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劉曉立

中國人熱衷過節。從城市到鄉村,從北方到南方,無論男女老少,只要節日的號角吹響,便可掀起一場群體的狂歡。
傳統節日與節氣相連,講究的過法背后是從農耕時代生長出來的歷史底蘊。新式節日與時代接軌,新花樣里暗藏著嶄新的生活理念。節日觀念的變遷,是時代發展的寫照,處處彰顯著國人生存、享受和發展的多重人生層次。
然而,我們也不能回避,節日的味道正變得越來越淡。提到節日,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去查“吃什么”或“放幾天假”,而節日背后的文化意味和習俗傳承,卻被漸漸遺忘。節日,正被浮于表面的“儀式感”掩蓋了原本的樣子。我們的餐桌充盈了,原來坐在桌旁的人卻到了千里之外。我們走進了摩登都市,卻找不到原來的家鄉。一個個曾經闔家鄭重歡慶的日子,只留下一個個面無表情的紅包轉賬記錄。
中國節日所遭遇的尷尬,其實是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換”時期所面臨的挑戰。節日就像一個附有時代意義的時間容器,需要此刻的我們自己去填充,與過去牽手,與未來并肩,種下尊重與理性的種子,開出文化自信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