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楊子寧
健康關乎一個國家與民族的長期發展。十八大后,在習近平的領導下,始終將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作為首要任務,制定并實施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推動“健康中國”的建設[1]。體醫融合發展模式主要解決目前存在的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如許多慢性病的問題,盡快建立“以體育為本”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使體育與醫療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發展并推動國民的身體保健。
體育是實現人體健康的必要手段,而醫學則是保持健康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在科學有效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體育與醫療機構的“1+1>2”效應,有效地推動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是一個迫切需要研究和思考的問題。本文就目前國內外體育醫學融合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的策略進行了論述,以便為體育醫學融合的發展做出一定的借鑒。
自2015年以來,黨中央發布了一系列有關全民健康的重要決策。次年10月,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3]。2017年2月,國家出臺了《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4]。同年,國家出臺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將“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相結合;2019年7月發布了《健康中國行動》,其中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體醫結合”、“疾病管理”、“衛生保健”。“體醫融合”策略的出臺,將“國民保健”提到了“國家發展”的重要地位,對促進體醫一體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并標志著我國對“體醫融合”工作的高度重視。
在實施過程中,有關部門在實施體育醫療一體化的方針時,也在積極地實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舉措。2017年4月,國家體育總局設立“體醫一體化研究與改革研究”,旨在推動“體醫一體化”的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2019年1月,全國第一個“體育醫療融合”的試點城市落戶于青島市;廈門市體醫一體化試點項目于2018年六月正式開始。當前,在北京、上海、江蘇等較為發達的區域,進行了以區域為基礎的“體醫一體化”的嘗試,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通過上述試驗,進一步推進了體育與醫療的一體化,為推進全民健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盡管北京和上海等發達國家體醫一體化的探索已初見端倪,但總的來說,“體”和“醫”還沒有實現真正的深層次的整合。總的來說有幾個方面不足:融合機制尚不健全,相關部門缺乏協同配合;缺乏法律法規保障;居民還未形成主動的健康促進觀念;體育醫學融合的專家缺乏;未充分建設智慧健康推廣服務平臺這幾個方面的不足。
目前,國內體醫一體化模式主要有:醫療康復中心模式、體質監測服務中心模式、體衛合作模式、第三方社會團體模式和社會公益團體模式。第一:以康復為基礎的醫療機構,在醫療機構和醫療機構之間進行整合。第三:“體衛二局”是體育總局和衛生健康委員會的簡稱,是由國家體育總局和衛生總局共同組建的。第四:第三方社會組織是指由國家委派的第三方社會團體開展體育醫療活動,其主要工作是整合資源,做好全民體質抽樣檢測,推廣體育康復計劃。第五:以“非贏利”為代表的“以醫療為目的”的“以醫療為目的的“以醫療為本”的模式。
2017年4月,國家體育總局設立“體醫一體化研究與改革研究”,旨在推動“體醫一體化”的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2019年1月,青島市作為全國第一個“體育醫療一體化”的試點城市[2]。隨后,在上海、廈門、江蘇、合肥、北京、深圳等較為發達的區域,進行了以體育為主的體育醫療一體化的嘗試,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過上述試驗,進一步推進了體育與醫療的融合,為推進全民健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表1 中國體醫融合發展模式分類
美國將體育、醫療、衛生、教育等多種形式結合起來,將體能運動視為健康發展的主要途徑,注重醫療衛生與體育健康的深度結合,明確各利益攸關方的權力與職責,營造總體均衡的合作秩序,走出了多元主體協同治理之路。其模式大體可劃分為三類:由政府部門主導全局型、多職能部門交叉融合型、非營利組織強有力支持型[7]。第一:美國的政府部門對全民運動和保健的投入,開發了《健康公民》項目,之后又推出了一套衛生方案和相應的衛生推廣措施,這是一個比較有系統性和權威性的國家運動和保健的美國政府的一個整體。這一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穩定的執行,使體育健康工作者的社會身份得到了確認和提升,對體育健康等事業和產業的融合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第二:組建聯邦政府的教育部、服務部等多個部門與民營企業以及交通、教育、醫療、等行業結盟,并在跨國別間進行協調,定期對各個部門的工作進行評價。第三:除了像 CDC這樣的個人機構是政府機構之外,還有一些由美國運動醫學會和美國腫瘤學會組成的非聯邦機構。在新的《國民身體活動計劃》執行期間,CDC還設立了體育和衛生科,繼續推動各行業的跨越式發展。在協調委員會的作用下,各理事之間通過組建、合作等多種融合形式,形成了一種復合的協作體系。
在德國實施體醫一體化的醫療保健服務中,已形成了獨具德國特色的發展模式,從各方面作用、目標人群、協同關系和運作方式等方面來看,可以劃分為社區嵌入型、項目型、整合型和醫保型四類[8]。第一:社區嵌入型是以社區為基礎的“嵌入式”,以“以基層為單位的醫療衛生保健”為基礎,推動“以醫院為中心”的“一體化”。二:項目型是將醫療、健康、體育、飲食等不同方面由各專業的醫療主管擔任具體的工作,并由專業的醫生、康復師、營養師、護理師等組成的專業隊伍來統籌、監督、管理和協調各種疾病的工作。第三:全球衛生一體化衛生機構把綜合醫學的界定為:對衛生服務的管理和供應,使得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得到一系列預防疾病或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的服務以及衛生設施。第四:醫保型是以健康保險鼓勵性健康促進計劃是通過參加健康檢查、參加體育和營養課等預防性項目,加強家庭保健制度等,提高保險金額,實現對整個健康保險的控制。
日本歷經數年的摸索與實踐,現已建立起一整套標準化的醫療衛生服務系統。經過對日本醫療健康促進的分類。可以分為三大類:福利型、整合型和商品型。福利型[9],即由國家利用綜合性的體育健身運動教導員作為載體,在定點醫療機構提供健康咨詢、運動參與等服務模式,具有公益性、志愿性和便捷性等特點。“福利型”是日本最早開展的一種以“體育-醫療”為基礎的醫療保健服務,具有最廣泛的參加者和最廣泛的醫療服務。第二,一體化醫療模式,即將健康促進、疾病預防、治療、運動康復等多種醫療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病人的整個生活過程。第三,商品型是指由私營康復醫院、療養中心、養老院、保健中心等單位進行的以贏利為目標進行的醫療保健活動。

表4 日本體醫融合發展模式分類
隨著體醫融合的深入開展,民眾觀念的轉變和更新是其根本條件。從我國目前的現實狀況來看,一些人仍然存在著“有病治好”的觀念,并沒有意識到積極參加運動對于治病的意義。所以,要從觀念上來理解“大健康觀”,科學健身,逐漸突破認識上的阻礙。通過上述對中外體醫融合發展概況和模式的分析得出,不同發展基礎下中外體醫融合在發展背景、模式上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具體如表5所示。

表5 國內外體醫融合發展背景及模式比較
從中外體醫融合發展模式對比來看我國與國外共同優點是公益性、多元化,但國內缺乏協同配合、缺乏人才、覆蓋范圍小、推廣不足等缺點。國外則是連貫性不足。所以,我國要深度普及體醫融合理念,具體辦法有:一、加大科學健身的宣傳力度,大力推廣科學健身文化,深入基層,普及全民健身理念。二、政府要從各種媒介入手,主動調配各電視臺、廣播、網絡等相關的宣傳教育。三、鞏固新媒介傳播的位置,加強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對衛生知識的傳播。,促進全民參與、科學健身的良好風氣。四、要將健身作為一種好醫生的理念,將身體素質評價納入日常生活體征檢查,將體育參加狀況列入病情診斷咨詢,將體育通過非醫學介入措施結合到各個部門,使病人更好地參加到疾病的診療中來。
由于我國的體育事業和衛生事業屬于不同的產業,經營方式,衛生服務各不相同,在各方面信息資源和人才的傳遞和交流還不完善。而美國將體育、醫療、衛生等機構聯合起來,建立醫療衛生服務的平臺,以達到協同管理的目的。美國在議會和社會各團體組織的努力下建立了體育、醫療、教育、交通、土地、工商、非營利機構等部門的職責,提高了各職能部門、非健康系統的主動性,推動國家健康政策的落實。同時,為了建立一個科學化的責任共享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協調各方的職責。
美國比社團更強大。美國運動醫學協會在體育醫學、健康體適能、運動損傷和恢復等領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體育運動的發展方向。協會成員致力于體育醫療和體育科研,促進美國民眾更加健康的生活。我國的體育、衛生等非營利組織,也在一些方面扮演著無可取代的角色,其社會公益性質、服務意識強、分布廣泛、組織靈活等特點,極大地增強了體育與醫療的聯系,可以有效地解決“失能”和營利組織的“失效”問題。
醫療保險是德國推進體育醫療一體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將政府機構和民間機構聯系起來,既可以減少市民的醫療支出,又可以促進醫療機構和醫療機構之間的整合。從我國的現實狀況來看,盡管有了一定的探索,但仍然有醫療、體育、衛生等方面的政策與醫療衛生政策的不協調。所以,要使醫療機構在醫療保險的支付層次上進行整合,就必須從整體上推進醫療保險制度的變革。一方面,政府和地區應適時調整現行的醫療衛生服務制度,降低醫療衛生服務中心的資格,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資格。另外,各地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條件,把體育活動納入到衛生體制的經營中,并制訂體育健身活動的費用標準,并將其標準化。通過提高醫療保險的開放程度,使醫療機構之間的付費結合,促進“體醫融合”由上而下。
日本已初步建立起以國家為主導、多部門、多層次聯動的多層次協調機制。在此基礎上,各級政府將依據區域的具體狀況,制訂出具體的項目實施方案。為此,要使我國體育與衛生事業進一步深入發展,必須明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體育和衛生部門的職責,并建立起一套既有分工、有協作的多元體系。
根據日本的實際情況,高校和社會運動教官的職業培訓是解決我國體醫一體化培養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在推動體育醫學健康發展方面存在著大量的人才短缺,現有的體育醫學專業人才培訓方式已不能適應衛生行業發展的需求。“體”與“醫”的教育必須相輔相成起來,以聯合辦學和聯合培養的形式,對體育、醫學等領域進行綜合協調。加大運動康復、保健、營養學等方面的訓練比例;在醫療專業的教育體制上,應對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進行改造,強化“體醫結合”的知識與技術訓練,尤其是將運動處方等方面的訓練納入到普通醫師的訓練之中,使他們掌握基礎的運動恢復常識,并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同時,要加強現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技能訓練,充分利用其推薦、咨詢和引導公眾參加科學健身的功能,建立一系列的“體育與醫療”結合的訓練基地,打造一支技術過硬,素質較高,數量較多的“運動醫生”。對醫療衛生專業的人才進行分級、分類的培養。鼓勵醫務人員從事體育和醫學綜合服務,并明確指出,在體育衛生服務領域,醫護人員的職稱評定、專業技術人員的持續培訓,享受與其他衛生保健單位相同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