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昭
(新汶礦業集團協莊煤礦,山東 泰安 271221)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煤礦由小規模分散布局和經營向集團化集中統一經營模式轉變,煤礦管理模式也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約式管理方向進行升級,煤礦的設計和整合方案向優化和快速回采轉變。我們的優化設計和整合方案主要是緊密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從采場周邊情況、巷道布置、煤巖層產狀、安全生產系統情況以及煤質等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從設計、掘進、采煤到工作面撤除進行全流程優化管控,做到了一面一策、一巷一策,通過多種技術手段的實踐,整合了開采資源,提高了礦井產量,創造了經濟效益[1]。
1 號煤礦62102 工作面和62113 工作面區域的煤層受到落差7 mDF15 斷層和落差12 m 的F4 斷層的切割,形成了一塊獨立塊段煤田。該煤田地表主要為荒山、農田,北部為礦井邊界,西部為斷層和采空塌陷區,東部為斷層和采空塌陷區,南部及正上方采空塌陷區,地面村莊還沒有全部搬遷結束。兩面儲量分別為30 萬t 和40 萬t,雖然儲量比較小,但由于特殊的地質構造的影響,煤的變質程度高,煤質良好,含硫量低,發熱量高。如果單獨進行回采,僅安撤面一項費用就高達900 萬元,從生產和經濟方面都極不合理。近年來,由于村莊已經全部搬遷,加上近期主采工作面煤層含硫量高,商品煤質量較差。利用這2 個工作面進行配采,正好發揮含硫低的優勢,不僅有效降低了商品煤的含硫量,提高了礦井商品煤的發熱量,提高了煤質和商品煤的價格。對該塊段進行聯合布置優化設計和回采,能夠較好地實現快掘、快安、快采和快撤,實現良好的技術經濟效益。
該設計方案優點:通過優化設計與回采技術的利用,安全生產各系統且有布局集中、環節少、利用率高、工程量小、工程和工期前后銜接緊湊等優點。該方案不僅提高了優質煤炭資料的回收利用率,而且安全生產隱患明顯減少,安全生產效率和效益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2 號煤礦4203 工作面回采2 號煤,上覆蓋層厚度200~250 m。老頂為灰白色粗粒石英砂巖為穩定巖層。直接頂為節理發育灰色頁巖,底部灰白色中細砂巖7~7.5 m,工作面范圍內穩定。工作面煤層走向近南北,傾向西,傾角7~17°,平均11°。煤層穩定,平均厚度3.6~3.8 m。局部含1 層夾矸,平均厚度0.3~0.95 m。沿空留巷為4205 工作面的4205 材料巷,巷道斷面為4.4×3.5 m 矩形,支護型式為:錨桿金屬網支護。4205 工作面回采結束以后,整條巷道保留下來作為下一個工作面的材料巷(如圖1 所示)。
采用裝配式隔離墻技術進行沿空留巷支護。采用鋼筋混凝土塊C30,規格為長度* 寬度* 高度1 000 mm×800 mm×400 mm,通過鋼筋混凝土塊將巷道與采空區分開[2]。
沿空留巷(原巷道)加強支護:在超前支護范圍內即20 m 范圍補強。補強支護型式和參數:巷道頂板使用鋼帶梁,采用W200 mmL2 400~3 400 mm 鋼帶,三根Φ15.24 mm×5 000 mm 錨索。巷道幫部增加兩排補強錨桿,采用Φ18 mm×1 800 mm 預應力蛇形錨桿。超前支護設計距離20 m,采用單體支柱配合∏型鋼梁棚,間距1.8 m,一梁三柱。正對切眼位置處支設3架∏型鋼梁棚,向外支設6 架∏型鋼梁棚,一梁三柱。再往外5 架∏型鋼梁棚,一梁兩柱[3-5]。
砌墻主要采用砌墻機輔助人工進行施工,混凝土塊由砌墻機械進行搬運和砌墻。端頭支架安裝:在4203 材料順槽端頭安裝1 部端頭架,采用邁步式進行移動,端頭支架較正常回采基本架長3.5 m 左右。使用平板車將裝配式砌塊運到端頭架外側,采用砌墻機進行砌塊的搬運作業。在砌塊與砌塊之間安裝密封膠條,以填充砌塊之間的空隙,增加砌塊的穩定性,隔離采空區,采用預應力支撐柱接頂,在砌塊與頂板之間填充粘塑性接頂密封材料。根據現場礦壓觀測情況,沿空留巷施工過程中,需要進行一次加強支護,拖后加強支護不少于50 m 左右。拖后加強支護時間一般為一個周期來壓步距+5 m 以上。采用單體支柱配合∏型鋼梁棚,一梁三柱,柱間距0.8~1 m,加強支護的鋼棚與砌塊墻間距100 mm 的加強支護形式。砌墻完成后,為了減少采空區的漏風,對砌塊墻進行噴漿封閉。同時為了便于觀測采空區內的情況,在墻體預留觀測孔,由瓦檢員進行定期觀測。通過對氣體參數進行測量和分析,工作期間未出現氣體異常現象。
沿空留巷道進行加強支護:根據現場實際礦壓觀測數據情況分析,沿空留巷施工過程中,需要對所留巷道區域進行一次加強支護,拖后加強支護不少于50 m 左右。拖后加強支護時間一般為一個周期來壓步距+5 m 以上,確保所留巷道支護有效,保證巷道整體的完整性。
3 號煤礦僅回收三角煤柱一項,增加了有效儲量25.1 萬t。3 號煤礦4206 工作面,主要回采煤層3 號煤,工作面范圍內煤層穩定,煤層厚度3.2~4.4 m,平均厚度4 m;煤層走向近南北,傾向東西,傾角11°~15°,平均11°,普氏硬度系數f=0.9,煤種為氣煤。工作面主要區域回采完成后,外部的三角煤區域,邊回采邊撤支架縮面,如圖2 所示。
先將工作面調整為直角狀態,從距縮面起點50 m開始,每天進行調斜,到達縮面位置前10 m,將工作面調整到直角狀態,以利于頂板管理和支架撤除。
補強支護長度195 m,主要對頂板、兩幫進行加強支護。主要參數:一是頂板,補打了5m 錨索配2.4 m規格W 型鋼帶,鋼帶間距2.0 m,并在近面側頂板鋼帶之間另打單根錨索;二是巷幫,對巷道兩幫全斷面地錨網加強支護,兩幫最下排錨桿距地坪不得大于1.0m。
聯絡巷三岔區域超前進行加強支護,加強支護長度30 m;加強支護形式采用單體π 鋼棚。支護參數為棚距1.0 m,一梁三柱,柱子穿鐵鞋,減小底板比壓。提前安裝2 臺20 t 穩車,通過穩車車接力的方式,將90 號架拖入拆架硐室,然后解體,裝車封牢后繼續向外運輸,最后運輸到井上。
支架撤除后,立即空頂區域進行加強支護。采用單體支護配合π 鋼棚:靠老空第一排鋼棚,打設6 棵單體支柱,三棵戧柱;第二排鋼棚,打設不少于4 棵單體,其中戧柱2 棵;第三排π 鋼棚,打設3 棵單體。
縮面生產組織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一是面長由130 m 縮短到70 m;二是面長由70 m 到縮短到46 m;三是面長46 m 開始鋪網上繩,直至達到最終停采線為止。第一階段為工作面共推進80 m,平均每天割煤6 個循環,生產組織方式為:每生產3 個循環撤除1 部支架。歷時約24 d。第二階段為工作面共推進32.67 m,每天割煤累計7.5~8.5 次循環。生產組織方式為:每生產3 個循環撤除1 部支架。歷時8 d。第三階段是從工作面長46 m 處開始,進行鋪網上繩,到達最終停采線,歷時4 d,從而將4206 工作面三角煤柱安全回收。3 號煤礦僅回收三角煤柱一項,增加了有效儲量25.1 萬t。其中61107 工作面三角煤柱,多回收工作面儲量14 萬t;回收6203 工作面角煤柱面積7 630 m2,增加儲量4.1 萬t,4206 工作面回收三角煤柱面積10 558 m2,多增加儲量7 萬t。
某礦井公司通過對所轄礦區煤炭資源的綜合回采率提高了30%~35%,現公司生產規模達到了300多萬t,有效提高礦井生產量,減少了礦井掘進巷道開掘數量,減少了巷道施工工程量和工人勞動量,減少了開掘順槽巷道的資金投資,有效緩解了礦井的采掘接續,提升了工作和經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