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青,李光輝,李嫻都
手球運動綜合了籃球和足球的運動特點,是一種用手打球、以球攻入對方球門得分的球類運動。手球運動具有復雜的投擲技術動作和獨特的生物力學特征,由于允許用身體對抗和阻擋來打斷比賽防止進球以及比賽進行時的非法犯規,手球被列為受傷風險最高的四種運動項目之一[1]。比賽對抗激烈,身體接觸頻繁,比賽時間長,攻守轉換快,導致一部分手球運動員不能有效避免運動損傷進而影響身體機能和競技水平。目前國內手球開展水平較國際水平低,對國內手球進行科學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國手球運動的國際競爭力。
手球運動項目特點明顯,運動員上肢、下肢及軀干等全身各環節都有一定的參與,損傷最常見于膝關節、足踝以及肩部[1-3],女性隊員膝關節損傷尤為突出[4],損傷類型主要是扭傷,其次是挫傷和拉傷[5],損傷性質主要是急性損傷[6]。
手球比賽中多急停剎車、急轉變相的動作,導致下肢的損傷主要是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損傷,例如:前交叉韌帶撕裂、髕下滑囊炎、足底筋膜炎、踝關節扭傷、跟腱炎、以及足踝部的關節錯位等[7]。比賽允許隊員間相互推拉,同時上肢還要完成控球和無數次的射門,具有特殊的投擲特征,上肢的損傷頻繁出現在肩關節和手腕關節[8],例如:肩袖韌帶損傷、肩關節撞擊傷以及手腕部的挫傷等。由于手球比賽需要快速、靈敏、協調等身體素質,所以核心力量對于手球運動員的技戰術能力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過度使用導致的腰椎損傷發生率較高[9],最為顯著的就是腰痛、腰椎間盤突出、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等。
男子手球損傷總次數多于女子手球[5],由于女子手球運動員的體能低于同級別男子運動員,導致也有一部分損傷的發生率高于同級別男性運動員[7],其中挫傷、扭傷比例高,由于膝關節解剖特點的性別差異[10],女運動員膝關節損傷比例高于男運動員[4]。導致損傷的因素包括項目技戰術特點、運動疲勞、技戰術水平、醫療保障、預防損傷的意識和措施等[11, 12]。
本文以山東省女子手球隊14名一級及以上水平運動員為研究對象。接受調查研究的隊員平均年齡23.2歲,訓練年限持續7~10a,平均訓練年限8.79a,平均身高為1.77m,平均體重為69.7kg,BMI平均值為22.24。
經文獻資料研究后制定運動損傷調查問卷,組織運動員對職業生涯中受傷情況開展回顧性調查,著重調查損傷部位、損傷原因、嚴重程度及恢復情況等,并對調查結果進行數理統計分析。同隊醫、教練、體能訓練師等隨隊保障人員進行訪談,結合隊內實際訓練情況分析損傷原因,并提出康復治療建議。
3.1.1 運動損傷與年齡、訓練年限的關系
運動員的訓練時間普遍較長,開始訓練年齡在12~15歲,開始訓練平均年齡在14.42歲。運動員的損傷次數與年齡、訓練年限沒有顯著聯系,有的隊員訓練年限6~7a,年齡較小,但經常受傷;有的隊員年齡較大訓練年限長,但受傷次數相對較少。
3.1.2 運動損傷與身高、體重、BMI的關系
雖然運動員的身高體重各不相同,但是由于長期的運動訓練,導致BMI比較接近,在20.3~24.8之間。經常出現運動損傷的隊員,其BMI集中在21.7~22.2,低BMI的運動員損傷次數較少,高BMI的運動員運動損傷出現頻率增加,但也存在高BMI運動員受傷頻率低的情況。有研究表明BMI值低的手球運動員損傷概率更小,本次調查受樣本量的影響,運動員的BMI值均在正常范圍內,專項損傷的BMI特征并未充分顯現。
3.1.3 運動損傷部位與嚴重程度的關系
手球運動員的損傷部位主要包括手腕、肩胛上肢帶、頸胸部、腰骶部、髖關節、膝關節和足踝。根據運動損傷的程度不同,把損傷分為:1.輕微傷,不需要治療第二天可繼續訓練;2.輕傷,經過日常治療后可繼續訓練;3.受傷較嚴重,需要就醫治療;4.受傷嚴重,需要制定專門的康復計劃并影響運動能力;5.受傷很嚴重,需要手術干預治療[13-16]。對各部位運動損傷在這五種分類中出現的次數及損傷人數進行統計分析,評價損傷的易發生部位及嚴重程度。

圖1 損傷部位、嚴重程度與損傷比例的關系
運動員身體各部位均出現輕微傷,常見的損傷部位在足踝、手腕部和腰骶部。日常的力量訓練主要是上肢(肩關節)的力量訓練和下肢(膝關節)的力量訓練,針對手指、手腕的專門性力量訓練少,腕關節處肌肉力量較弱,同時手腕處關節活動幅度大、柔韌性好,關節的牢固性差。手腕部的損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手腕部在完成控球、運球和射門等動作時由于環節穩定性不足而造成損傷。足踝是人體重要的承重部分,身體的重量基本上都要匯聚于此。足踝是人體運動的基本環節,運動員們在完成技術動作時進一步加劇此部位的負荷,長期的運動訓練使足踝成為損傷的易發部位。腰骶部的核心區域對人體正常身體姿勢的維持、運動中技術動作的發揮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手球運動中軀干的轉體和滯空時身體姿勢的變化和維持。這些部位出現的頻率高但是在運動訓練中對機體造成的傷害卻不大,往往是由于日常訓練疲勞的累積引起的,訓練結束后經過休息第二天即可消失。
輕傷和輕微傷損傷發生部位相差不大,全身各部位都出現輕傷,而且受傷的比例比較平均且都沒有超過6人,這說明輕傷的損傷部位比較分散,輕傷沒有明顯的部位特征。但損傷發生部位的人數有所變化,主要表現在手腕部、足踝等部分損傷人數降低,膝關節損傷人數增加。
當一些損傷出現后,運動隊現有的治療措施無法滿足,就需去醫院進一步診斷治療,通常這類損傷以較嚴重的急性損傷為主,以及一些需要借助醫學檢查的傷病,例如韌帶、骨損傷和頭部、脊柱等關鍵部位的損傷。在較嚴重需要送醫治療的運動損傷中,手腕、頸胸部、髖關節的人數為0,這三個部位幾乎沒有出現比較嚴重的傷病;肩胛上肢帶不同程度下的損傷概率相對穩定;足踝的損傷人數進一步降低。相比于輕微傷和輕傷,膝關節較嚴重損傷人數明顯增加,達到10人。膝關節損傷人數隨損傷嚴重程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大,從輕微傷的1人到輕傷4人再到較嚴重傷病的10人,這一數字不斷增加。除此之外,腰骶部也是較嚴重傷病的易發部位。
嚴重損傷和較嚴重損傷的發生部位相同,手腕、頸胸部、髖關節損傷人數仍為0,損傷仍以膝關節損傷為主,同時腰骶部、足踝、肩胛上肢帶等部位的損傷人數明顯減低,膝關節損傷人數顯著高于其他部位的嚴重損傷人數。運動損傷出現明顯的部位特征,即嚴重受傷需要制定專門康復計劃的損傷主要為膝關節損傷。
很嚴重且需要手術治療的運動損傷主要為膝關節損傷,小部分為足踝損傷,分別是6人和1人,其他部位的損傷不需要進行手術治療,運動損傷的部位特征進一步凸顯。隨著損傷嚴重程度的增加,山東省優秀女子手球運動員運動損傷出現明顯的部位特征。腰骶部、肩胛上肢帶、足踝部位的損傷出現較多且嚴重程度適中,嚴重傷病的比例小。手腕、頸胸部的損傷整體比例低,主要是輕微傷和輕傷,沒有出現嚴重傷病。膝關節損傷比例隨著損傷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輕微傷、輕傷中比例低,而在嚴重傷病中比例很高。
3.1.4 最嚴重運動損傷情況
對運動員的職業生涯最嚴重損傷進行調查,發現膝關節損傷的比例是最高的,并且80%的運動員進行了手術干預治療。其他部位最嚴重損傷都沒有進行手術干預。這表明在手球項目中雖然對上肢和核心力量以及膝關節的要求都很高,但是受傷次數最多最嚴重的部位為膝關節。通過分析訓練計劃,每周三次上肢、下肢力量訓練,每周三次核心力量訓練,訓練負荷適中,但是沒有針對膝關節穩定性的專門性訓練,訓練計劃中技戰術訓練比例很大,下肢疲勞累積,同時肌肉的放松練習較少,大部分運動員都會有膝關節的小傷病,帶傷訓練比例大,關節的傷病復發率高。多重因素共同導致膝關節成為最嚴重傷病的易發部位。
手球運動損傷在比賽中的比例高于訓練中[4],但對運動員的最嚴重傷病進行調查時,數據顯示28.57%的運動員是在比賽中受傷,71.43%是在技術訓練中受傷,技術訓練中的受傷比例遠大于比賽中受傷。技戰術訓練中運動員的心理重視程度低,對于運動損傷的預防不到位,隊伍每天都要進行技術訓練,機體疲勞得不到完全消除,增加了技術訓練時的受傷風險。日常訓練中要提高運動員自我保護意識,做好運動防護,積極促進疲勞恢復,從而提高隊伍技術訓練的科學性,以減少訓練中的受傷比例。
3.2.1 運動損傷與機體疲勞的關系
手球運動損傷的原因眾多,對優秀女子手球運動員的調查中發現10人的損傷原因選擇了疲勞的累積,其次是自我保護的不足(4人)、訓練模式的不合理(3人)及其他因素(5人),這表明疲勞的累積是山東省優秀女子手球運動員發生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損傷的原因多為主觀原因,受對手或者其他因素影響較少。進行運動損傷的預防時,重點要放在運動疲勞的消除上,加強運動疲勞相關指標的科研檢測,多方位進行運動疲勞的監測與消除。訓練強度接受度的調查中發現,僅有28.57%的運動員能夠完全接受日常訓練強度,如果訓練強度過大,訓練后疲勞得不到及時消除或機體得不到完全恢復,疲勞就會進一步積累,導致過度訓練,這將對運動員的身體造成更大的損傷,因此及時消除運動疲勞、及時調整訓練強度對預防運動傷病具有積極作用。
日常訓練的保護措施對于運動損傷的預防具有重要作用。運動護具的佩戴有助于保護關節以及預防他人傷害,充分熱身可以避免因機體進入到訓練狀態而出現傷病,訓練時積極休息能夠降低運動訓練導致的乳酸堆積、肌肉酸痛,減少日常訓練后的疲勞累計。自我保護意識能夠防止運動員進行危險動作,既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常規保護措施中積極休息恢復的比例最小,這也說明了運動員對機體疲勞的恢復不夠重視。
3.2.2 生理期對損傷的影響
有研究發現,女性在月經周期的排卵前階段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的風險明顯高于排卵后階段[17],這種現象可能是與激素水平的改變有關。調查結果顯示有71.43%的運動員認為自己的運動損傷和生理期有關系,但是關系不大,有7.14%的運動員認為有很大關系,有21.43%的運動員沒在意過不清楚。女子手球運動員的損傷與生理周期存在一定程度聯系,如何進一步降低生理期對運動損傷產生的影響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3.2.3 隊伍醫療水平
對隊伍醫務工作者的訪談中了解到,現有醫療資源能滿足日常訓練的治療,一些嚴重的損傷需要就醫,目前有針灸、超聲波、超短波、微波、沖擊波、干擾電等理療器械,隊醫三名,康復治療師兩名,體能師一名。有42.86%的運動員覺得隊伍的醫療水平很好,57.14%覺得一般。隊伍醫療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運動員的損傷及康復情況,日常治療效果越好,損傷的發生率會越低,損傷后的治療越及時、高效,運動員的恢復越快越好。
3.2.4 損傷知識的學習
有14.29%的運動員對損傷知識的了解很多,50%了解比較多,35.71%了解比較少,了解很少的人數為0。有28.57%的隊員參加過運動損傷的相關學習,71.43%的隊員沒有參加過,作為職業運動員,運動損傷是職業生涯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應學習運動損傷專業理論知識,運用專業的損傷知識在比賽及訓練中保護自己,預防運動傷病,延長運動壽命。
1.山東省優秀女子手球運動員的運動損傷與年齡、訓練年限及BMI的關系較小。
2.損傷程度與損傷部位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手腕、頸胸部和髖關節的損傷程度較低且損傷概率較低,無嚴重傷病。足踝、腰骶部和肩胛上肢帶的損傷多見且嚴重程度較高。膝關節發生嚴重損傷的比例最高。
3.嚴重的膝關節損傷多出現在技術訓練中,80%需要手術治療。
4.運動疲勞的累積是造成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5.隊伍的醫療水平較好,醫療保障基本滿足運動員需求。運動員對專項損傷知識的學習較少,專項損傷知識儲備不足。
綜合問卷調查結果及上述分析討論,建議山東女子手球隊在日常治療時要加強對手腕、頸胸部及髖關節的放松與理療,在運動訓練時要對足踝、腰骶部、肩胛上肢帶部和膝關節進行較強的保護,并進一步加強對這些部位的訓練,提高環節穩定性,以減少嚴重傷病的出現。在訓練后要多進行恢復性休息及恢復性治療以消除疲勞。不斷提高隊伍醫療水平,開展運動損傷防護的相關學習,提高運動員的損傷知識水平,從而預防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