哪些因素更能提升番茄的品質。
選擇“進村讀研”的寧國法和同學吳林靜,是西槐莊科技小院掛牌成立后入駐的第一批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西槐莊有100余戶人家,科技小院負責的15個大棚和5畝耕地,是村集體的土地。
除了完成科研項目,科技小院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指導農戶科學地種植。
2021年4月,兩位研究生剛到村里時,村民們并不知道什么是科技小院,只是常看到兩個年輕人扛著工具下地干活,見得多了自然就熟了。
但是如何把現代農業的技術和理念傳遞給農戶,并不像見面打招呼那么容易。一場“新農人”和“老農人”之間的觀念沖突開始了。
剛開始種植時,村里請了五六位村民幫科技小院干活。以前,為了便于儲存和運輸,農戶種植的番茄品種質地較硬,種子價格相對便宜,一般采用人工授粉。寧國法選擇的則是將近一塊錢一株的番茄苗,用400元一箱的熊蜂授粉,種出的是果肉偏軟、果汁充沛的番茄。對于優質品種,農戶們有的是沒聽說過,有的則是擔心投入太大。但在“吃到爆漿的軟番茄”之后,他們的觀念改變了。
過去一年,靠著這些幾乎要撂荒的土地,兩名研究生為這個京郊小村帶來了約30萬元的收入。
駐村時間久了,除了幫扶種植,大大小小的事情也會找上門,吳林靜做過防疫志愿者,也幫大家做過商標注冊、手機維修、楊樹護理、李樹修枝等“小事”。
寧國法認為,農業專業的學生就是應該去地頭,而不是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我們應該做接地氣的農學研究生。”
連棟溫室里沒有土壤,一排排種植架上填充著黑色的基質,里面埋著水肥一體化的管道,技術人員身穿白大褂穿行其間。來廣營的朝來農藝園已經不再是人們想象中的農場。
作為朝陽區推進數字農業先行區的典型示范,朝來農藝園也正在吸引著年輕人。
1991年出生的毛盼龍是農學專業畢業,今年春天入職朝來農藝園,擔任種植廠長。此前在其他農場干過的他,笑稱在這里很干凈,“不再半天換一身衣服”。
朝來農藝園的栽培大多為基質栽培。它的優勢在于疏松程度比土壤好,更適合植物的生長,能降低水、肥等投入。此外,還能減少病蟲害,也就減少了農藥的使用,更加綠色健康。
在朝來農藝園,數字化智能把控著育苗、定植、田間管理、采收等各個環節。毛盼龍的辦公室對面,有6塊顯示屏幕。面向種植區的屏幕上,顯示著溫度、濕度、光照等數據,這些實時數據來自溫室內布設的多個智能傳感器。
通過“智慧農業監測管理平臺”,毛盼龍可以實時查看溫室內所有監測數據和現場圖像,一旦某個溫室的溫度過高,他可以在辦公室里利用電腦進行調節,使溫室一直處于植物最適宜的生長環境。
任惠芳也是學農的,自稱是“十年農人”,負責硬件方面的解決方案。她介紹,控制中樞等朝來農藝園的核心技術,完全是由我們國家的公司自主研發的。
這個智慧農業管理平臺軟件由董艷宏負責設計,她是該系統的產品經理。除了優化種植管理,智慧平臺還可以安排大型農場復雜的排產計劃。只要確定種植面積和種植數量,智能系統會自動計算好育苗、種植和收獲的時間。
2021年8月,北京市政府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在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方面,圍繞“誰來種地”和“誰來振興鄉村”,支持和引導各類人才通過多種方式服務鄉村振興。
董艷宏從前做過許多行業的系統設計工作,如今選擇在農業項目中深耕的她發現,找到了“意義感”。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她覺得,如果自己研發的平臺能夠讓農民不那么辛苦,那就足夠了。
90后崔通本科畢業后,做了5年的互聯網程序員。因為被“智慧農業”吸引,今年辭職來到了朝來農藝園,成為一名“新農人”。
王遠是朝來農藝園的實習生,就讀于遼寧一所農業學校,他想看看“更高級的種植技術是什么樣的”,期望著以后能將學到的技術帶回家鄉,“我想帶領全村致富。”
如今,逐漸上手的吳迪負責的工作更多了,共有15個蔬菜大棚、62畝花生、37畝黃豆和107畝玉米。隋寶利盤算著,等冬閑的時候帶著農場的幾位年輕人去參加一些現代化種植的培訓課程。
秋收之后,寧國法和吳林靜將結束一年多的駐村生活,回到學校完成畢業論文,科技小院將迎來新一撥研究生。張曉恬是吳林靜的同門師妹,今年春天剛剛入駐西槐莊科技小院,她將在這里做甜糯玉米的施肥優化試驗。
翻看工作日志時,吳林靜覺得,每一天都很平淡,但卻很充實。寧國法覺得在科技小院的這段時光,就像農作物的生長,轉眼間番茄苗已經長到及腰高。門口的銀杏綠了又黃,西槐莊村的土地見證了兩人的成長。他們希望,會有更多的人主動參與到農業發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