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生·王月,陳 悅,孫 婷,賈紅娥
(烏魯木齊市中醫醫院南門醫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腦卒中又稱作中風,其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癥之一。作為常見的危重急癥其具有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病程長等特點,多數患者發病后留下一系列后遺癥,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腦血管障礙疾病。對于中風恢復期患者而言,上肢肌痙攣是常見后遺癥,同時該時期也是是運動功能恢復的重要時期,應引起重視并實施積極有效的方法以提高中風恢復期患者生活質量[1-2]。針刺、推拿、中藥作為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治療腦血管疾病中發揮了獨特優勢,通竅活血湯作為活血化瘀類中藥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的作用,能促進神經功能康復,是腦血管疾病的常用治療方劑[3-4]。為此,本研究通過觀察通竅活血湯聯合康復治療的優勢,為中風恢復期患者的治療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 我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月收治的中風恢復期患者88 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中醫辨證診斷標準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 》[5]辨證為氣虛血瘀證,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6],并經頭顱CT 或MRI診斷為處于恢復期(起病時間在14~28 d)的中風患者。將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4 例。其中,觀察組男35 人,女9 人;年齡42~75 歲,平均(61.51±9.80)歲;中風類型:腦梗死27 例,腦出血17 例;病程(75.90±9.20)d。對照組男37 人,女7 人,年齡43~73 歲,平均(60.10±9.50)歲;中風類型:腦梗死24 例,腦出血20 例;病程(79.10±8.90)d。各組病人年齡、性別、中風類型及病程等一般資料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遵守《赫爾辛基宣言》,并與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為40~75 歲;②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處于恢復期;③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嚴重腦栓塞及重度意識障礙者;③腦出血、腦外傷等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者;④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⑤嚴重肝腎功能損傷者;⑥處于哺乳、妊娠期的女性;⑦合并嚴重呼吸、循環、內分泌系統疾病者;⑧存在心理、精神障礙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規格100 mg,國藥準字J20080078)100 mg日1 次口服;阿托伐他汀鈣片(北京嘉林制藥有限公司,規格:10mg,國藥準字H19990258)10 mg 日1 次口服。同時進行康復治療,包括按摩、肌肉牽伸、功能訓練。按摩:對患側肢體按摩,持續30min;肌肉牽伸:囑患者取坐位,針對患側肱二頭肌、腕屈肌、旋前圓肌、指屈肌進行短暫的牽伸,訓練期間也可以結合需要隨時牽伸,持續5~10min;功能訓練:主要進行關節活動度維持訓練、坐起及翻身訓練、站立訓練、行走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持續30min。每周治療5d,共干預3周。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配合通竅活血湯,方劑組成:赤芍3g、川芎3g、桃仁9g、紅花9g、鮮姜9g,紅棗7 個,老蔥3 根,麝香0.15g(水煎后藥液沖入),取汁150ml,每日一劑,分2次服用,共用藥3周。
1.4 觀察指標
1.4.1 中醫癥候積分 評估并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7],主癥涵蓋半身不遂、舌強語塞或不語、偏身麻木、口舌歪斜;次癥涵蓋自汗出、氣短乏力等。
1.4.2 大腦平均動脈血流速度 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儀(德國,DWL-2000-4 型)檢測并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大腦平均動脈血流速度,檢測指標包括大腦前動脈(ACA)、大腦中動脈(MCA)、大腦后動脈(PCA),記錄平均血流速度。
1.4.3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評定參照中國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CSS)[8],0~45 分值,分數越高提示缺損越嚴重。
1.5 統計學分析 研究所得數據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用()的形式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f)、構成比(P)的形式表示,組間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兩組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有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圖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圖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2.2 兩組患者大腦平均動脈血流速度對比 兩組治療前大腦平均動脈血流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大腦MCA、ACA、PCA 平均動脈血流速度較治療前有明顯增快(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大腦MCA、PCA 平均動脈血流速度均快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大腦MCA、ACA、PCA平均動脈血流速度情況(,cm/s)

表2 兩組患者大腦MCA、ACA、PCA平均動脈血流速度情況(,cm/s)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2.3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對比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C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CSS 評分較治療前有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CS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和圖2。
表3 兩組患者CSS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CSS評分對比(,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圖2 兩組治療前后CSS評分對比
腦卒中屬中醫學“中風”范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相關“偏風”“薄厥”的記載。中風主要是由于肝腎陰虛、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于腦及其脈絡而發為本病,其中氣虛血瘀是中風恢復期的常見證候類型[8-9]。腦是機體代謝極為旺盛的器官,中醫學認為腦是元神之府,“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而腦組織長期缺血缺氧,會造成局部神經細胞損傷,表現為神經功能缺損,例如偏癱、構音障礙、偏身感覺障礙及失語等[10-11]。相關報道認為大部分中風患者的血液流變學表現異常,血液濃稠以至于減緩流速和腦血流量,進而造成腦組織局部缺血缺氧壞死[17-18]。為此通過擴張血管,增加腦血流量及恢復腦供血對恢復期的臨床康復尤為重要。
本研究所選用的通竅活血湯來源于王清任的《醫林改錯》,由赤芍、川芎、桃仁、紅花、鮮姜、紅棗、老蔥、麝香組成,其中赤芍可清熱涼血,活血祛瘀[12-13];川芎為血中之氣藥,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效,對除腦內血腫、瘀血有幫助[14-15];桃仁有活血祛瘀的作用;紅花可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紅棗能補中益氣,可通九竅之功;麝香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之功效,其對中樞神經系統有廣泛的生理活性[16]。諸藥與姜、蔥之辛相配,能引藥上行,共奏開竅醒神、行痹消腫、活血通絡的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CSS 評分、中醫證侯積分較治療前有明顯降低(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CSS評分、中醫證侯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通竅活血湯聯合康復治療對中風恢復期患者中醫證候及神經功能損傷的改善比單純康復療法具有更好的療效。治療后兩組大腦MCA、ACA、PCA平均動脈血流速度較治療前有明顯增快,且治療后觀察組大腦MCA、PCA 平均動脈血流速度均明顯快于對照組(P<0.05),說明應用通竅活血湯聯合康復治療對腦血流有明顯改善。此作用可能與清除氧自由基,減輕氧自由基對腦組織的損害,改善微循環,擴張腦血管等有關,因此通竅活血湯有助于中風恢復期患者受損腦組織的修復,改善臨床預后。
綜上所述,通竅活血湯聯合康復治療應用于中風恢復期患者有助于改善中醫臨床證候及神經功能缺損,其機制可能與改善腦血流灌注有關。考慮到本研究樣本量有限,相關機制尚需豐富樣本量進一步研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