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樹宇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02)
縣域穩則大盤穩,縣域活則大盤活,縣域強則省域強,對河南大多數縣域來說,制造業都是支柱產業,更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鄉村產業振興的核心支撐[1]?;仡櫤幽峡h域發展,從“十八羅漢鬧中原”到百強縣占據中部地區“半壁江山”,從高新區龍頭帶動到產業集聚區遍地開花,縣域制造業實現了從平穩起步到駛入快車道。2020 年河南統計年鑒顯示,全省縣域工業增加值合計占全省比重超過70%,縣域仍是河南經濟發展的主力,工業則是縣域經濟的核心力量。總的來說,河南縣域制造業發展總體態勢良好,部分縣域制造業轉型升級取得積極成效,形成了一批特色突出的制造業集群,涌現出了一批轉型升級成效明顯的優勢企業,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凸顯。但是,受經濟下行壓力及全球疫情蔓延的影響,市場需求變化加劇,企業經營壓力明顯增加,制造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需要探索合適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
河南縣域制造業正處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和攻關期,制造業發展對于高端要素資源、產業發展環境、企業家素質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河南縣域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創新能力不足問題、產業綜合競爭力不強、高層次人才短缺問題、融資難問題、企業家素質提升問題、縣域營商環境問題等愈發凸顯。
1)產品創新能力不足。創新能力不足是限制河南縣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河南大多數縣域產業都是在優勢資源如農副產品資源、礦產資源等基礎上形成了一些優勢產業,受發展基礎及發展環境等歷史條件的限制,大多數企業都集中在產業鏈中上游,產品類型主要以資源型產品、初級產品、粗加工產品為主。由于產品創新能力不足,技術水平有限,導致產業延伸度不夠,產品缺乏相應的技術含量,高端產品和終端產品較少,產品附加值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只能把低價值初級產品賣給沿海地區,再買進制成品,產業鏈整體競爭優勢沒有顯現出來。
2)產業綜合競爭力不強。一是產業層次有待提升。河南縣域制造業主要以加工制造、代工貼牌等中小規模、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處于產業價值鏈低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不多,缺乏帶動型的龍頭企業;高端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尚未成型。二是產業鏈不完善。河南縣域大多數產業仍處于產業鏈中低端,先進工藝、產業技術基礎能力薄弱,部分產品和技術標準不完善,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三是產業聚集發展不足。部分產業園區缺乏清晰明確的產業定位,普遍存在產業同質化問題,高附加值產業不強,同時在招商引資上,片面追求企業數量“扎堆”,對產業鏈條的延伸重視不夠,產業協同效應和集群效應不高,生產資源和生產優勢未能得到有效發揮。
3)高端要素配置不足。一是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沒有明顯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是企業尤其是縣域企業面臨的老問題,由于產業層次低、利潤率不高、抵押資產少等原因,縣域制造業企業普遍都面臨著發展資金短缺問題,融資渠道單一,融資成本偏高。近年來,由于經濟下行壓力下民營企業盈利能力下降,部分金融機構抽貸、壓貸、斷貸情況增多,尤其縣域民營企業遇到此類情況更多,甚至部分企業不得已通過高利貸周轉資金,造成經營更加困難甚至陷入困境。二是高層次人才短缺。一方面市縣在區位條件、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文環境等方面與中心城市差距明顯,市縣擁有省級創新平臺的民營企業數量不多,在吸引、留著高端人才方面存在明顯劣勢;另一方面當前數字經濟加速重構傳統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滲透,縣域企業在這些方面人才儲備更少,轉型升級面臨的人才制約更大。
4)縣域企業家整體素質亟待提升??h域企業家大多數是從鄉鎮企業干起來的,企業家普遍存在著知識結構老化、能力素質不適應問題,對智能制造、互聯網、在線經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理解不深,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轉型升級步伐。加之部分企業家存在“小富則安”的心理,缺乏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即使企業已經做到一定規模仍不愿擴規升級,大部分的民營企業家管理能力不強、超前思想不夠,企業投資行為短期化,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
5)縣域營商環境存在較大優化空間。盡管近年來河南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企業發展環境優化明顯,但是縣域營商環境改變非一日之功,企業辦事依然存在諸多“痛點”,公共服務質量不高,“門好進、臉好看、但事難辦”的現象還時有發生,慢作為、亂作為現象仍然存在,甚至在環保、消防、衛生、安全等環節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粗暴執法現象,有些市縣重視招商引資來得企業,忽視本地企業轉型發展的需求,造成本地企業在土地、資金上受限更大。2021 年8 月,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2021 中國縣域營商環境百強研究白皮書》顯示,江蘇、浙江、山東三省分別有25、18、13 個縣入選百強名單,河南有7 個縣進入百強名單但是排名均在40 名以后,表明與先進地區相比,河南縣域營商環境存在較大優化空間。
當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而縣域制造業發展又有著自身的特點,大多數縣域傳統產業比重大,技術和產品層次不高,以民營中小企業為主,距離太遠的技術跳躍和產業升級風險太大,需要探索合適的轉型方向和升級路徑。
1)節儉式混合創新。創新無疑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但是,河南縣域層面多以研發強度低的傳統產業為主,具有引領地位的龍頭企業及單項冠軍企業不多,對應于大多數縣域制造業企業來說,不能追求過于高端的技術引領性創新,更宜采用低成本的節儉式創新模式。區別于傳統技術創新的高投入、高回報模式,節儉式創新以恰到好處的滿足客戶性價比需求,對產品和商業模式進行重新思考與設計,以高性價比滿足客戶需求,尤其是圍繞當前我國中產階級新國貨需求,設計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或者對現有產品服務進行積木式混合創新,然后根據客戶需求變化逐步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節儉式混合創新不依賴頂尖級研發人才,不是對現有技術和產品方案的重大突破,側重于滿足當下需求,創新成本較低,市場風險較小,符合縣域制造業企業實際。
2)特色化差異發展。縣域制造業發展要圍繞優勢明確產業定位,找準產業發展新趨勢、產業轉移新特點與本地綜合優勢的結合點,聚焦挖潛比較優勢,實現特色化差異發展[2]。沿海地區的縣域特色產業是我國“世界工廠”的重要支撐,昆山的筆記本電腦、南通的家紡、諸暨的襪業、永嘉的鈕扣、嵊州的領帶、永康的五金、紹興的輕紡和化纖、海寧的皮革和服裝、溫嶺的汽配、樂清的工業電氣、瑞安的汽摩配、晉江的運動鞋服、南安的建材水暖等,這些地方標志產品占全球份額均比較高。河南很多縣缺乏一個清晰的產業定位,或者因主導領導變化對主導產業進行調整,缺乏戰略定力,導致招商引資工作成效不高,形不成產業生態和競爭優勢,既浪費了自身的資源,也耽誤了企業的發展,難以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主導產業。河南縣域制造業需要依托優勢特色化差異發展,培育壯大1~2 個主導產業,通過鏈式招商、集群式招商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縣域制造業發展生態和競爭優勢,提升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真正形成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
3)集群化鏈式延伸。對于一個縣域經濟體來說,要有明確的產業布局和規劃,集中資源打造一個產業發展載體,為優勢產業鏈的拓展留出空間。縣域制造業集中布局,可以大幅度降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成本,形成產業鏈和配套體系,提高企業生產經營效率。2009 年以來,河南各縣均謀劃了產業集聚區,盡管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引導制造業集聚發展的思路是對的,當前河南針對產業集聚區高質量發展,提出“二次創業”戰略部署,借此戰略機遇,縣域應謀劃區中園,推動主導產業鏈集中布局、鏈式發展,延伸拉長產業鏈條,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制造業集群。
4)輕量化智能提升。伴隨著信息基礎設施的完善和信息技術的提高,智能化改造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但是對大多數縣域制造業企業來說,以智能工廠、整體解決方案為主的智能化改造方式不一定合適。由于縣域制造業企業一般來說工藝流程和管理基礎薄弱,工人素質也不適應,智能化改造的投資大,風險高。近年來,沿海地區逐漸探索了一些輕量化、易部署、低成本的行業級智能化改造方案,尤其是阿里云、三一跟云、海爾COSMO 以及各類工業云平臺、工業互聯網平臺、智能化服務商,都推出了一些成熟行業模型,針對性強而且改造門檻低。河南縣域制造業企業要積極對接智能化服務商和平臺商,利用現有成熟行業模型和輕量化解決方案,針對降成本、降能耗、提效率等核心環節,對企業進行智能化提升。積極引入沿海地區運行成熟的平臺和方案,結合我省實際開展創造性復制,引導龍頭企業發展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持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云端服務,降低企業智能化改造綜合成本[3]。同時,抓住疫情沖擊下線上經濟發展機遇,積極對接消費互聯網平臺,拓展在線市場,利用在線數據加快新品開發,倒逼智能化改造。
面對高質量發展新要求,河南縣域制造業發展更要突出優勢和特色,在全省一盤棋與區域大合作中對產業定位進行再梳理再提升再聚焦,將本地經濟發展特點與高質量發展要求有機融合,理清發展優勢,找準發展方向,著力探索縣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特色途徑。
1)梳理聚焦主導產業。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癥結在于打造縣域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這就需要立足縣域比較優勢,引導縣域聚焦優勢延伸拓展特色產業鏈,增強產業鏈根植性,探索實施產業鏈長制,實現縣域制造業差異化特色化發展[4]。一是強化功能定位與產業定位銜接。全省要堅持城市經濟與縣域經濟一同謀劃,跳出縣域謀劃縣域,站位省域市域、對接周邊明確縣域功能定位,破解產業定位不清楚、不準確問題,理清自身的區位、資源、產業等優勢,依托優勢理清產業定位,培育壯大特色主導產業。二是強化比較優勢與特色產業對接。在“特色”上更下功夫,聚焦比較優勢發展產業、謀劃項目、招商引資,變區位、資源、要素優勢為競爭優勢,不能什么項目都引進,圍繞特色產業延鏈補鏈,以培育特色品牌提升產業附加值,以產業鏈集聚提升綜合競爭優勢,形成比較優勢與特色產業相互強化的發展格局,提升特色產業鏈整體競爭力,以特色產業帶動縣域經濟整體發展。三是強化特色產業與人力資源匹配。河南縣域人口多,特色產業要與人力資源結構相匹配,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鼓勵企業把勞動密集型環節下沉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引導本地傳統農業、工業、服務業等依托互聯網創新發展模式,提高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提高產業就業吸納力,帶動更多的勞動力進入產業鏈實現脫貧致富。
2)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龍頭骨干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渠道、地方稅收的主來源、區域產業的主支撐、縣域經濟的主引擎、強縣富民的主動力。實施縣域高質量發展“頭雁引領”行動,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引進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相關產業鏈競爭力提升。一是支持優勢企業做強做優。引導本地優勢企業突破區域限制,整合全球全國全省資源,支持企業在域外設立研發中心、營銷中心、生產基地等,撬動域外資源為縣域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服務;引導各類企業通過接入互聯網平臺創新發展模式做大做強,培育新品牌新業態新市場;提升引入企業的根植性,支持中小微企業聚焦“專精特新”融入引入企業的產業鏈,形成“引進一個、帶動一批”的聚集效應;加大對縣域企業金融支持力度,鼓勵省級各類產業基金以及省外基金在縣域合作設立特色產業基金;加大企業技術改造支持力度,引導傳統企業通過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做強做優。二是培育優秀企業家。實施縣域企業家專項培訓工程,分批組織企業家到沿海企業參觀考察,與北上廣等地知名高校聯合舉辦企業家培訓班,更新企業家知識和能力結構,支持企業家攻讀國內外MBA/EMBA 課程;培育壯大新生代企業家群體,深刻認識縣域經濟轉型攻堅期與民營企業交接班高峰期重合的意義,引導新生代、“企二代”企業家成長,打造一支勇于創新、視野開闊的新生代企業家隊伍,引領區域產業升級和縣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3)打造優勢產業集群。突出產城融合,順應產業集群化發展態勢,推動縣域產業園區由“企業堆積”向“產業集群”轉變、由資源依賴向科技創新轉變、由數量規模向質量效益轉變,優化縣域制造業發展載體,提高對中高端產業的承載力和吸引力。一是實施縣域產業集群提升行動。產業集群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的重要平臺和載體,要堅定產業集聚發展的理念,未來要依托產業集群延鏈補鏈,優化公共服務,吸引高端要素集聚,豐富產業生態,形成新優勢[5]。河南縣域產業集聚區發展已經具有一定基礎,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需要對產業集聚區進行再謀劃,對主導產業和主攻方向進行再聚焦,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進行再提升,構建大中小企業密切配合、上中下游分工協作的產業生態體系。引導龍頭企業采用“兩端集中、中間下沉”模式,把管理中心、接單中心、品牌運營中心、營銷中心、培訓中心、物流中心等布局在產業集聚區和特色商業區,把種養殖和初級加工環節布局在鄉村工廠,優化縣域產業鏈空間布局,推動產業集聚區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二是創新“園中園”發展模式。實施“一區多園”戰略,引導本地特色產業鏈環節集群發展,積極承接省外、鄭州及中心城市“飛地經濟”落地,支持龍頭企業牽頭聯合打造專業園區。三是實施集群品牌培育工程。依托優勢產業培育集群品牌,打造一批民權制冷、長垣起重、鞏義鋁精深加工等集群品牌,提升在全國全省的影響力,吸引相關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集聚。四是創新考評機制。突出分類考核,完善差異化考核機制,減少無謂觀摩活動,淡化投資、產出等規模排名,引導地方政府、企業把精力真正放在優化服務和創新創業上。
4)集聚鏈接外部要素。實施縣域經濟開放與創新雙驅動戰略,引導縣域依托優勢積極對接“五區”“四路”戰略平臺,實現更高水平開放和更高層次創新,為縣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力。一是打造產業開放平臺。搶抓新一輪區域產業轉移戰略機遇,拓展高水平開放通道。支持縣域立足自身區位、產業優勢創辦開放合作平臺,如長垣的國際起重裝備博覽交易會、民權的制冷裝備博覽會等,培育一批在全國全球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名片;主動對接域外開放平臺,支持企業參加國際行業展會以及國內知名展會,如德國的漢諾威工博會、上海的工博會、深圳的高博會、重慶的智博會等,以及省內鄭州、洛陽等城市舉辦的各類展會,聚焦優勢產業、優勢資源擴大“朋友圈”。二是打造創新平臺。圍繞優勢產業、龍頭企業打造創新平臺,支持企業與域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聯合在縣域設立產學研合作機構、博士生實踐基地、中試基地及新型研發機構等;引導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在鄭州、沿海地區以及國外設立域外創新中心,尤其是鄭州應發揮創新資源集聚鏈接作用,培育創新集聚區,引導縣域制造業企業在鄭州設立研發中心。三是加強招才引智。堅持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并重,依托龍頭企業和創新平臺引進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以及農業實用人才,更加重視柔性引才,依托在外設立研發中心集聚高端人才。四是發展壯大回歸經濟,吸引豫籍企業家、技術骨干、高管、大學生以及務工人員返鄉創新創業,培育縣域新的產業增長點。
5)優化提升發展環境。堅持硬環境與軟環境并重、建設與管理并重,對標國家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對標全國百強縣,聚焦企業和群眾需求,聚焦城鄉面貌高顏值、政務服務高效能、生態環境高品質,優化縣域發展環境,提升縣域對高層次產業和高級生產要素的吸引力承載力,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一是提升縣域基礎能力。突出“百城建設”提質工程與鄉村振興戰略主抓手,瞄準縣域經濟發展的“短板”和瓶頸,著眼于互聯互通,重點在交通、農田水利、城鎮、信息、生態環保、園區等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謀劃一批項目,提高縣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支撐能力,加快推動縣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數字化改造升級,提升城鄉精細化管理水平,吸引人才回歸。二是提升縣域營商環境。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盡快開展縣域營商環境評價,依托“互聯網+”服務,加快推進“一網通辦”“一碼通”,持續完善“多證合一、多規合一、多評合一”機制以及多圖聯審、多審并聯、容缺辦理等配套措施,推動服務體系平臺化智能化,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加快服務方式、方法、手段迭代創新,精準激活微觀主體,提升縣域發展活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