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程燕,方 泓,唐 凌,李少濱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上海 200032)
近年來隨著社會老齡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我國居民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危險因素普遍暴露,ASCVD 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構成40%以上,居首位。血脂異常為ASCVD發生發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險因素之一,對我國ASCVD 防控具有重要意義[1]。據國家衛健委權威報告顯示,在我國成年人血脂異常總患者數已達1.6億,血脂異常對我國人民健康的危害上升到原來的3~5 倍[2]。臨床上使用的調脂西藥有一定的副作用,且需長期服用,因此對血脂異常人群的早期識別及干預顯得尤為重要。中醫體質理論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上有獨特優勢。體質[3]是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是人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征。因此應通過進一步探索血脂異常體質類型和分布規律,分析中醫體質類型與血脂異常伴隨疾病相關性,提高血脂異常中醫辨證的預見性,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為中醫藥防治血脂異常提供新思路。本研究通過對血脂異常人群進行中醫體質的相關性研究,明確血脂異常人群的中醫體質類型的分布,闡釋不同體質類型的血脂異常人群的病因病機,從而幫助患者了解自身的體質以及易患疾病的情況,輔助臨床工作者進行相關疾病的預防干預及診治。
1.1 病例來源 病例來源于2020 年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體檢中心某銀行職工體檢565 例,其中男195例,女370例,年齡21~60歲。
1.2 納入標準 血脂異常的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合委員會制訂的《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3]制定血脂異常診斷標準。在正常飲食情況下,滿足下列4 條中1 條或1 條以上:①總膽固醇(TC)≥5.18 mmol/L;②甘油三酯(TC)≥1.70 mmol/L;③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04 mmol/L;④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3.37 mmol/L。
1.3 中醫體質與辨證分型判定 參考中華中醫藥學會批準的學會標準(試行),《中醫9種基本體質分類量表》和《中醫體質判定標準》[4]進行體質辨識,包括平和型、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9 個亞量表構成的60 道題目,以自我評價結合臨床中醫師訪談形式進行。首先計算各亞量表原始分數即各個條目分值和,再換算為轉化分數,各亞量表轉化分數為1~100 分。轉化分數(%)=(原始分-條目數)×100/(條目數×4)。判定標準:平和質轉化分≥60 分,且其它8 種偏頗體質轉化分均<30 分時,判定為“是”,平和質轉化分≥60 分,且其它8 種偏頗體質轉化分均<40 分時,判定為“基本是”;否則判定為“否”。偏頗體質轉化分>40 分,判定為“是”,30~39 分,判定為“傾向是”;<30分,判定為“否”。亞量表分數越高,該體質類型傾向越明顯。
1.4 觀察指標 ①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體重指數(BMI)、血壓(BP)。②實驗室指標:血清學指標: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Glu)、尿酸(UA);③中醫體質類型。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進行描述,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 H 檢驗、logistics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脂異常患者的一般情況565例血脂異常患者中,男性195 例,女性370 例,年齡為21-60 歲成人,見表1。

表1 血脂異常患者的一般情況
2.2 血脂異常患者的體質類型分布565例血脂異常患者中,除外4 例為平和質,其余561 例均為體質偏頗者,且多數為兼具體質偏頗類型,主要以氣虛質、陰虛質、血瘀質、濕熱質為主,見表2。

表2 血脂異常患者的體質類型分布
2.3 血脂異常患者中醫體質類型與實驗室指標的情況比較 不同中醫體質類型的各項實驗室指標TC、TG、HDL-C、LDL-C、收縮壓(SBP)、舒張壓(DBP)、Glu、UA、BMI 分布情況比較。565 例患者中,所有數據均不符合正態分布,使用Kruskal-wallis H 檢驗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1)在BMI、TG、HDL-C、LDL-C、BP 水平,P>0.05,均無統計學意義。(2)在TC、Glu、UA水平,P<0.05,有統計學差異,見表3。

表3 不同體質患者的TC、TG、HDL-C、LDL-C、血壓、血糖、尿酸情況比較
對于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總膽固醇、血糖和尿酸進一步兩兩比較,結果見表4。結果顯示:(1)在膽固醇水平,中醫體質類型以氣郁質均數水平最高,其次氣虛質和陽虛質,再次血瘀質。(2)在血糖水平,中醫體質類型以氣郁質均數水平最高,其次血瘀質,再次陽虛質。(3)在尿酸水平,以平和質均屬水平均數最高,其次痰濕質,再次濕熱質。

表4 Kruskal-wallis H檢驗組間比較結果
2.4 血脂異常患者中醫體質類型與實驗室指標的相關性 中醫體質類型與相關實驗室指標相關性的logistics 回歸,以平和質作為參照組做logistics 回歸,建立回歸模型,結果顯示:血尿酸與特稟質呈負相關。見表5。

表5 相關檢測指標的logistics回歸分析
中醫體質是結合了人體的生理狀態、心理狀態及形態結構的相對穩定的特殊生理共性,它包含了先天稟賦及后天獲得的綜合特質,反映了不同個體在形質、功能、心理上存在著不同的特性[4]。不同個體因其在生理、心理上的差異,因此具有不同的體質。早在《黃帝內經》中已有關于體質的論述,并以陰陽的角度將人體分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和平和之人五類,并且還有關于“形”、“質”等個體基本特性定義,均為中醫體質學奠定了基礎。近年來,王琦教授提出了中醫體質9 分法,他在完善過去體質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觀察,將人體分為陽虛質、氣虛質、陰虛質、濕熱質、痰濕質、血瘀質、氣郁質、平和質、特稟質中醫9 種基本體質,這為中醫體質學研究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本課題對565 例血脂異常患者進行中醫體質類型分布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血脂異常患者以氣虛質、陰虛質、血瘀質、濕熱質所占比例較多,與之前的文獻報道的體質類型有共性亦有不同。考慮本血脂異常人群為某銀行職員,屬于城市白領階層,有一定的人群特殊性,在此群體中,因其工作性質屬于工作時間長、工作壓力較大人群,因此臨床辨體質過程中,較多氣虛質、陰虛質人群。此類體質人群可能與其工作環境有關,屬于后天造成的中醫體質影響。血脂異常的病因包括嗜食肥甘厚味,故濕熱質患者多由飲食不節,好食油膩厚味,阻礙脾胃運化,水谷不化為精微,遂成濕濁內阻、停滯,五臟精氣受損,故患者以濕熱質為主,與中醫理論中“肥人多痰濕”相吻合,加之多數兼夾有陰虛質的影響,陰虛則內熱生,故濕熱質亦較為常見。血瘀質則與氣虛日久、痰濁阻礙氣機,氣滯則血瘀導致。體質類型影響人對各種致病因素的敏感性,影響辨證的準確性,影響著疾病的轉歸、預后。本研究結果提示,一方面血脂異常多見于氣虛質、濕熱質,這與多數文獻報道一致,另一方面,多見于陰虛質、血瘀質人群,這可能與本體檢人群的特定性有一定關系。
目前有研究顯示血脂異常患者高血壓、2型糖尿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癥、甲狀腺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顯高于正常人群。本次565 例血脂異常患者以伴隨血糖升高、尿酸升高者相關性密切,在血糖水平,中醫體質類型以氣郁質、血瘀質均數值較高,而在尿酸水平,以痰濕質、濕熱質均數值較高,是否可以提示血脂異常人群中,氣郁質及血瘀質人群需要重點監測血糖水平,而痰濕質、濕熱質人群重點監測尿酸水平,以此預防伴隨疾病的發生。此外,關于不同體質類型的各項實驗室指標相關性的回歸分析,我們得出結論,血脂異常患者中特稟質人群與血尿酸水平負相關。血尿酸與血脂之間關聯機制較復雜,尿酸通常被認為是化學抗氧化劑,高濃度下的尿酸起促氧化分子的作用。研究顯示,高水平尿酸可誘導脂肪生成和TG 合成[5]。此外,血尿酸被認為是脂質代謝的調節劑[6],高水平尿酸可調節氧化應激、炎癥及脂質代謝相關的酶,體內缺乏尿酸酶容易發生脂質代謝紊亂。本研究結果,是否可以提示,血脂異常的人群中,特稟質較其他體質更不易發生高尿酸血癥,還有待進一步大數據多樣本的分析研究。
由此結果我們希望以中醫體質類型為切入點,預判血脂異常患者的不同體質可能伴隨不同的疾病發生概率更高,從而進行預防。但是由于病例數相對較少以及血脂異常與其伴隨疾病發生的先后不可知,因此無法得出準確的結論,此項研究我們希望在將來的觀察中完善并探討。此外,本文希望通過中醫治未病理念構建一種中醫健康管理模式,結合現代健康管理學的理論方法[7-8],通過對風險人群進行中全面信息采集、分析、評估,以長久維護個體和群體健康為目的,將疾病防控重點由治療轉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在慢性疾病高發的今天,如能將中醫健康管理應用到血脂異常的管理當中,意義重大。為血脂異常患者建立中醫健康管理檔案,調查分析血脂異常患者的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的不合理之處,針對相關問題設計適用于患者的個性化減肥方案,包括飲食、運動、起居的調理。