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曉霞

壽光城南的老木匠其貌不揚,卻會識別和改造木頭。這是一門了不起的手藝。無論一個人還是一棵樹,都需要有個伯樂點撥。從這個角度說,老木匠就是木頭們的伯樂。想想吧,一院子木料,出身不同,質地各異,外行人完全無從下手,老木匠經過分門別類,鋸割拼接,木頭們搖身一變成了風骨峭峻的家具。它們被擺進客廳,安到書房,居室一下有了神采——或古典或現代,或簡約或深沉,這全靠老木匠的一雙巧手和一顆愛木頭的心。
五年前搬遷新居,我從老木匠那里定制了全套家具。因為樣數較多,老木匠親自帶領一支隊伍送貨上門。每樣家具都被包裹得嚴嚴實實,它們被幾個年輕人一路呵護著搬下車,上樓,進屋,在最佳位置上安頓下來。老木匠小心翼翼揭去包裝,帶著炫耀的表情邀我欣賞這些家具。它們高貴地沉默著,姿態端莊,仿佛從來不曾有過在山野中風吹日曬的歷史。
但我卻記得它們原來的模樣。當時這些木材有的擺在老木匠的院子里,有的堆在庫房中。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帶著東南亞和北美的遙遠氣息,有越南花梨、緬甸雞翅、北美黑胡桃等美麗的名字。雜亂無章的庫房并不比山野好多少,但木頭們心甘情愿在這里待下去,在一地木屑和聲聲犬吠中,耐心等待著命運的轉折。
現在,它們終于在老木匠的手里脫胎換骨。以端莊高雅的中式面孔開始另一種生活。它們將忘掉自己的名字,忘掉故鄉,在居室里重新生長。生長由外而內,不是開枝散葉、開花結果,而是將時間、溫度和人間氣息慢慢滲透進木質里去,和墻壁、地板長成一體,長成家的一部分,由陌生變得熟稔,由鮮亮變得穩重,由無足輕重變得不可或缺。
如果和這個家緣分夠深,這種生長還可能持續幾十年、一百年,甚至更久。到最后,它就不僅僅是一塊木板,一件家具,而是一段五味雜陳的家史。對一棵樹來說,這真是最理想的生長方式了。
不過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前段時間,靠窗的那件沙發忽然出現了一道裂縫。為了阻止木頭繼續開裂,我自作主張擦拭了一些食用油。然而,裂縫越來越長,我不得不把老木匠請到家里。他一進門就撲向那些家具,先看顏色,再看光澤,好像看他寄養在我這里的女兒有沒有被我餓得脫相。還好,他對我的養護總體是滿意的。但得知我竟然對家具使用了食用油,他痛心疾首,“瞎搞!為什么不早告訴我?這得用木蠟油啊!”最后他決定抬走這件沙發,帶回去重新調養。目送他走出大門,我一下想起了他帶我看木頭的那一天。那天,他熱情晃動著手指,對著一屋子木頭如數家珍。當時我想,這真是一個狂傲的木匠。如果把一屋子木材還原成大樹,我們該是站在遮天蔽日的森林里,可他卻要毫無商量地推倒大樹,讓它們從頭再來。
而五年之后的此刻,老木匠又一次做出決定,他要讓一張沙發從頭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