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平
(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地質礦產勘查研究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在充分研究區內已有的地質勘查成果基礎上,針對礦區鉛鋅礦體的分布、賦礦特點,鉛鋅礦體能引起高極化低阻及重力高異常,利用重力測量能有效排除碳質層干擾,閃長巖具有磁力高異常的特征,可利用磁法輔助識別礦致重力高與閃長巖引起的重力高,利用AMT 測深圈定低阻異常向深部追索礦帶延深,綜合重、磁、電測量成果結合地質背景分析能有效地圈定找礦靶區[1]。
出露地層主要為中元古界長城系哈爾達坂群,為一套淺變質的海相陸緣細碎屑巖夾碳酸鹽巖建造,北與下元古界溫泉群、南與下石炭統阿克沙克組呈斷層接觸。該群下部為一套細碎屑巖,巖性為石英片巖夾少量大理巖;中部為一套含碳質碳酸鹽巖夾碎屑巖組合,巖性為粉晶-細晶灰巖、白云巖、白云質灰巖、含碳質微晶灰巖、(黃鐵礦化)含碳質板巖等,局部可見灰白色、灰黑色硅質巖和含重晶石硅質巖等熱水沉積巖,為本區鉛鋅礦體的主要賦存層位;上部為一套細碎屑巖,巖性為碳質板巖等(如下頁圖1-a)。
礦體均集中分布中元古界長城系哈爾達坂群中部,含礦建造為淺變質富鎂質碳酸鹽巖夾碎屑巖,含礦層南北寬約500~800 m,東西長大于6 km(礦區外仍有穩定延伸)。容礦巖石主要為白云質灰巖、大理巖化灰巖、鈣質板巖和硅質巖等,近礦圍巖為灰黑色含碳質微晶灰巖、炭質板巖、閃長巖和白云質大理巖化灰巖等。礦體呈似層狀、板狀、透鏡體狀順層近平行產出,走向近東西,總體傾向南,傾角75~87°,礦體在空間上有成群成帶、沿走向和傾向均有波狀起伏、膨大縮小、分枝復合等特征[2-4]。
Ⅰ-12 號礦體:為目前礦區內已發現的規模最大的礦體,出露標高3 459~3 795 m,已控制最大斜深350 m,礦體呈似層狀產出,走向北東東,傾向南東,傾角66~85°,礦體東、西兩端陡傾,傾角82~85°,在中部相對較緩,傾角66~78°,沿傾向略顯“S”型彎曲,厚度變化不大。該礦體長800 m,平均厚度8.19 m,鉛平均品位1.25%,鋅6.43%。礦體具明顯的分支復合、向西側伏特征,且沿走向和傾向均未圈閉,具進一步找礦前景(圖1-a)。
通過對采自礦區地表及鉆孔巖芯巖、礦石物性標本參數測量結果統計顯示如表1。

表1 礦區物性參數統計表
密度特征:鉛鋅礦石密度(2.99~3.48 g/cm3)最高、白云質灰巖與閃長巖密度(2.84~2.86 g/cm3)次之、灰巖、碳質灰巖、板巖密度(2.74~2.76 g/cm3)相對較低。
磁性特征:僅閃長巖具弱-中等磁性,磁化率值在50~200×10-64πSI 之間,礦區內其它巖、礦石均無磁性。
電阻率特征:鉛鋅礦石、鈣質板巖、(近礦)白云質灰巖、碳質灰巖電阻率均值在300~1 000 Ω·m 之間,屬低阻巖石,塊狀富鉛鋅礦石電阻率最低達20 Ω·m;灰巖、蝕變閃長巖電阻率均值在2 000~4 000 Ω·m,屬中高阻巖石;白云質灰巖、閃長巖、大理巖、板巖電阻率均值在6 000~25 000 Ω·m,屬高阻巖石。鉛鋅礦石與近礦鈣質板巖、白云質灰巖可以視為一個統一的低阻體,與其它巖石電阻率差異明顯。
極化率特征:碳質板巖、碳質灰巖極化率均值11%~15%,鉛鋅礦石及蝕變(黃鐵礦化發育,以下同)閃長巖極化率在10%左右,屬高極化巖石;鈣質板巖、灰巖、閃長巖、白云質灰巖的極化率在3%~5%,屬中等極化巖石;大理巖、石英片巖的極化率小于2%,屬低極化巖石。
在剩余重力異常圖上(圖1-b),主要鉛鋅礦體對應G-2 剩余重力高異常,異常幅度0.2~1×10-5m/s2。G-1 號重力高異常地表對應巖性為碳質灰巖,推測深部有隱伏的閃長巖體或巖脈。總體看G-H-3 剩余重力異常、C2 磁異常和IP3-1、2 低阻高極化異常與西礦段主礦體有著較好的對應關系,為由鉛鋅礦體引起的礦致異常。利用重力、磁法、激電測量的方法可以有效圈定地表及淺部鉛鋅礦體。
礦區以平緩的負磁場為主(圖1-c),磁力高異常主要呈脈狀、條帶狀,個別呈團塊狀,磁力高的幅度大多在100~300 nT 之間,最高達990 nT,主要為閃長巖引起。按磁力高異常可以分為南、北二個閃長巖帶,主礦體處于南部脈狀磁力高異常帶(C2)中,表明該礦段脈狀閃長巖發育。
從激電測深AB/2=150 m 極距視極化率異常圖(圖1-d)可以看出,在該深度極化率值在2%~19%之間,南部低極化背景在2%~4%,含礦段極化率背景達4%~6%。按照8%為異常下限圈出4 個高極化率異常帶,礦段內主礦體對應IP3-1、IP3-2 號低阻高極化異常。
ATM 測深反演斷面圖(如圖2 所示),視電阻率異常深度可達3 000 m 以下,視電阻率異常值在10~10 000 Ω·m,電阻率異常以層狀、厚板狀形態為主,淺部出現一些寬度100~500 m 左右的團塊狀高阻異常。根據異常特征,對各剖面巖性層進行了解譯,結合勘查成果資料,認為礦區內的主要控礦巖性層——灰巖、白云質灰巖巖性層在0~-500 m 向南陡立,500 m以下地層向北傾斜,在-500~-13 00 m 范圍內在多條剖面上出現了低阻異常體,深部低阻異常體規模明顯大于淺部鉛鋅礦體引起的低阻異常,表明其深部找礦潛力巨大。
利用重、磁、激電及AMT 測深并結合礦區地質填圖、工程施工成果對巖性層、侵入巖體進行了解譯,賦存于白云巖、白云質灰巖和鈣質板巖的鉛鋅礦體,因多發育有閃長巖脈,表現為重力高、相對高磁、低阻的異常特征。石英片巖、鈣質板巖本身為中-高阻巖石,但其板理、片理發育,為透水性、含水好的巖性層,因此實測電阻率多在100~1 000 Ω·m 之間,表現為中低阻特征,重、磁異常均不明顯。在海拔2 800 m 本區的潛水面以下鈣質板巖分布區出現的10~50 Ω·m 左右極低電阻異常,推測由地下水引起。白云巖、白云質灰巖、閃長巖均表現為高阻、重力高特征,但后者具有明顯的磁力高異常。灰巖則表現為中高阻、平緩的磁場及重力場,利用重力高異常可以區分灰巖與白云質灰巖如下頁圖3。分析認為可將白云巖、白云質灰巖層中電阻率小于1 000 Ω·m、對應有重力高異常及鈣質板巖層內電阻率小于50 Ω·m 低阻異常濃集中心、淺部對應有重力高異常地段劃定為進一步找礦靶區。深部(標高在2 800 m 以下)電阻率小于50 Ω·m 低阻異常,可能由地下水引起,為非礦致異常。
1)在哈爾達坂鉛鋅礦區,鉛鋅礦石具有高重、弱磁或無磁、高極化、低阻的特征,利用激電中梯測量、大地電磁音頻測深(AMT)并結合重力、磁法測量成果可以有效地圈定找礦靶區,指導深部找礦工作。激電中梯剖面+激電測深、高精度磁法測量、重力測量可以有效圈定地表及淺部(0~500 m)鉛鋅礦(化)體。重力+高精度磁法+大地電磁測深(AMT)可以圈定中深部((500~1 000 m)找礦靶區,為鉆探工作的布置提供依據。
2)對照已施工的鉆探成果,2 號靶區具高極化、重力高、中低阻組合特征,與鉆探控制的Ⅰ-12 等主要鉛鋅礦體對應較好;3 號靶區為一向南傾斜的低阻異常,異常中心處見兩條隱伏的厚度不大的鉛鋅礦體;其他靶區有待進一步工程驗證。
3)在哈爾達坂鉛鋅礦區利用重力、磁法、電法(激電、AMT)測量,可以圈定找礦靶區,有效指導深部找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